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7-02-10林俊宏谢彩红王洪让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34期
关键词:人才培育高校教育工匠精神

林俊宏 谢彩红 王洪让

摘要:在工业制造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需要有“工匠精神”和年轻一代的传承与发扬。高校应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在培养人才中不断推陈出新。文章提出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培养、“校企合作+”多种合作培育模式、课题实践训练周、与传统民间工艺者搭建学习平台,从认知理论的学习到实践操作中培育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高校教育;大学生;工匠精神;人才培育;校企合作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25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34.121

国务院于2015年5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2016年,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国家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提出与《中国制造2025》是不谋而合的。在全球制造业面临重大调整,国内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调结构、去产能,注重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改革,呼吁“工匠精神”回归的声音越来越高。历史发展经验证明,强大的制造业和完善的工业体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强力脊柱,是一国提高国际地位,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关键。同时也从国家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得出,教育对国家的创新型、专业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多么举足轻重。新常态下,高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认清国内外形势,抓住机遇、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把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发展之路。

1 新时期“工匠精神”认知观

1.1 “工匠精神”真正内涵的认知

我国从古至今从不缺乏工匠精神。明式家具圈椅,它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一朵造物奇葩,从它的用材物理特性和工艺特性,结构构造、雕刻纹样,无不处处彰显手工艺人的才华和手艺的精湛,每一道工序都流露着工匠精神。很多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同专科生比较挂边,与本科生联系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比较浅显,没有那么重视实践对“工匠精神”,那都是片面的。从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明清时期的家具、瓷器,每一件物件处处彰显我国古代匠人的工匠精神,古代匠人们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中华文化就不可能如此的灿烂。中国有关设计的理论就有很多,比如《考工记》中就明确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工巧是不可必备的要素,而我们今天讲的“工匠精神”与古时候的“工巧”内涵是具有一致性的,与此同时也赋予了当下时代的表征。正如“除了延续着的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中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手工业者所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作为普世工作的任何人的行为追求。因此,当代的“工匠精神”可以简单概述为精益求精、创造力、实干、敬业。

1.2 “工匠精神”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认知

练好内功,把“工匠精神”做大做强,国家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如何确保换挡期间“不断档”?海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冯亚丽认为,其中的秘诀就是以“工匠精神”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创新与“工匠精神”并不违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工匠精神”是把这份创新做到精雕细琢。既要勇于创新,又要“耐得住寂寞”。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实干才能兴邦,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需要一代代有为青年的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历史和现在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而青年一代是最有创造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理想,敢想敢干,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作为当代产品设计的本科生应把握新形势下国家的发展战略布局,肩负复兴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1.3 “工匠精神”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认知

古代工匠被人们用“鬼斧神工”“巧夺天工”之类的赞美词来对工匠的赞美,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师傅们还会受到朝廷和官府的录用,受到徒弟和人们的尊重,这都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表现。也正是因为他们对物件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追求,才能够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代大学生应该主动汲取、领悟古人工匠精神的品质以及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从中学习其精髓,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而不是被动、“拷贝”地去模仿。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种持续性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修改,对技艺、产品提升完善的“工匠精神”,并在其中获得满足感。

2 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模式

2.1 教育应注重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培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优秀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教育具有本质共性,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培养。这样设计出的产品才是“五彩缤纷”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当代的消费观也随着经济生产的发展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开始越来越重视个性。越来越追求精致和传承与个性。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有共性,同时也有个性。现在的消费者更加看重有文化的产品,同时又追求个性的张扬。如何把国家优秀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很好的与设计中的“共性”“个性”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个艰难探索的过程,需要有“工匠精神”。

2.2 “校企合作+”多种合作培育模式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单靠学校的单方面努力是难于实现的。高校的培养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主要是知识理论的学习掌握和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形式上较为单一,内容上较为“单纯化”。如果能够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把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专业课程与企业的实战有机地联系起来开展教育,在浓郁的企业文化中,通过工作实践的积累,企业的严格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当代所需的“工匠精神”。校企合作不再是实习期间才能让学生去,而是通过与学校达成协议,在任何时候,只要双方都有需要,学生都可以去感受和操作一些简单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自身也可以得到锻炼;还有企业的一些项目策划初期,在不违背公司的相关规定基础上,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招标设计。当下,国家大力提出“中国梦”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各个地方也策划和举办了各种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譬如“挑战杯”、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旅游纪念品征集,因为学生缺乏资金,生产、销售方面不够成熟,通过与机构合作,把学生优秀作品与其合作并投入生产销售,使学生的创意想法不单单只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把它变为实际意义的能为人们提供消费的商品。

2.3 实行课题实践训练周,“加法”“减法”一起做

加法、减法一起做,理论课与课程实践训练一起做。长期以来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认为专科学生是“只会动手,不会动脑”缺乏思考和创新等低含金量专业技术人才,本科学生是只会考试、不懂实践运用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学生的教育既要横向发展,也要纵向发展,坚持左右腿一起走。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高分低能”的学生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部分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讲的大都是知识理论和一些成功案例,不能从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出发点,不贯穿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始终。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应该具备培养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国家的发展相联系的精神,回归到教育人的本质,把培养“人”作为最终目的,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内涵。课程实践通过课题的学习及老师安排的任务,让同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掌握,出一个可行的有一定创意的方案做成实物并进行布展交流,方案不能抄袭。“工匠精神”需要同学们在进行实践训练中切实体现,再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实物或者模型表现出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永不过时。

2.4 与传统民间手工艺者搭建学习平台

本不能忘,根不能弃。在经典中寻求传承中国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精髓,做到工细、料精、韵味足、有文化不忘创新的产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艺术、细节都需要我们去认识了解,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精粹、意蕴需要我们去继承。把同学在校学到的知识理论,一些有趣的想法,与传统手工相结合,同当地手工艺人共同探讨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革新的手工艺品。这样在这过程中既能培养同学们的兴趣,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也能让当地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同时也可能在学生当中找到技艺的传承人,把中国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手工艺人的口传身教,让学生亲身体会传统手工艺人流露出的“工匠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 结语

当代高校学生的培育,高校应紧紧抓住《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这个趋势和机遇,放眼全球,不断创新对学生的培育模式;同时作为学生不仅要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在实践中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把精益求精作为做事情的标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自身的价值实现共命运。为中国智造、制造强国的目标实现添加新动力,注入新血液,工业强国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语,2016,(7).

[2] 习近平.习近平讲话激励广大浙商 以工匠精神谋创新求转型[EB/OL].新华网,20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18/c_128811349.htm.

[3] 李克强.弘扬工匠精神 勇攀质量高峰 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EB/OL].中国政府网,2016.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3/29/content_5059557.htm.

[4]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5] 庞溟.阅读的逻辑: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读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 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11).

[7] 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责任编辑:周 琼)

猜你喜欢

人才培育高校教育工匠精神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