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种植园旅游用语翻译浅谈

2017-02-05彭一飞

福建茶叶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红袍种植园武夷山

彭一飞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系,河南郑州450018)

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种植园旅游用语翻译浅谈

彭一飞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系,河南郑州450018)

本文首先就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的主要内涵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就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种植园的旅游国际化走向进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其旅游用语的翻译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种植园;旅游用语

“大红袍”是我国福建地区岩茶的一种,属于典型的乌龙茶,在我国茶文化中拥有诸如“岩茶之王”、“中国茶王”、“御封贡茶”、“贡茶珍品”等显著的文化标签。在我国1959年举行的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中,武夷山大红袍名列第一。在当前我国茶文化逐步随着经济全球化向全世界渗透和传播的过程中,作为乌龙茶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大红袍”茶叶种植园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需要适应旅游国际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中如何将大红袍的“活”、“甘”、“清”、“香”文化内涵及其文化符号按照“信达雅”的原则翻译给国外游客、消费者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1 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的主要内涵

“大红袍”的发源地是福建地区的武夷山,据传说最早的“大红袍”是位于武夷山岩石上的6株古茶树,迄今已经有近400年树龄。仔细回味几百年的“大红袍”茶文化,其精神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几点:

1.1 秉承了“立根原在乱岩中”的“岩骨”风气

“大红袍”的历史最早可以往前追溯400年左右,但是福建武夷山的“岩茶”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之“绿茶”时期,作为一种“半发酵”茶叶,大红袍兼具有未经发酵的“绿茶”和全发酵的“红茶”两种茶的特点。唐朝诗人徐夤曾对武夷山岩茶做出了“臻山川英精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美誉。到了元朝时期,在福建武夷山地区特设“御茶园”,专司向皇室进贡特等岩茶。明朝时期,“大红袍”的御名在茶文化的意义上正式产生。“大红袍”最初是生长于陡峭、峻险的丹霞地貌的岩石缝隙上,从贫瘠、荒凉的岩石缝隙中吸收养分和微量元素生长,因此,在茶文化的意义上被文人墨客们誉为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岩骨”的一种具有高雅气质、极强生命力的茶文化基因,代表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1.2 秉承了我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修身养性”的功能体系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原本生长于“岩石”上的武夷山大红袍带有一些独特的微量元素可以很好地在人的养生、修性、怡情方面给人一种高雅的享受,使人可以“优雅生存”。大红袍具有的茶多酚等成分可以起到延缓衰老、抑制人的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抗癌、通便利尿、减肥养生、抑制动脉硬化等功效,长期饮用具有很强的养生价值。除了这些物质、功利层面的价值外,大红袍还具有深层文化价值。也就是说,作为茶系中的一种方言、地域茶文化,在本质的文化价值层面上,大红袍仍然具有中华茶文化关于茶德、茶艺之人本导向的核心规定性。

1.3 秉承了“归隐怡情”的人格修养气质

我国茶文化属于一种农耕文明、非严格的商品经济的产物,这种茶文化与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等伦理体系相结合,衍生出了一种“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展开来讲,我国茶文化提倡在一种轻松、自然、返璞归真的意境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内心实现和解与和谐,也就是注重人格的自我反省与修养、注重人的社交关系协调等,并不是一种扩张性的、冲突性的、消极性的文化理念。武夷山的岩茶文化、大红袍文化都是一种根植于深山岩石之中的文化基因,提倡人的“归隐内省”和“反思怡情”,在问道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2 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种植园的旅游国际化走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我国经济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更为紧密,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茶文化旅游”也呈现出了国际化的趋势,这种国际化发展的新走向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起以下几点观念:

2.1 茶文化资源的国际化整合营销观念

和我过其它茶系的茶叶一样,武夷山“大红袍”的文化资源也可以分为无形的深层次的茶文化价值理念体系资源、行为层面上的茶俗茶事茶歌茶戏等文化资源和物质器物层面上的茶园茶叶茶器等文化资源。面对茶文化旅游的国际化取向,茶叶种植园应当致力于将这些文化资源有机地整合形成一个大的文化旅游体系,并且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将这些茶文化资源以“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传递给国外特定市场的消费者。在这种深度的整合过程中,将茶文化中的旅游用语之文化内涵准确地翻译给消费者就是一种现实的待解命题。

2.2 “翻译即是营销”的观念

对外传播中的“翻译”即是一种营销方式,这种营销方式不是一种孤立的管理方式,而是深深嵌套于“整合营销”的范畴中。武夷山“大红袍”的种植园目前在走向国际化旅游的过程中处于“后起之秀”,在传播过程、品牌构建中还处于前营销时代。对此,在组织人员翻译其旅游用语时必须本着“整合营销”的理念,将“翻译即是营销”贯彻到全员、全过程之中。

2.3 “功能目的导向”的翻译观念

旅游外宣文本、网页、视频等载体的翻译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营销行为,而是带有文化交流性质、兼具商业性市场性和文化性的一种文化实践。据此,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种植园的涉外旅游用语的翻译应当遵循“功能导向”、“目的导向”的原则,在翻译时不仅仅要注重对茶叶种植园表层的概念进行翻译,还要对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人文内涵等进行翻译,除了给国外消费者一种直观的茶文化印象之外,还要确保我们的翻译能够在深层次上给他们一种价值理念的引导和高级的审美享受。

3 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种植园的旅游用语翻译策略

3.1 适当采用“加注翻译”策略

加注翻译策略是对“直译”的一种补充,可以帮助国外消费者加深对武夷山“大红袍”茶园的文化认知。例如,“大红袍”翻译成英文之后成为了“Dahongpao Tea”,国外游客对于“大红袍”并不十分熟悉,汉语中的“皇上赏赐的御衣”这层文化概念在翻译中就这样被抹杀掉了,国外游客会对这种茶文化典故产生疑问,这就需要我们巧妙地借助于“加注翻译”策略补齐、补充关于“大红袍”茶的相关文化背景,使他们能够更加理解我们的茶文化历史与现实。

3.2 适当采用“意译翻译”策略

翻译理论追求的“信达雅”原则要求我们的对外旅游文宣翻译不必追求逐字逐句翻译,而是要结合翻译对象的整体内涵和核心意义进行适当的“意译”。我们在翻译武夷山茶文化主题公园、茶叶种植园等中的“价值内涵”这样深层次的茶文化时可以应用这种策略。例如,我们在翻译福建大红袍种植园时可以将“天人合一”价值观翻译为“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可以准确地向受众传递出儒家茶文化观追求的“和谐”理念。

3.3 适当采用“省译翻译”策略

省译的主要逻辑即在于通过删除、删减不必要的内容,在不影响文本整体概念传达效果的前提下实现翻译对象与受众的文化调适,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翻译中的“留白”,这种留白的目的主要还是让国外受众自我体会中华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例如,在翻译武夷山“归隐怡情”这种茶文化渊源时,就不能将我国传统道家思想追求的“归隐”翻译给国外游客,因为这种生活态度本质上与现代开放的社会并不兼容,我们可以翻译为“Introspection”(自省)这种词汇,让国外受众从中感悟一种自我反思、自我修养的君子之气。

[1]卜凡.武夷山:6棵大红袍[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12月/18日/第007版.

[2]朱红亮,李振国.整合营销传播及其管理要义[J].河北学刊,2009(2):209.

[3]张琳洁.论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J].茶叶,2007(3):183.

彭一飞(1981-),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ESP英语教学与研究、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大红袍种植园武夷山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某花卉种植园区天然气管道在建工程造价争议的司法鉴定
美国:种植园安全举措事关食源性疾病
小种植园里的劳动故事
大红袍
大红袍花椒化学成分的研究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韩城大红袍花椒
凤县大红袍花椒(凤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