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轻推开古诗文化之境的窗

2017-02-13陈洪峰

师道·教研 2016年10期
关键词:禅意客体古诗

陈洪峰

中华民族是一个漂流在诗歌上的民族,从蒹葭苍苍直到雨巷康桥,几千年来,诗歌像文学长河里的精灵,养育了华夏儿女精美的血脉。学习经典诗歌,是传承中华灵魂与艺术的必由之路。

一、意象的魅力

古诗精短,言约意丰,而丰富的意蕴包含在一个个美丽的意象中。意象是什么?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含有作者从世界上获取的真切感受的美学客体,是构筑意境的元素。这是个西方名词,却特别适合中国古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士子代代相传,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传统,也构成了特有的传统意象,也就是说,每个意象背后都有特定的中国文化传统,含有某种“衍义”,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意象真正的含义不在“语序轴”,而在“联想轴”,只有能联想起各种相关的历史文化传统才能正确解读它。例如:“月”这一意象,常常会让人产生思念之情,就是因为它在漫长的诗歌河流里,反复以思念之情的艺术客体出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秋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当熟知这一传统意象的人文内涵时,读到相关诗句,就会多一份联想,多一层感发。

二、意境不可译

小学古诗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种偏差,对诗句进行串讲,而且逐句直译,让学生做笔记,死记硬背。古诗是不可译的,格律不可译,意境也不可译,短短的诗文,用再多的散文句式也无法将其内涵、其意韵翻译出来,更无法构建起古诗原有的音乐美与意境美。何谓意境?意境,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是外界客体与内心境界的完美统一。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人文积淀、哲学与价值观不同,相同的客体,产生的意境也不尽相同。王国维先生说:“读其诗者”,“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西方的接受美学也认为,读者的联想以原来的文本为依据,但是每位读者都拥有联想的自由,这个阈限是可以超越创作者本身的。用叶嘉莹先生的话说,这叫做感发作用之本质。所以,诗歌意境的感发度与读者所拥有的资源元素的多少、品质习习相关。那么,生活经验相对较少的小学生,难以从中获取丰富的感发力量。是否,古诗教学中就索兴不解,让学生生硬记忆就可以了呢?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几千年前,孔子就已告诉我们,诗不能不解。不解,将会变成毫无意义的肌肉运动,就像没有了空气、水和阳光一样,诗的种子是会腐烂掉的。因此,王崧舟先生说:诗不可解,然又不能不解,如何在解与不解之间达成和解呢?需要一座桥!

何以为桥?笔者以为,面对形象思维发达的小学生,当较好地运用音、画、同意境的诗句和诗人的故事,用这些可听、可观、可感的素材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里去。当然,更重要的是吟诵,反复的吟诵,特别是入情入境的吟唱,它是学生走进意境的必由通道。

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短短的五古绝句,不仅仅表现了山谷的幽静,还表现了王维心中一种禅的境界。禅学之于小学生,无疑是天外飞仙,神秘、深奥而又充满奇妙,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真正领悟到禅之真意,何况是小学生呢?我只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把领悟的空间留给孩子们,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是要用一辈子来读的。全国名师赵志祥老师说:“教学之道,在于引而不发,有味无痕。”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自己去感发,这才是诗歌教学之道。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我分两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第一步,向学生提供一组山间幽静图,再和着宁静的轻音乐轻轻吟唱,以感受诗歌中静雅的意境;第二步,从诗人的故事开始,再加上一组禅意诗,一首禅意曲,带领学生轻轻推开禅意之门,感受诗歌里禅的意境。需要说明的是,教学中所用的图片和音乐,我都是提供出一组,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符合诗意的,在声与色的比较分辨中,获取感发的元素。

总之,小学古诗教学中,对于意象与意境的品悟与感受,因具体的诗的不同,采用的的策略也不尽相同,老师要做的是紧扣儿童童趣性、情境性、生活性、实践性的学习特点,为孩子推开一扇美妙的窗子,让童心在古诗的境界里飞翔。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禅意客体古诗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禅意人生
品读古诗
禅意(外一首)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