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浮力影响因素的探究”为例谈“科学方法教育”渗透

2017-02-13黄涛

师道·教研 2016年10期
关键词:物块浮力液体

黄涛

一、探究活动1:猜想浮力的影响因素并探究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问题引导:教师呈现游客漂浮于死海水面的图片,提问:什么力让游客能浮于水面?(学生答:浮力。)追问:为什么人不能漂浮在一般的水面上,而能漂浮于死海的水面上?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大胆地猜想。

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密度相关。死海含盐的浓度较高,因此密度大,故而对人的浮力较大。

实验检验:为学生提供一杯清水、一只鸡蛋和适量的盐。鸡蛋原本会沉没在清水之中,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将盐加在水中,模拟死海的环境来提升水的密度,最终鸡蛋成功浮起。

探究结论:浮力确实和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设计思路:由死海漂浮的现象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进而证实猜想。上述过程对实验归纳法进行了渗透式教学,同时还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了培养。

二、探究活动2:浮力与物块的密度的关系

问题引导:将木块和铁块分别投入水中,会有怎样浮沉情况?为什么会差别?

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物块的密度相关。

实验检验:教师引导学生实验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选择外形体积一致的铅块和铁块,通过弹簧秤的悬挂,将二者一起都浸没在水中,结合物块的重力和弹簧秤的示数可以算出他们所受浮力,进而发现浮力大小相等,可判断浮力与物块密度没有关联。

探究结论:浮力与物块的密度无关,但是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进而引入下一个讨论活动。

设计思路:上述设计结合实验的观察来启发学生的猜想,进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控制变量的内涵,教师要在解释控制变量意义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相关方法进行总结,将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渗透相结合,完成探究任务,并且激活学生思维,引出下一个探究方向。

三、探究活动3: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问题导入:将一只空塑料瓶往装满水的烧杯中压,你会感受到什么?(学生答:越压越费力。)什么力阻碍瓶子的下压?(学生答:浮力。)此外,因为此前杯子里的水是满的,那么下压过程,你还会发现什么?(学生答:水溢出来,越往下压,溢出的水越多。)这二者间有无联系呢?

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实验检验: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述实验操作中,收集从烧杯溢出来的水,并对体积进行测量。学生思考并开始设计溢水杯,自制仪器后测量体积,并进行比较。

探究结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相关。

设计思路: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有关实验的设计和相关仪器的自制,让学生在获得科学方法的学习体验之余,也能提升其动手能力。

四、探究活动4:浮力大小的定量探究

问题引导:浮力大小与溢出液体体积相关,那么二者间是否还有更为严密的关系呢?

提出猜想:教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演绎手段,提出更为大胆的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被排开的液体重力有关。

实验检验:学生通过弹簧秤分别测出浮力与溢出水的重力,发现二者相等。

探究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其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设计思路:通过之前3个探究活动的铺垫,学生对浮力的影响因素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点燃学生逻辑思维的火花,进而通过实验归纳法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在上述4个探究活动的进展过程中,不仅亲历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同时还体验了显性、隐性结合的科学方法教育。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了一系列定性、定量的分析和比较,并通过实验归纳法实现了结论的总结。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物理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让他们在探寻物理规律以及本质时,也深刻领会蕴含在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物块浮力液体
液体小“桥”
对2016年江苏卷第14题的进一步探析和论证
物块在倾斜匀速运动传送带上的几类运动情景
神奇的浮力
粗糙水平面上弹簧振子运动的研究
力与运动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