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

2017-02-13钟发霞�オ�

山东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培养

钟发霞�オ�

摘要: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和提倡工匠精神,学界的诸多研究认为工匠精神源自西方,来源于德国。实则欧洲的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是吸收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和中华文明的精华。整部中华文明史都记载着工艺的精湛高超与无与伦比。中国古代就有工匠精神或匠人精神。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工匠精神一度失传,甚至要从外国“进口”原因是改革开放后长期物质匮乏的极端反弹,社会风尚的异化。目前兴兴向荣的职业教育应该着力培养工匠精神,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合力之下弘扬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培养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制造的未来走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为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6年6月24日印发了《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并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工匠精神读本》,旨在让职业技术院校的同学们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努力培育自身对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并以行动弘扬工匠精神,练就工匠技艺。

如今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在深深地反思产品质量的问题,创新创意的问题,制造大国和强国的问题。在举国家之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很有必要回顾历史,回顾历史是为了将局势看得更清楚,进而响应召唤应对挑战。在人类的很多特殊倾向中,有一种是人类在演进过程中,几乎本能地学会了从其过往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所以,他们的行为具有适应性,其行为倾向在逐渐变化。[1]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华大地自古不乏能工巧匠,今天却在呼唤工匠精神。甚至学界的研究中有一种结论,工匠精神源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观点似乎是无视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

一、 工匠精神在中国

中国上古神话曰“开天辟地”,在创造人类世界的神话故事中就体现了工匠精神,《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女蜗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女蜗娘娘可谓技艺高超。而反观《圣经》的《创世记》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比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亚当,上帝造物造人都只是用意念。此非为比较东西方造人者谁水平更高,而是从文化的源头可知中国人潜意识中非常注重技艺,甚至体现于神话故事中。

大量的史料证明1万多年以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已经有了磨制石器和陶器,这些制品不但具有农用、木工、狩猎、饮食、盛储等功能,还被赋予了人群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2]总所周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古代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其中造纸术发明的时代最早,并且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大量遗址发现西汉植物纤维的纸片。而东汉的蔡伦改进和推广了造纸术。蔡伦曾兼任尚方令一职,主管御用刀剑及宫中器物,“莫不精工尖密,为后世法”(《后汉书.蔡伦传》)中国古代的瓷器远销世界各地,china成为中国的名片,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代表南北瓷器的最高成就,工艺精湛,并且融入了彼时人文美学。除了器物,还有园林、造桥等建筑技术和工艺,有些精品如赵州桥、苏州园林等至今尚在。这些成就再当时的世界谁与争锋?能创造如此高超的艺术品的民族绝非只有工匠而没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国的工匠精神应是自古有之,庄子曰“技进乎道”“道”是道家思想的最高精神,而“技”即工匠精神,把“技”与“道”并论,可知中国先秦时期已经非常重视“工匠精神”。

最应该探讨的不是中国古代有没有工匠精神,因为答案是肯定的,亟待探知的是中华民族在今天创造了世界第二(如果按照购买力应是第一)的经济总量与社会财富的时候却丧失了工匠精神的原因。

二、 中国缘何失去“工匠精神”

精神属于上层建筑,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与之相匹配。中国古代有“工匠精神”,有品牌意识。古代的字号就是现在的品牌。商人追求精益求精,打造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字号,赚该赚的钱。“工匠精神”在中国重新进入世界大国行列的今天失落,需要重新寻找的原因如下:

1、长期物质匮乏的极端反弹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大部分中国人都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改革开放的头一件事情就是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人们一边忆苦思甜,一边觉得需要更多的衣服,吃更多的东西,要有车,有房。有需求就有市场,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先不考虑质量。

2、社会风尚的异化

很多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都在对比同样的商品现在的质量远不如那个时代的质量。那个时代工厂会奖励技术能手,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以业务精为荣。公交车售票员、掏粪工人做得好也可以成为楷模。人们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不作财富的攀比。有很多人靠一门手艺为生。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0年代之后,进一步开放,使中国人尤其是精英动辄就是美国,向地球上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家看齐。然而美国不仅有高科技,有美元,有选票,也有病。“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同样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是价值,坏的则是病”[4] “物欲症”是美国传给中国的社会病,物欲症使人们放弃了时间,选择了金钱,贫富分化产生阶层,擅长谋生而不会享受生活,极力追求速度。《新周刊》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美国的物欲症有其强大的生产力作后盾,同样的物欲症被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超级大国感染,后果就是人们无法再追求质量,中国人愿意先有,有总比没有强。中国社会开始全力追逐财富,“金钱万能”“笑贫不笑娼”“读书无用”等风气开始盛行。一边是不好找工作,一边是技工荒。社会风气没有给人们去认真学好某种技术的氛围,如果对一项技术的专研需要十年才能成为大师,对不起,没有人能等那么久。能做到“板凳十年冷,定力磨一剑”的人极少,大多数人被金钱和物欲的滚滚洪流裹挟。

三、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5]在技工院校学生的培养中应贯穿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

(一)思想意识的转变培养

目前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是信心不足的,他们大多认为自己属于高考的失败者,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奉父母之命来混娃长大,混个文凭,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认为大专文凭还是太低,一心想升本,短暂的学习时间大部分用于学英语,参加各种升本培训考试。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1、工匠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思想意识,素质与涵养。应作为德育课中的一部分,系统地为学生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介绍中外古今的工匠典范,使其受到熏陶和感染,为其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社会上一度流行的“金钱万能论”的畸形成功观。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发现自己的所长,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专心一致地投入到能让自己身心有所依附的职业技能学习提升中。

(二)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

目前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只是会某种粗略的技术,然后再到社会去大浪淘沙,一部分人最后没有从事相关行业,只是有了一段学习经历成为其仅有的职业养份。职业技能应该加强其技术级别的层次培养,对于在相关技术领域有特长,有相应兴趣的人,能提供提高其技术的平台,并能给予鉴定,颁发相应的证书。并且鉴定系统的制定本身也应该本着“工匠精神”精心设置,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证书持有者确实具备相当的操作能力,使证书本身具备含金量,有极高的可信度。

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学生活动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现在高职教育体系之下,学生毕业后有几条路可以选,升本、入职、创业(不一定与专业相关)。应建立初步测试系统,对刚入学新生进行测试,以发现他们的意愿和长处。

对于愿意走职业之路的,且确实很适合的,给予精心培养。学校应搭建多种平台,形成学技能,专研技能,展示技能的浓厚氛围。高职学校应更着力于研究设计技能培训、展示、比赛等活动,让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在其中脱颖而出,授予荣誉,并把这些荣誉考虑到各种奖学金的评比中,而且应该加大其评分权重,以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技能、懂技能、专研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每个专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技能竞赛,而不是不分专业都在搞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文艺体育尖子脱颖而出,其他人却默默无闻,感觉在混日子。

对于愿意升本的进行必要的引导,提供更多的升本名额。对于愿意创业的,进行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机会、项目和无息贷款。随着生源减少,高职院校进入内涵式发展,精心培育,让每名高职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奋斗之路。

(三)政府与社会的配套措施

工匠精神得到弘扬是一种弥漫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追求精益求精的氛围。政府和社会也应根据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

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不好,需要他解决家庭的生计,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父母没有退休金,医保额度不够高。这些情况都可能是其不能无法专心致志去追求技能的精进,他需要尽快赚钱养家。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都放弃了专业,什么行业更赚钱就干什么。如果政府与社会能在社会保障方面做得更好,免除其后顾之忧,高职毕业生就能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专注于技能的提高。

目前已经有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纵观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涵盖的工种并不齐全,很多市级职业院校没有参加,有的公立院校也不热衷于参加,有的参加之后榜上无名。需要当地政府或行业行会提供各专业各层次的技能大赛平台,以提高职业院校参加竞赛的积极性主动性,校内、市级、省级各层级初预赛,最终入选全国赛,并能与世界接轨。考评者不能是高职院校自己,而应该交给社会,由企业或行业行会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出任,以保证高职院校的培养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同步。给予获得大奖的学生提供升本的优先机会,例如天津市教委就规定,在市级高职技能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的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这种政策的导向能促使学校和学生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提升,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

中华的文化自信加上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在不懈奋斗中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定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工匠的需求,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物质文化的需求,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进一步,为圆中国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英]尼尔.弗格森著,曾贤明,唐颖华译.文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XXI.

[2]袁行霈 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6:37.

[3]晓明 林雪萍.正本清源论工匠精神[J].中国发展观察,2016(12):32.

[4]熊培云.自由在高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53.

[5]肖群忠.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

(作者单位: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培养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