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德育工作之养成教育

2017-02-13郑燕霞

师道·教研 2016年10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德育工作习惯

郑燕霞

一、德育工作与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求知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能在德育工作中促成学生的养成教育,利用培养习惯的养成教育形式,让小学生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做起,那么,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就会由浅入深,素质教育更有效。由此可见,要确保小学生德育工作有效实施,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看到不文明行为很容易就学着做,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因此养成,如打架、说粗口、随手丢垃圾等等。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事事包做,小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心不强,依赖心理尤其严重。同时,由于社会风气影响,家庭过度宠溺或者是父母管教不到位,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够,小学生性格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差。某学校学生因为违反校规后无法接受学校的批评教育,自杀身亡。

三、对德育工作中的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其达到身心平衡发展。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比如,在课堂上讲不能对地丢垃圾,要保持卫生清洁等等,不如把学生带到大街上,带到公园里,带到郊外,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感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的教育很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可以使学生真正明白怎样去做一个爱护环境清洁的人,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有效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二)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小学生缺乏理性的认知能力,但有着比成年人更敏锐的感受能力。小学生稚嫩的内心承载着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境遇。心理决定行为,心理问题必然导致行为问题。可是,当家长和老师被孩子的行为“吓着”的时候,是否会惊诧自己对孩子的心理世界的无视与无知呢?心理问题可以毁掉一个孩子,而正确、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又能改变孩子的行为,甚至改变孩子的命运。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教育孩子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养成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应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多开展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让学生通过活动适当地释放压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树立榜样,从行为细节抓起

关注学生的行为细节,精细化实施养成教育,有利于把教育渗透于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晚上在家完成作业时,把第二天上课要带的书本文具等收拾妥当;上课听讲时端正坐姿,课堂上不交头接耳说悄悄话;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楼梯走廊追逐打闹,不随地丢垃圾;升旗活动时按时参加,列队整齐,敬礼时手势正确等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适当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给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思路,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进而促进自信心培养。

(四)家校结合,共同促进

父母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家长的关注和支持,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配合和一起努力。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培养和督促孩子各方面的行为习惯;教师通过校讯通、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及时告知家长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和活动状况。

总而言之,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需要学校的精心教导和严格要求,需要家长和学校的亲密配合和努力,需要我们学生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有决心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安全习惯等,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德育工作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