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建筑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2017-02-06刘治国

价值工程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性化民主现代化

刘治国

摘要: 科学与民主是现代社会核心精神的体现。本文重点探讨在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秉承科学与民主精神,将现代工业的理性、精准的特点融入到建筑生产设计中,同时创造出贴近建筑的本质要求、符合人性的建筑并保持创新,创造出符合国情、并引领时代发展的中国现代建筑。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democracy embody the core spirit of the modern society. 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uphold th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spirit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s architecture, blend rational, preci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industry into building design and production, and create a kind of buildings closed to the essence of the building and conforming to human nature, and keep innovation to creat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in line with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关键词: 建筑;科学;民主;现代化;人性化

Key words: architecture;science;democracy;modernization;hum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207-03

0 引言

科学与民主思想最早源于西方社会,20世纪传到中国之后被我们翻译为 “德先生和赛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清末民初起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发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种对于科学与民主的探索精神,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1]时隔九十多年的今天,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科学与民主的追求仍旧没有止步。在建筑领域中,当代建筑的现代化过程同样需要在实践中遵循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李政道有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可见自由的心灵,自由的意志,自由的思考,自由的探索和自由的表达是通往崇高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这五大自由,对任何一个人,要达至任何科学与艺术的高峰,都是缺一不可的。众所周知,自由是民主的佑护神,自由与民主也是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的。简而明之,没有真自由,就没有真民主,也就难有高科学,难有高艺术。[2]

作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建筑学科一直在探寻让两者更好地结合,这其间需要科学、民主与自由的土壤,同时也需要不断实践对民主与科学的理解,并使其成为一种信仰。

1 建筑的科学化

在人类社会早期,建筑的形态比较原始,可能是岩洞,可能是树屋,也可能是原始石屋或鸽子洞。彼时,居住的需求较为初级,建筑形式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有木构建筑、石构建筑、砖构建筑,主要取决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及本地的材料种类。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的材料及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建筑作为一种空间构筑物,科学性仍然是其在技术上能否实现的关键。

1.1 科学技术

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十分深刻。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科技的影响力。传统的建筑行业,也深受科技的辐射,比如电技术、钢铁技术、圆形穹顶的构筑技术、斗拱建构技术等等,数不胜数的技术革新和产生与建筑有着不可割断的关系,因此新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还会源源不断地应用于建筑方面,更多的科学技术在建筑上有所体现,这是一个发展和长久的过程。

1.2 建筑的科学化

从古到今的科学技术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是真正能给建筑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的技术还是比较少见的,水泥技术,钢铁技术,模铸技术,榫接技术等等,这也便要求我们继续在建筑上扩充技术含量的阵容,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1.2.1 建筑要表现科学技术的理性、精准,符合先进工业生产的特色

上个世纪80年代,建筑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大工业化下的建筑是没有文化的,也体现不出民族特色,所以倡导维护传统的建筑风格。其实,建筑要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要与传统决裂。就如同树木的种植要讲究适地适树,而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也要适应它的材料和结构方式。[2]生产力的大进步,使得能源、设备、材料发生新变化。这些新材料在很多方面要好于木材,它们耐久、坚固、防火。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希望回归传统的木建筑,而一味摒弃现代化的工业材料,这无疑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不可否认,现今很多建筑失去了民族特色,这是因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建筑发展的本身客观规律会迫使我们放弃许多特点,放弃看熟了的形式,这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相反,用封建的、手工业时代的建筑特征,去抵制现代的、大工业化了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筑,那才是真正的颠倒了历史。[3]

举个例子,北京的四合院是京城一大特点,但是,它也是我们过去城市经济不发达的象征,是我们没有发生工业化的结果。在社会发展缓慢的时代,四合院可以解决居住问题,事实证明它是可以适应那样一个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但在今天,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剧烈,地少人多,每年有无数的高楼拔地而起,居住问题尚难解决。四合院完全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进步,已经不合国情了。我们不能因为四合院的历史存在,所谓的“古都风貌”,就倡导全北京建四合院,或是把屋顶都盖成四合院的样子。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四合院全部拆除,可以适当保留几片四合院作为住宅区,留存这份历史的印记。

90年代,“保护古城风貌”的指导思想很盛行。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就必须保护它的古老的体素,也就是保护古老的建筑、街道和城区。[4]可是很多人并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拆除真文物,仿造假古董,造一条仿古街,但却破坏了最珍贵的东西,即忽视了历史文化信息的意义。究其原因,是因为封建意识深深地根植与人们心中,使得人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惰性极强,认为只有古老的东西才有文化,而内心其实无法接受现代化带来的变化,好像只有扣上个大屋顶才觉得安心。殊不知,“大屋顶”造出来的其实是假古董,既浪费钱,又不美观和谐,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时代不同,建筑设计也应顺势而为。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也要在具体的条件下表现新的科学技术的理性、效率、精确、简练,符合先进的工业生产的特色。

1.2.2 建筑设计要贴近建筑的本质要求

上世纪90年代,介绍国外建筑作品的资料开始增多,但大部分是比较片面地介绍一些很吸引眼球的“巅峰艺术建筑”,像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等,而对国外的平民日常房屋、商店、餐馆、超市的建筑介绍很少。这使得国内开始兴起崇尚“巅峰建筑”的风潮。事实上,国外的大部分建筑是很朴实、简单的。而我们的人民尚未完全步入富裕阶层,但却以简单朴实为耻,好像以为铺张浪费抑或金碧辉煌才是“现代化”。我们的财富每年浪费在这些建筑上的数不胜数。在这个问题上,整个设计行业都有很大的责任。我们的建筑、景观等行业不应抱着“猎奇”的心态去学习,不要舍本逐末,不要去追求“奇奇怪怪”的建筑,而应该立足国情、民情,实事求是,立足在人民的普遍需求上。正如邹德侬老师说的,“世界建筑需要回归基本目标,中国建筑需要回归基本目标。”[4]

2 建筑的民主化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实力飞速增长,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国内发展的大形势和土壤都在变好。这样的宏观背景既是对建筑行业发展的利好,同时也对建筑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科学性,其民主性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2.1 民主

“民主”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由Demos(人民)和Kratia(权威或统治)组成,其原意是指“人民的统治”或“多数人的统治”。通常认为,民主被认为是许多可能的政府形式之一,在这种政府形式中,权力不是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而是属于每一个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属于大多数人[5]。其实,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府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形式,其内涵包括有效的参与、投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对议程的最终控制、成年人的公民资格等等[6],浸润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当然也包括建筑行业。

2.2 建筑的民主化

建筑的民主强调建筑的受众主体及服务对象的平等性,以及建筑在营造过程中体现出对人性和个体需求的尊重。

2.2.1 建筑服务于社会大众

欧洲建筑发展的波澜壮阔,从古希腊的柱式,古罗马的拱券,到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再到水晶宫,建筑文化的积累和一次次的突破、创新,给欧洲建筑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欧洲建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与其长期以来的民主传统有很大关系。[7]从古希腊的民主城邦、中世纪的自治城市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城市共和国,再到后来的法兰西共和国,无不体现着欧洲国家的民主传统及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性光芒。正因为有这样的传统,人们思想才不致过于僵化,习惯创新。

而反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严格地控制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导致百姓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在建筑上,“不废旧制”,导致上溯战国、殷商,下至晚清,清一色的木构架,且建筑区别甚小,普通人很难看得出来。这是缺乏创新和突破的表现。众所周知,追溯中国历史,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富足、多元的时代。人们思想自由,没有哪一种教义统领全国,也没有哪一种哲学可以控制所有人的思想。而这个时代诞生了数不清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思想的产物。如果思想受到控制,不创新,不突破,建筑的发展也就不会进步。

新的时代,国家民主、思想自由是大势所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禁锢人类思想的自由。建筑的发展只有在民主的大环境下,才能更贴近每个个体,也更符合建筑的本质。这便要求建筑师本身抛掉一些自身还未意识到的腐朽的、封建的思想禁锢,不要追求千篇一律,而是插上自由的翅膀,在观念上敢于创新,创造出新时代的多元化建筑。

2.2.2 建筑尊重人性和个体的需求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可见,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其基本精神是细致入微地关怀人。林徽因先生曾经专门给学生们讲家庭厨房设计,“她很郑重地说:妇女每天都有好几个钟头要在厨房里度过,得让她们在厨房里心情舒畅。”[4]先生还非常关心底层人的生活,“我们还是要走入生活的深处,走向在底层的人们的生活中去。”[4]

如今,在商品经济浪潮下,人与人之间正在逐渐疏远,人情味在性质上有所变化。因此,建筑需要营造人性化的生存环境,进而对人们的生活有帮助和改造作用。这便对规划师和建筑师有了新的要求,要热爱生活,对生活的未来发展具有前瞻性,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要有勇气,真正关注人民疾苦、社会悲喜。

以著名建筑事务所KPF的作品为例,KPF的作品以现代化的大厦最为出色,应当说这些建筑无论是建造还是使用,都与高科技密切相关,然而他们并未忘记考虑人性因素,这些高层建筑常用的水平分割尺度为1.5~3米,其它如SOM事务所和西萨·佩里的作品也有类似尺度。它们通过采用精致的细部,越来越向人体尺度和观察尺度接近,说明建筑师并未忘记城市与建筑的人性化。[8]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创作中开始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及使用者的感受。建筑师杨经文设计的新加坡生态型EDITT塔楼设计方案就是一个将两者相融合的杰出代表(如图1)。该项目曾于1998年赢得了热带生态建筑设计大赛。设计师所设置的绿色空间从街口一直延伸到屋顶并与26层的EDITT塔楼有机的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表面景观,这种从平面空间向垂直空间的延展通过街区商店与周边行人的活动进一步加强。

同时,设计师还考虑到了EDITT塔楼的潜在生命周期,确保了大楼可非常灵活地用作各种用途,而所用材料也可非常简便地进行更换。在EDITT塔楼工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可移动分割技术、移动式地面以及机械结合技术。

在提升使用者的舒适感方面,EDITT塔楼也采用了很多技术化手段。由于新加坡本身的水供给量不足60%,目前大多要依靠周边国家如马来西亚等的支持,而EDITT塔楼通过雨水收集装饰与内置水循环系统可满足自身55%以上的用水需要。同时,EDITT塔楼上还安装了太阳电池板,可完成40%的自我能源需求。另外,污水可被回收进行净化处理。直接通风设施与天花风扇装置可最大限度的减少使用空调器进行制冷,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人的舒适感。

3 总结和启发

3.1 建筑设计需要秉承科学与民主精神

近30年来中国建筑界遇到了诸多发展问题,其核心在于价值观的选择。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必须秉承科学与民主精神才能不断保持创新与活力,奇奇怪怪、哗众取宠的猎奇式建筑是无法经受时代考验的。

3.2 全面看待建筑的发展将帮助我们认清建筑的未来之路

在对建筑的研究中,将建筑与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全面地、不孤立地看待建筑的发展,才能有利于梳理对于建筑发展的整体认识,也将帮助我们找到中国式未来建筑的发展之路。

3.3 未来中国建筑将更加注重对个体需求的满足

众所周知,深入了解人的需求,将设计的想法与人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是设计的重中之重。然而,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需要建筑师在进行空间规划时学会换位思考,暂时忘记建筑师、设计师的身份,站在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实现最大程度的舒适和便利,相信这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建筑人性化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顾肃.民主主义科学理性与自由精神——纪念“五四”运动八十五周年[J].民主与科学,2004(2):10-14.

[2]蔡德诚.人性,技术及建筑的人性化[N].中国青年报,2014-05-02.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

[4]陈志华.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邓芳萍.浅析民主的概念[J].改革与开放,2010(10):34.

[6]罗伯特·A·达尔(Robert A.Dahl).论民主(On Democracy)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8]孟刚.人性,技术及建筑的人性化[J].南方建筑,1997(3):1-4.

猜你喜欢

人性化民主现代化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边疆治理现代化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