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孔子诗论>真伪疑议》

2017-02-13吴钰�オ�

山东青年 2016年10期

吴钰�オ�

摘要:上博简涉及内容广博,尤其是其中的《孔子诗论》,在学界引发热烈讨论。魏耕原先生亦有感于此,作有《<孔子诗论>真伪疑议》一文。然而魏先生所提出的五点证据有失允当,根据学界已有的学术成果可对其一一评判,从而得证《孔子诗论》当属真品。

关键词:《孔子诗论》;上博简;真伪辨议

魏耕原先生曾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孔子诗论>真伪疑议》一文,从五个方面论证《孔子诗论》乃属伪作。然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总共60余种,包括原存书题20余篇,囊括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文字、军事等各方面。《孔子诗论》只是其中一种。若论造假,涉及范围也太过广泛。作伪者不仅要考虑字形、文义、写作方式,还要顾及竹简形制、材质和年限等问题,造假难度十分之高。能伪造出上博简者,必定要精通文字学、文献学、文学史等诸多领域。且至今未有人能从内容方面证明其属伪作,那么作伪者不仅是个中翘楚,还必定是一位大家。作为学界大家,当更加爱惜羽毛,实是没有必要作伪。

上博简含一篇《性情论》,与之年代基本相当的郭店楚简有《性自命出》篇,二者内容稍有出入、十分相似。且郭店楚简另有《语丛》四篇,征之以《礼记》,其内容皆与战国时期盛行的“性”“情”论相契合。如郭店楚简曰:“道始于情,情生于性。”《礼记·乐记》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乎中。”“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者。”此外,上博简还有《缁衣》篇,与郭店楚简《缁衣》及传世文献《礼记》中的《缁衣》内容大致相同。并且,郭店简和上博简《缁衣》所引诗篇有9篇与《孔子诗论》相同,郭店简《五行》引诗有4篇与《孔子诗论》相同。且马王堆帛书《五行》篇有一段文字正是对《诗论》中“《关雎》之改”的注释。郭店简于1993年出土,上博简于1994年出现于香港,二者几乎同时面世,作伪者想必无暇借鉴参考。这些相似性并非偶然,当可证明上博简并非伪作。

既然不能证明上博简属伪作,那就不能轻易认定上博简《诗论》乃伪作。《孔子诗论》与《性情论》面世后,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二者之间的思想联系。

李学勤先生指出,《孔子诗论》“涉及性、情、德、命之说,可与同出《性情论》(郭店简《性自命出》)等相联系”。廖名春先生的《上博简诗论的天命观》分别从礼和天命论、诚论等方面讨论了《诗论》的哲学品格。李开先生《诗论》则讨论了《诗论》的人文精神气。陈桐生先生的《哲学、礼学、诗学——谈“性情论”与孔子诗论的学术联系》一文从哲学、礼学、诗学三个方面分析了《诗论》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来源。王秀臣先生从“性情论”“礼学”出发,认为《性情论》和《孔子诗论》正是战国时期性情发现与张扬的时代产物。《诗论》作者把“性情之说”贯穿到了“诗论”之中,“性情论”是《诗论》的哲学前提。它以情志论诗,以礼义为情感的归宿。礼与性情的关系辨正是《诗论》的礼学和哲学依据。

还有其他学者从《诗论》与郭店简的关系进行研究,如葛立斌先生认为《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独等,皆是在人之真情下的人性的体现。 这种思想与郭店简《性自命出》篇“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是一脉相承的。范知欧先生从《诗论》关于性情、礼乐及天命观、王权观诸方面的论述出发,认为郭店简所表明的思想轮廓实亦已隐约显现其中。《诗论》与郭店简在思想内涵上“互通声气”。结合郭店简、马王堆帛书以及《中庸》、《易传》、《孟子》等传世文献,可证实它是战国前期社会思潮的合理产物。郭淼《上博楚简<诗论>与四家诗的比较——兼论其与楚文化的关系》指出:楚简《诗论》重情恰恰契合了楚文化的重“情”特色。郭店简也是如此,其《性自命出》、《语丛》一、二、三都有专门从人之心性、性情角度论《诗》的内容。众多学者的论述均证明其真实性。

魏耕原先生否定《孔子诗论》的真实性,理由如下:《诗论》与《论语》有诸多不合之处;《荀子》不见《诗论》痕迹;西汉文献不见《诗论》踪迹;历代出土简帛书,没有发现著名的儒家失传著作,如《乐经》,孔子其他著作;以往伪书多出于儒家经典,《诗论》没有出土地点,又出现在社会作伪风气日涨之时。

对于魏先生的观点,笔者颇有疑议,现一一试论之。魏先生此文有一极其关键之前提:《诗论》乃孔子所作。虽亦提及可能是孔子后学所作,但魏先生已将其忽略,不赞同此点。故此,魏先生得出第一点:《诗论》与《论语》有诸多不合,以之为《诗论》属伪作的第一个也是最有力的证据,此处论述近乎占全文的一半篇幅。陈桐生先生观察战国秦汉之际儒家典籍,发现《易传》、《孝经》、《礼记》、《大戴礼记》中都有不少“子曰”“夫子曰”“孔子曰”,可见运用“子曰”发表学术观点,是战国秦汉之际儒家著述乐于使用的一种常见形式。是儒家后学借孔子之口说出自己要说的话,这用庄子学派的术语来说,就是“重言”,亦即借重之言。因此,魏先生以《诗论》中有“孔子曰”就认定其为孔子所作,有失偏颇。关于《诗论》的作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却已达成共识:《诗论》非孔子所作。李学勤、裘锡圭、江林昌、范毓周诸先生均有文论述《诗论》作者当属子夏;李零、廖名春、高华平等学者属意子羔说;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论证《诗论》当为子游所作,葛立斌《<孔子诗论>属于战国<诗>学思想体系》力证《诗论》作者并非孔子。故而《诗论》与《论语》有诸多不合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二点,魏先生认为荀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不仅驳正孟子的性善论,甚至还汲取法家理论,若果真有《诗论》一文,《荀子》当有《诗论》痕迹,然《荀子》不见《诗论》痕迹。此处作者表述有误,逻辑不够严密。《荀子》一书只是没有明确提出“孔子诗论”四字,并非没有《诗论》痕迹。张强《<孔子诗论>与<鲁诗>考论》论述《荀子》对《国风》、《小雅》的评价与《诗论》有相通之处。如第三简:“《邦风》其内(纳)物也,(溥)观人谷(俗)焉,大敛材安(焉),其言文,其圣(声)善。”而《荀子·大略》篇有云:“《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小雅》不以于汙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二者十分相似。刘成群《<孔子诗论>、<荀子>及先秦儒学思想的历史脉络》详细论述了二者对于“情”以及“情”与“乐”关系的认识层面上,上博简《孔子诗论》与《荀子》文本有着一脉相承性。除张文论述的《国风》《小雅》外,刘文还论及《颂》:上博简《孔子诗论》:“时也,文王受命矣。颂,旁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申而寻,其思深而远。至矣!”《荀子·儒效》曰:“《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据此可知,《荀子》并非没有《孔子诗论》痕迹。这说明此种诗学意识在当时具有一定普遍性,并非《诗论》所独有。《荀子》本身已囊括此思想,故不在书中明确提出“孔子诗论”,也是理所应当。

关于“西汉文献不见《诗论》踪迹”,李学勤《<家语>与上博简<诗论>》一文论述《诗论》与《说苑》及《孔子家语》的相同处,李存山《<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则叙述了《诗论》与《孔丛子》的密切关系,不仅评诗形式相似,内容相近且可以互为补充。两位学者一致赞同因秦火一炬,禁言《诗》《书》,以致《诗论》失传,故两汉文献不载,仅余蛛丝马迹。且史书记载前人著作,本就是挂一漏万,流传书籍虽多,但湮没无闻之书更多。所以未见载于文献,实不足为怪。

至于后两点,魏先生将其作为《诗论》乃伪书的证据,实有牵强附会之感。“历代出土简帛书,没有发现著名的儒家失传著作,如《乐经》,孔子其他著作。”只因为此前未出土过此类文献,便认为现今出土的就是伪作,此观点有失公允。出土何种文献原就是未知数,不可以概率计。郭店简、上博简都只有少部分见诸传世本,大部分属于先秦佚籍。且《诗论》并非孔子所作,不属于魏先生认定的著名儒家著作范围,此点本身立足不稳。第五点,以往伪书多出于儒家经典,且当今社会造假横行,《诗论》恰巧无法公布出土地点。这只能说明有造假的可能性,但不可以此为证。而且儒家经典多出伪书,已是众所周知,又岂会明知故犯。

[参考文献]

[1]魏耕原.《孔子诗论》真伪疑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43(1).

[2]赵东栓.“兴、观、群、怨”说与《孔子诗论》[J].齐鲁学刊,2010,3.

[3]李学勤.《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J].齐鲁学刊,2002,2.

[4]李存山.《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J].孔子研究,2003,3.

[5]王秀臣.“礼义”的发现与《孔子诗论》的理论来源[J].江海学刊,2006,6.

[6]曹道衡.读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J].北京大学学报,2002,3.

[7]徐正英.二重证据法与先秦诗乐学研究举隅[J].北京大学学报,2014,51(4).

[8]周恩荣.《孔子诗论》的思维方式与孔子诗教的政治伦理功能[J].河南大学学报,2004,44(2).

[9]林素英.从《孔子诗论》到《诗序》的诗教思想发展——以《皇矣》《大明》《文王》为例[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6.

[10]李平.《孔子家语》引诗与《孔子诗论》[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7(3).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