APP下载

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2017-02-13刘延华�オ�

山东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农村

刘延华�オ�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化和普及化,其实质是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在当代中国,农民仍然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无法回避农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而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要从农村的特点出发,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理解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创造适合农村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式、方法、途径。

关键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起就已然展开。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包含了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众化并掌握群众的深刻思想及丰富内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大众认同和掌握,即理论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内化为群众信念,被大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不能忽视农村,而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必要性

1、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毛泽东曾经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理论的巨大力量,来源于其必须走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必须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要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强大的思想基础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发挥其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走出书斋,走出精英层、执行层,使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指南。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才有力量,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2、注重大众化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一贯要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都十分重视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工作。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毛泽东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曾多次论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群众化”问题,强调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他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3]邓小平也曾经强调:“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4]

3、农村社会发展现实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广大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信仰观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同时,信息传播渠道已高度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多样化,内容也日趋纷繁复杂,而农民居住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使农村天然地成为理论宣传宣讲的薄弱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及时加强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其它思想就可能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近几年,一些邪教组织在部分农村有死灰复燃之势,一些地方出现迷信群众与迷信活动均呈增多趋势的状况。因此,加快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具有时代的紧迫性。

二、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路径选择

1、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与农民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根据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可知,农民群众往往是从他们关注的利益问题出发,以一种理论的实践效果和经验感知为根据,来决定是否接受一种主义或理论的。由此,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与关注,要对农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有深刻的了解与准确的把握,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前农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从理论的视角解析农村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为依据,解答农村发展遇到的新困惑,回应农民关注的切身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有兴趣学,有动力学,也更容易接受。

2、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在农村各项建设中发挥着领头羊作用。思想建设居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五大建设之首,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要充分利用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一平台,把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与做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结合起来:一是通过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在农民群众中形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浓厚氛围,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形成倒逼机制,改变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虚化的状况,督促其只有切实做实、做好,才能彰显基层党组织在各项建设中的领头羊作用;二是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使每个农村党员都成为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够承担在农民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宣讲员的任务,推动普通群众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现在,各地农村普遍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社会和谐。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要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寻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结合点。比如,借助农村现有的文艺团体与文艺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容融入到文艺团体的表演曲目中,或者与农民群众日常的文艺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寓教于乐,做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把学习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情况纳入农村“几好”家庭评比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作为评比的内容之一,通过激励引导,在农村中树立一些“学理论、用理论”的典范,培养起农民对于理论学习的兴趣,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

三、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阐述通俗化但要避免庸俗化。大众化是相对于精英化和学院化而言的,也就是将理论由严肃抽象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后转变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并内化为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可见,大众化是离不开通俗化的,只有通俗的才是属于大众的。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在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前提下,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做好理论的通俗阐释工作,少一些从抽象到抽象的推理,少用严肃的深奥的逻辑语言,多用事实说话、数据说话、典型说话,多用家常话、明白话、管用话,让经典的论述以通俗阐释的形式呈现在群众面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通俗化。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5]

2、积极创新形式方法手段

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不断创新形式、方法与手段,增强实效性。比如,理论宣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传统形式。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有着其它形式所不具备的感染力,应当继续坚持。同时,也需要根据农民的欣赏口味与生活习惯不断创新形式方法与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宣传过程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调动农民的兴趣,就必须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喜好与欣赏口味、生活习惯。比如,有些地方把科学发展观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编进一些小故事中,以地方戏的形式在农闲季节在农村进行巡演,就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3、努力改进话风文风

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大力提倡新鲜活泼的话风文风。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6]一是实现理论的朴素化,还马克思主义来自于群众的朴素感情和朴素生活之本来面目,切忌把鲜活的理论搞成群众无法接受的玄妙、生硬、西方式的理论说教。二是实现语言的乡土化、口语化。认真学习群众语言,努力掌握不同地区农民的语言习惯和思维特点,做到用大实话诠释大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7]三是实现理论的具体化与简练化。把反映一般规律、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理论同具体的事实相结合,使理论与群众生活相关联,贴近大众的需要,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简洁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转换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短明快、层次清晰的理论梳理,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书本的理论成为生活的理论,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列宁全集(3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德州市委党校,山东 德州 253015)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