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主义解读

2017-02-08汪楚琪

文学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致橡树舒婷朦胧诗

汪楚琪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主义解读

汪楚琪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其成名作《致橡树》一诗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情牵几代人,是爱情诗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之作。因而,舒婷的名字几近等同于《致橡树》。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再次解析《致橡树》中的洋溢的自由而独立的人格价值和早醒的女性自尊意识,并从中探讨出一点愚见。

《致橡树》 舒婷 独立人格 女性意识 觉醒 自尊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其成名作《致橡树》一诗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情牵几代人,是爱情诗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之作。因而,舒婷的名字几近等同于《致橡树》。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再次解析《致橡树》中的洋溢的自由而独立的人格价值和早醒的女性自尊意识,并从中探讨出一点愚见。

一.《致橡树》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舒婷自己回忆道:1977年3月的某天,她陪老师蔡其矫在厦门鼓浪屿散步,老师一生邂逅并追求过许多女性,可是大多数漂亮的女性都是头脑简单、缺乏才气;然而令人痛惜的是,有才气的女性,相貌却很少有娟好的;既聪明又美丽的女性,也不是没有,只是脾气泼辣、性格强悍,令人不敢造次。她听后不以为然,与之愤怒地争论不休,认为女性应当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而不是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作外貌、性格和智慧方面的完美要求。“女性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期望”,当晚,她就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致橡树》。

舒婷在这个年代刚刚结束便喊出了这样的句子,否定了“凌霄花的攀援是为了炫耀,鸟儿的痴情势必单恋”,也否定了“泉源的慰藉,险峰的衬托,日光春雨的无私付出”。这些都还不够,痴情的、止于付出的,都不是爱的真谛。一个自我意识早醒者一路高唱着反叛之歌,震醒沉睡中的女性意识,激活麻木的女性自尊。诗中女性抒情主人公理想中的爱情是做橡树近旁的一株木棉,根紧握,叶相触。与橡树相对,木棉独立而又不失本身的柔美;同时两者的思想和灵魂通过根和叶的触碰进行交流、产生共鸣;它们分担风雨,共享美景,永远相依。

诗人选取橡树和木棉两种树的意象作为抒发内心感情的载体,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崭新的爱情观念。诗人用“橡树”和“木棉”的意象与“凌霄花”和“鸟儿”的意象进行对比,一面突出前两者崇高的人格,一面突出了后两者的可怜、卑微和渺小。诗人既抓住了物象本身的特征,又将其拟人化,以木棉对橡树表白自身爱情观的方法礼赞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模式,也对扼杀爱情的陈腐观念做了有力的反对和否定。男性和女性同是人类社会的一员,二者独立于彼此而存在,谁都不是对方的附庸,谁手中都未掌握所谓的控制权。女性在社会中同样肩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压力,她们思考的不只是自我形象,更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女性应该既爱人又爱己,既为了爱情勇于奉献自己,又珍视自身的价值,更为了实现平权而努力。

二.舒婷的女性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甚至是相较而言较短的文学史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长期的男权中心社会,导致女性地位的独立性一直遭到忽视,且女性逐渐成为一种依附性的存在,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也是如此。对于女性所做的“温良恭俭让”等不平等的要求,都是从男性的眼光、需求和价值标准出发的。甚至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中,许多女性站在男性的立场上对自己的同胞做出严格的要求,如班昭的《女诫》。正如尼采所说:“男性为自己塑了女性形象,女性又按照这个形象塑造了自己。”“女子无才便是德”、对“孟姜女”式的忠贞的称颂、“神女峰”民间传说中的苦苦守望丈夫直至化为石头的痴妇,便很好地证明了女性始终是处于被动地遭到伤害的角色这一看法。

舒婷的《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27日,1979年公开发表在《诗刊》四月号。自此,作为爱情诗中的经典之经典,该诗在日常生活中被男女青年频频诵读,并且入选高中教材,脍炙人口,情牵几代人,足见其蕴藏的无穷魅力。同时,由舒婷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掀起的“朦胧诗”大潮,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致橡树》作为这股潮流的发轫之作,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朦胧诗”派的诗人们并未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不曾发表宣言,但是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果,形成一个“崛起的诗群”。他们之所以可以称作同一个诗派,其诗作必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其中可以体现为在政治高压和文化专制刚刚解冻的时期,带有反思、反抗和叛逆色彩,立足生命本体进行反思和追问,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这不单丰富了诗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同时,上个世纪70、80年代也是一个被学者们称为“诗意启蒙”的时代,我们不能否定处处高扬理想的旗帜,也不能否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历了物质严重匮乏的时代,人们内心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更为迫切,许多美好的坚守和理想的道德情操被狠狠地弃置一边,女性的独立和自由、自尊与自重的立身之本被抛弃掉了。女性将一切寄身于男性,殊不知这样不仅失去了经济地位的独立,更丧失了精神的自由。舒婷便是针对这一问题写下了这首《致橡树》。

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西方蓬勃发展的女权主义运动就是这一观点的良好佐证,女性的解放与平权得到许多人的关注。法国存在主义学家、女权主义运动理论家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一书就曾深入探讨了妇女问题,并极力呼吁全社会给予女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同时也提倡女性自身权利和自尊意识的觉醒。尼采也曾在著作中放言:“女人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后天被变成的。”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在爱情上话语权依旧紧握在男性手中,女性从而缺失了自我的个性与尊严。且男性中心的文化意识随着市场化的加深愈发明显:女性不为了自己而活,而是尽力去迎合男性的审美倾向和标准,并在无意识中麻木地丧失了自我意识。

三.舒婷女性主义思想的当代影响

在舒婷的《致橡树》之后,在其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众多女性诗人如唐亚平、翟永明、陆忆敏和伊蕾等用手中的笔发出了女性心底最深处的呼唤,想要打破“男主女从”这一坚不可摧的经典秩序,希望摆脱以男权为中心的话语模式,从而建立一种平等的男女两性关系的新型的文化编码。在她们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妇女解放的呼吁经由非常鲜明的性别写作传达了出来,成为“新时期文学”、“诗意启蒙”中一道靓丽的“粉红风暴”。所以,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独立人格的高扬直接导致了我国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的女性主义诗歌的繁荣和纵深发展。

同时,诗人在《致橡树》中提出的这种高扬的独立人格观念,至今仍然对当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的确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争取女性人格独立的这条路也很漫长,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女性依然坚守着传统的爱情观念,缺乏作为新世纪女性的独立意识;这不由得激起我们对如何比照和修正自身的价值观和爱情观进行深入地思考。

四.结语

所以,《致橡树》表面上是一首爱情诗,但又绝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它从一开始就不是情人间的窃窃私语,而是爱的铮铮誓言,更是争取女性自我意识、独立地位和尊严的呐喊;既具有经典意义,又具备启蒙意义。舒婷可能是我国当代最早正视个人内心情感的女诗人,她的诗中总是模糊显现着一种不可知而又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这多半便是她和她的作品最具魅力的地方吧。

当女性在生活中真正赢得了不仅仅是作为“性”同时也作为“人”的地位的时候,当男人也不仅仅将女性看作“性”,而是看作与自身有着同等人格和独立的社会追求的“人”的时候,人类的真正解放和爱情的真正幸福才会真正到来。

[1]秦梦晖.对舒婷《致橡树》中女性独立人格的解读 [J].安徽文学月刊,2012 (12):58-59.

[2]郭学斌.关于舒婷《致橡树》解读的总结[J].青年作家,2014(14).

[3]于淑卿.浅谈《致橡树》的启蒙与经典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4(29):39-39.

[4]彦火.追求美和善的蔡其矫[J].上海文学,2014(1):65-67.

[5]齐军华.舒婷:女性意识的早醒者——《致橡树》细读[J].中学语文教学, 2002(5):24-25.

[6]姜有荣.独立人格价值的高扬——舒婷《致橡树》赏析[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2(8).

[7]裴雪梅.女性意识的重新构建——舒婷诗歌解读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26(5):111-113.

[8]刘双贵.女性自尊的觉醒--舒婷的《致橡树》解读 [J].北方论丛,2001(6):67-70.

(作者介绍:汪楚琪,武汉大学文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致橡树舒婷朦胧诗
舒婷《致橡树》(节选)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朦胧诗“起点论”考察兼谈其经典化问题
舒婷的鼓浪屿
致橡树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诗人舒婷的爱情故事
诗,我喜欢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