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思想品德课学困生 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2017-02-13李国宏

师道·教研 2016年10期
关键词:品德课学习动机思想品德

李国宏

所谓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智力程度正常,因身心某些特殊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潜能或是不适应常规学习,从而导致学业“暂时性”落后的学生。

一、思想品德课学困生的成因

(一)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困难

1.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强,学生缺乏对学习思想品德活动目的的认识。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无用,与语文、数学、英语相比是次科,所以仅仅为应付考试而学,不注重平时的感受和知识内化。由于对思想品德活动目的的认识不明确,导致对思想品德学习目的不明确,这又进一步导致学习态度、方法不当,最终导致学业“暂时性”落伍。

2. 思想品德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品德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这在思想品德课程的非纸笔测试与纸笔测试中充分体现出来。思想品德课程的纸笔测试,特别是主观性测试题,单纯考查教材知识的试题不多,且开放性较强,部分学生在解答开放性试题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生搬硬套,难以灵活运用,无法在新情境下调动和运用基本观点,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3. 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更多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显然,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习得思想品德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答学习问题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提高学业成绩。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缺陷是引起学习困难的常见原因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重知识、轻方法,重成绩、轻习惯的传统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有的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脱离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学设计偏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忽略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忽视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的这一特点,为应试而设计的问题、练习难度过大,这些教学行为上的缺陷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发生知识迁移、掌握解题的技巧,而且群体化的教学往往难以顾及到某些学生的特殊情况,导致个别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进程中受阻,课后又不能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使部分学生完全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演变为学困生。

二、转化思想品德课学困生的对策

尽管思想品德课学困生的成因是复杂的,但学习困难是可逆的,依靠科学的教育策略可以加以转化,它与智力落后造成的学习问题不同。

1. 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诱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自觉集中注意力,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抵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2. 愉快教育。愉快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境下学习。思想品德学困生中,许多是在学习过程中有长期不愉快的体验,如经常挨批,苦学等。正是这种不愉快的体验,使他们对思想品德学习产生反感,抑制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以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知等方式,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体验,诱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3. 以“惑”引趣。思想品德课学困生在学习方面有许多需要教师帮助克服的困惑,以“惑”引趣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正如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中主动提问和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激发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产生良好的内在动机。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品德课学习动机思想品德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