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讲座冷场如何破

2017-02-10徐昕

大学生 2017年1期
关键词:冷场主讲人邮件

徐昕

很多年前,我遇到过一件事:一天上课时,班里的学生吵了起来,起因是班长从辅导员那里得到一个任务,要求全班同学周末去听一个讲座,讲座的主讲人好像是个重要的外宾。

按说这是个挺好的活动,但很多学生认为,首先无论主讲人还是讲座的主题,都跟我们专业没有什么关系,其次讲座占用了大家的休息时间,还有就是不太喜欢这种带有“强制性”的要求。

于是班长就成了“怨府的所在”,大家纷纷责怪他为什么要揽下这样的任务。

后来我跟辅导员老师沟通了一下,原来这位外宾挺重要的,主办方担心听众太少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所以才动员学生们集体去听这个讲座——说到这里,我想很多读者应该都有过类似“被抓去捧场”的经历吧?相信也都曾有过怨言。当时我也有点蒙:一边是同事,一边是学生,大家都有各自的道理和难处,我不知道该如何化解了。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如果这个讲座真的很有意思,那就应该不用担心会发生冷场的局面吧?

这个学期,因为一个同事去国外进修,我临时充当起我们学院的办公室秘书,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跟各种讲座打交道。每个星期,学校科研处都会发来讲座通知,我负责把它们转发给学院的各位老师。说实话,每次转发之前,我并没有认真读一读邮件的内容,我一看那些讲座的题目,《从激进构式语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语言中的复合结构》、《谈汉语光杆数量句和模态用法的互动关系》……好像都不是我能理解的话题。科研处特别烦人,隔几天就会发邮件来催:请把你们学院参加这个讲座的老师名单报给我们。我一查邮件,厉害了,我们学院好像没有老师报名参加,这就有点尴尬了……

我跟那位身在国外的同事聊天,说以前她在的时候,每次收到她的邮件我都觉得很烦,我邮箱里300多封未读邮件,有一大半都是她转发来的,我很少点开来看。如今,没想到自己也扮演起她以前的那种角色了。

后来我才知道,科研处之所以总来催要听众名单,并非是要给大家施加压力,而是为了统计人数,好安排相应的教室。

除了转发邮件,这学期我还负责举办本学院的文化讲座,请各专业的老师们来讲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和国情。想起刚上大学时,一位师兄跟我说,他觉得大学给他最大的收获是,每天校园里总在举办各种各样的讲座,只要他有闲暇,随便推开一扇大门,就可以听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我又想起多年前学生之间的那场争执,所以特别希望自己办出来的讲座会很有意思,能让听者觉得有所收获。

其实,办讲座的流程非常简单,邀请主讲老师、确定选题、排时间、约场地、找人做海报、在社交媒体推送预告、讲座当天布置现场、讲座完毕写新闻稿……整个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该安排多大的场地?学校有可以容纳40人~1000人的各种教室,可唯一不确定的是,我们可以召集到多少听众呢?

办第一场讲座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个40人的会议室,结果不多不少,一共来了41人,我只好站在门边,听完了两个小时的讲座——尽管有点累,但还是值得的,毕竟我办的讲座实现了“座无虚席”。尤其有几位听众是从很远的外校赶来的,这让我受宠若惊,继而又开始担心:不知道主讲人讲得够不够生动,内容是不是充实,能不能让听众觉得不虚此行?直到讲座完毕,一位女士突然站起来,激动地说:“真是太精彩了!”这时我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

从那以后,我们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把讲座放到60人、100人的大教室,几场下来,也并没有什么违和感。

后来有一位老师,是讲阿尔巴尼亚文化的,跑来跟我说,希望把讲座的时间由下午三点改为四点,好让她的学生下完公共课后也能来听她的讲座,另外她还执意选择只能容纳40人的会议室。当时我心里有一点意见,因为我并不希望来“捧场”的主力军全是老师们自己的学生,我更希望我们的讲座能让更多“跨界”的听众听到。不过这位老师的顾虑我也理解: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欧洲小国,她很担心这个讲座的主题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那天在现场我数了数,一共来了30位听众,除去这位老师的学生22人,同事5人,真正外来的听众只有3人。其实这位老师讲得非常有意思,信息量很大,让我用短短两小时就认识了这个独特的民族。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冷场主讲人邮件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
来自朋友的邮件
长安画派“冷场”了?
CMailServer
一封邮件引发的梅赛德斯反弹
高亮度冷场电子源研究进展
冷场君与人气王有时只差一个“如果”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