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7-02-09龚翠英王永富

文学教育 2017年31期
关键词:价值观校园核心

龚翠英 王永富

文化视角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龚翠英 王永富

文化是核心价值观之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之核;从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反思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必将影响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提出通过校园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位一体”建设全过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师生的基本遵循。

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位一体 路径选择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时代的价值取向,能否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追求,能否入脑入心,必须立足于文化建设。

一.文化:核心价值观之基

纵观历史长河,任何一个民族的兴起和发展,都是因这个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创造和丰厚的文化积累,以及扎根于文化基础上的一定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古代“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价值体系和“五伦四维”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撑;西方社会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体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为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发挥重要作用。今日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同样需要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崛起和发展。“一国人民接受什么价值观或不接受什么价值观,常常会直接影响到该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所以经济发展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过程”。[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先进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需要有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全社会成员接受和认同、能否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否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民族性、代表中华民族前进方向的先进性、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大众性。首先,抓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块“根”,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粒种子深埋于民众大地的土壤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其次,要面对当代,走向未来,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使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中华民族前进方向,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4]第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清除与现代生活不合时宜的部分,挖掘和继承合理的内容,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对于域外文化,敢于吸收一切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是这种改造、创新的文化现代化之路,我们的党在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二.核心价值观:文化之核心

一定的文化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全社会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一致的思想导向和凝聚内核,才能团结起来,为自己的美好明天努力奋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年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期望和憧憬,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从社会层面明确了社会成员应当共同遵循和践行的价值准则,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主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命之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7]

从国内来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先有文化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必先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明确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的攻坚期,文化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6]

从国际来看,文化全球化的问题日益突显。全球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和理解国际新秩序的理论框架,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它一方面促进世界各地的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大面积接触,促进了表层文化的融合;但另一方面,在国际文化交流与接触的同时,认识到了彼此的差异,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苏醒。赛义德说,“文化是一个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民族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正日益聚集于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提高中国软实力,重点在国内,“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8]解决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问题,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一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需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利益三者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念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抢占软实力的制高点,本质上是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归根到底是培育和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框架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诸多不足。

(一)教育机制有待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存在泛政治化,一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被灌输于中央文件的学习任务,形式大于内容,没有纳入学院领导和干部的考评体制机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存在泛知识化,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与其它教师和行政人员无关,被操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没有纳入教师的考核体制机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存在泛功利化,被重技能轻价值的学生们视为道德说教,知行分离,没有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制机制中。

(二)教育者自身素养欠缺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部分领导同志的能力不足,措施不到位;作为核心价值观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存在理论素养不高、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问题,无法引起学生共鸣。专业课程教师中存在重视技能轻价值观教育的现象,甚至会有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言行,对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不良后果。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中,存在服务意识差、人文素质低等问题,在学生中产生消极影响。

(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环境障碍

以核心价值观为魂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差强人意;互联网成为学生观察世界的窗口,对媒体多元化价值宣扬和西方文化价值观信息泛滥,无法分辨与取舍;社会场域贪腐案件频发、贫富差距加大、利益凸显,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负面效应。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四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继续前进,人们的文化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多元化特征日渐凸显,处在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决于文化层面的被认同和被向往。文化层面的被认同和被向往,着力于学校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四位一体”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践行准则。

(一)重视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视化

校园物态文化建设,是指校园内所有的物质形态的事物,包括校园自然环境的整体布局,校园建筑的特色布局,校园标语、展示牌、公告栏等在内的设施布局,学校的旗杆旗帜以及校标校徽等。这些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学校文化内涵的支撑。高校应该在现有物质实体场景的基础上,开发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场景和自然场景,通过“看得到”的事物,让广大师生获得“视觉”指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视化。一是加强校园人文场景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标志、雕刻、装饰、路牌,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文化;利用围墙广告、校园海报、光荣榜等校园广告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宣传;进行校园文化展示、校史展示、成果展示、地理图标展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组合校徽、校旗、名片、信封等校园标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诉求。二是进行校园自然场景开发,使校园自然景观(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校园建筑(教室、宿舍、办公室)等自然场景承载大学精神的灵魂,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凸显学院办学特色的气派和风格,给学生带来强烈而直接的感官刺激,直接的、超语言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不是千篇一律,也不是特立独行,而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既体现大学精神、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自身经济条件,使校园环境成为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既满足学校的教育功能及美化功能,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的时空需要和各环境要素的构成关系,使之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受众艺术。

(二)健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范化

“法者,天下之公器。”一个真正的民主、文明、和谐的富强之邦,法治一定是基石。一个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法治一定是支点。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制度文化,则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器。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事物都是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学校校训校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过程中,规范师生的社会行为规范,使学校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效组织机构。一是把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育目标中。“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决定我们党的高等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建立健全干部管理制度和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中。本着塑造师表与培养人才、树立典型与整体提高、坚持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学校的科学民主管理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干部和广大教师的基本遵循,从而发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学生培养机制,从制度上对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给予保障和鼓励。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校企共建活动,保障学生在校内的各部门合作中、在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互动中有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正确面对各种意识形态的存在与碰撞,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体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三)规范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0]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11]教育者的行为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保证。学校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后勤人员都应该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化。一是搞好队伍示范建设。学校领导干部、行政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是展现学校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的窗口,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严格规范的管理方法,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强化教师人格力量。教师要“明道、信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应该以自身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大学生最直接的榜样示范。学科教师肩负着学生是否成为专业人才的重任,是学生心中的就业标杆,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的言行符合职业道德需求,不能有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和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并通过技术革新、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高贵品质和专业知识,成为职业人的榜样。三是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把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尊老爱幼的教师模范之家、五好家庭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运用楷模的优秀品质、先进事迹来教育、影响和改变学生;大力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优秀学生,在同辈学生中形成心理评价尺度,从而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质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语言、文字、艺术、哲学、法律、习俗、科技知识等体现出来的理想、信仰、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故事、小品、案例、视频教学之中,融入到演讲比赛、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活动中,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有特色的思政课堂教学活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学作品、历史人物、杰出地方代表人物、文化遗产等人文科学中,让文化修身、养性、养心,养成中国特色的民族气质和心灵。自然科学的教师重在强调立德树人,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坚守文化的“道德围墙”,不被市场化和功利化;保持文化的高尚性和纯洁性,使校园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可多样、内容需向上、格调要高雅。通过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树立宿舍生活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和信息,唱响网络文化主旋律,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通过社团文化建设,开展符合主旋律的主题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继承学校历史文化、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利用其固有的专业实习、教学实践,让学生进入企业,通过企业文化讲座、学生工作实践经验,感受企业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让学生进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工作,在实践中向社区传播大学精神与文化,又将优秀的地方文化带入校园,推动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接轨;开展“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乡村、周边地区,服务地方,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有现实依托。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在灿烂的人文育人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1][12][1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讲话 [EB/OL](2016-12-08).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89

[3][7]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4-02-25).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 nt_2621669.htm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25).http://news.youth.cn/gn/201409/t20140925_5778 003.htm

[5]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3-11-29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 123.htm

[8]周庆安.提高软实力,重点在国内[N].环球时报,2007-11-08

[9][10]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11]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3

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立项批号:15BJY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龚翠英,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王永富,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校园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