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声叹息
——观黄梅戏《芳湖壮歌》有感

2017-02-13胡文清

影剧新作 2017年4期
关键词:壮歌养母小姑

胡文清

黄梅戏《芳湖壮歌》,讲述了彭泽县芳湖村方家戏班英勇抗日的故事。该剧是一出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剧目,故事内容略沉重,国恨家仇,死伤不断。演员精彩表演也很卖力,然而,赢得观众的阵阵——笑声。

是的,阵阵笑声。

一曲悲壮的战歌,不应该是燃起观众的热血,赢得观众的泪水和掌声吗?怎么会反而是笑声呢?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主题不正确?立意有偏差?不可能啊,抗日题材,扎扎实实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纪念主题。

故事单薄了?故事内容很丰富,失子丧夫、痛杀日寇、大义灭亲、参加革命等剧情可谓高潮迭起。

人物不突出?不会啊。抗战义女方小姑贯穿始终,为救助新四军伤员,吩咐儿子引开日寇,儿子却不幸中弹;她支持丈夫投奔新四军,丈夫在与鬼子的战斗中牺牲;她为救助乡亲,毅然毒死当汉奸的义子,为民除害,带着戏班全体成员投奔新四军参加抗日。

黄梅调不好听?那就更说不过去了。黄梅戏作为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唱腔婉转悦耳。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简直象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风格。“暖入黄簧舌渐调”“夏木阴阴啭黄莺”,大抵如此吧。

演员队伍有问题?队伍是齐全的,其中还有不少新人面孔。这些新生力量中,不乏有资质不错的。比如方小浪的饰演者,扮相俊美,表演到位。

乍一看,好像哪哪都没有问题,再一看,其实哪哪都有问题。

题材再好,可是在剧种的选择上还需要量体裁衣。每个剧种的特色是该剧种的辨识度,更是生命力。不同剧种所体现的生活气息不同、审美层次不同,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剧种的底蕴,决定了各个剧种有着自己的优长和短缺。题材要适合剧种的风格特色;文学样式要适合剧种的表述方式。黄梅戏唱腔委婉动听,表演朴实优美,生活气息浓厚,相比大题材,黄梅戏更适合表现家长里短和儿女情长。如果非要反应大背景,那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比如表现抗日题材的黄梅戏《半个月亮》,采取小角度反映大背景,用一首《送郎歌》串起一台戏,用诗意的手法表现惨烈的抗日战争。但《芳湖壮歌》选择了直面战火纷飞的厚重故事,于是,写实的叙事方式与戏曲剧种就显得有点不协调。

戏曲剧本须干净简洁,挑选围绕主题和人物的命运非常有表现力的情节加以渲染、强调,陪衬主杆的旁枝情节要避免枝蔓太繁,尽量省去可有可无的多余的情节。如果一味强调“剧诗”的容量,恨不得用一台戏浓缩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承载一部长篇小说的重量,那必然会啰嗦复杂没有重点。在文本上,《芳》剧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精炼剧本,“不宜重滞”“不宜满裔”“不宜堆垛”。

另外,一个剧本的生命力取决于人物塑造。可以根据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但人物性格绝不能前后矛盾,表现也不能不合乎情理,情节不能没有逻辑性。方小浪从小被方小姑夫妻俩收留抚养,在戏班里长大,忽然就毅然投靠日军。为表功还轻而易举的把养父给出卖了。与此同时,又一心想救走养母。被养母毒死之际,只因养母一句话便放弃了枪杀养母,人物性格前后矛盾。观众看得几乎要和方小浪同时精分。日本鬼子居然能将祭奠亡灵的酒一饮而尽,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方小姑在面对丈夫与儿子的死亡时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不符合人性。

演员是戏曲表演的直接实施者,演员的表演技艺和技巧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该部戏曲作品的演出质量和生命。《芳》剧中最重要的人物方小姑饰演者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吐字清晰,韵味醇厚,扮相大方。遗憾的是,没有深入把握人物性格,没能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唱曲宜有曲情”,有了“情”才能“变死音为活曲”, 唯有理解深入,唱腔才有了灵魂,才能打动人心。戏曲演员表演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而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对所演人物的性格、感情深入发掘,并转化为舞台动作。发掘得越深,表演得越细腻,越趋近“传神”的境界。在理解人物上,方小姑的饰演者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芳》剧的服装和舞美也是让人一言难尽,撇开服装在剧目中是否取到重要烘托作用不谈,在祭奠亡夫时,身为妻子的方小姑服装、头饰没有任何变化,完全看不出未亡人(遗孀)的身份,这着实不大应该。

当然,《芳》剧中亦不乏亮点。最醒目的亮点是该剧的唱词。《芳》剧的唱词格不仅完全符合黄梅戏声腔程式的特点,其诗歌性、动作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感应性、意识性都有较好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得出作者的文字功底。这些年看多了奇葩歌词,不仅有不具备文学性的大白话,甚至还有脏话。如今突然看到《芳》剧的唱词,不由得竖起拇指为编剧点赞。

本来,戏中戏也可以算是该剧的亮点。可惜,没有利用好这一点,戏中的戏没有起到该起的作用。

《芳》剧的另一亮点是基本保留了黄梅戏的传统韵味,看着听着,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儿时。暑假晚上纳凉时,满天繁星下,外婆边帮我摇着扇,边哼唱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黄梅调是那么的明快好听。

总而言之,不管是传统还是创新,都应该尊重戏曲的本体。为了创新而创新,效果只能适得其反。观众在观看《芳》剧笑得最欢脱时是在舞台LED背景上出现了电视剧《亮剑》的战争画面处。导演设计就算忘记了什么是戏曲的写意,难道就不怕被人告侵权吗?

一个戏存着问题,原因肯定不止一个,有编剧的问题,有导演的问题,有演员的问题,还有这些元素背后的问题……基层院团目前面临的一些困难。

所幸,戏曲的各项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人民参与戏曲传承保护的文化使命也越来越坚定。诚如卢川院长所言,目前中国戏曲还属于一个被呵护的阶段,需要小心的爱护和宝贝着,悉心照顾。

希望再一次看《芳湖壮歌》后继修改本演出,心情不再是重重忧和悲,而是满满的愉与悦。

猜你喜欢

壮歌养母小姑
班上来了“大姑”“小姑”
养母和养女的官司
长安壮歌
小姑家的鹦鹉
抗疫壮歌
晨光下的独舞
小姑脸红了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祁连壮歌永不忘
感动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