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家河的梦

2017-02-06李玉胜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梁家乡亲们陕北

李玉胜

大山如诗,黄土如海——陕北的山,像一群抱团的雄狮怒吼在高原上,裸露的黄土哟,绵绵延延地像海浪波涛汹涌地翻滚着。

这片神奇的土地,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蕴育了多情的故事,面朝黄土背朝天、穷不过的庄稼汉们,在日月煎熬中,骨子里流淌着英雄的血液,凝聚着英雄的气概,无情与艰难总摧不垮那不屈的脊梁。从北魏年间多民族汇聚中,这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豪气的陕北男人和似水的陕北女人唱着信天游,走过了一道道山梁……

“陕北是个好地方。”在离开陕北时,毛泽东望着这块他在困境中生活了十三年的土地,望着这块厚土荡歌的第二故乡,说出了内心的肺腑之语。李子洲、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大批这块土地成长起来的热血男儿们在生于斯、死于斯的黄土高原上,成为永恒的雕像。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大批城市青年怀揣着梦想投入了生活苦焦的黄土高原,与庄稼汉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在黄土地上摸爬滚打,泪水和汗水浇灌着这块土地……

习近平,一个十五六岁的娃娃,走进了父辈抛洒热血的高原,在延川县一个叫梁家河的小山村落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了巧克力,没有了牛奶和鸡蛋,没有了糖果,也没有了父爱和母爱般的关心和教诲,一个刚刚懂事的小大人就成了挣公分的扛硬劳力,自己打粮,自己做饭,自己砍柴,一切都是他人生经历当中的第一次……走惯了城市柏油马路的人,却要脚踩在黄土里刨食,上山下洼,泥里踩,水里泡,一切从零开始,一切都要学习。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种地、种菜、养牛、养猪、养鸡,煤油灯下的学习日日进行,连女人缝衣补烂都要学会和操作。再有本事的人,在沉寂的生活中也要低头适应,适应,成了生存的门槛。

文化在这里成了庄户人的向往,有文化的人成了百姓们心中的“神”。因为改变这个世界和生存环境不仅仅是有生命力的人,是有文化的人,是有抱负的人,是用知识来改变贫穷和命运的人。从男女改厕,从刷牙洗澡,从记日记,写笔记,从沼气能源生活做饭、养猪、养鸡、栽果树,从打坎造地,从修石窑和办村办企业,生活中的改变是人性的升华——他,依靠人民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百姓把他当成亲人,他视百姓为父母。众乡亲们拥戴他当了村支书,“当家人”的感觉使他掂出了民心的分量。

山里人总盼好光景,好光景不会从天而降,苦熬苦挣、流血流汗、顶天立地,才能开天辟地。习近平凭着真心和决心,带领乡亲们在七年时间里创造了许多奇迹,改变了山里的一切,在即将离开梁家河的那段日子里,习近平的内心充满着感激、踏实、欣慰。感激的是梁家河使他收获了人生的初心、百姓的智慧、人间的大爱,见证了梁家河的变化。欣慰的是,梁家河人走上了一条通向富裕的金光大道,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富了,梦想定会实现!

望着土窑洞变石窑洞,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打的坎长出了好庄稼,果树、枣树载满了山,牛羊满圈,沼气能源实现了电灯照明、气灶做饭,循环经济改变了落后与贫穷,拖拉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习近平笑了,笑得是那样甜。这一刻,他非常高兴。从那张离别上大学的合影中,我能看出习近平对梁家河的七年是自豪的,更是欣慰的,百姓是感激的。

离开梁家河之后,习近平放不下村里的乡亲们,曾经几次回乡,给残疾人治病,看望村支书,看望众乡亲,主动与乡亲们每家每户合影,因为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中国梦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波澜,梁家河的梦在总书记的牵挂下实现了,这个小山村成了中国农村由穷变富的缩影,是精准扶贫的缩影。

责任编辑:蒋建伟

猜你喜欢

梁家乡亲们陕北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我的大陕北
梁家河岁月
党建地图·陕北
梁家河
亲亲的梁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