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教育的别样乡愁

2017-02-04陈洪标

文化交流 2017年1期
关键词:乡愁创作

陈洪标

2016年金秋丹桂飘香时节,《小别离》在浙江卫视和北京卫视首轮播出后,在天津、广东、山东、辽宁四家卫视开始第二轮播出。首轮热播,引发的话题凸显在人们的眼前,而《小别离2》(又名《小相聚》)的出版,把主题从“走,还是不走”转向了“回,还是不回”,这种“教育乡愁”再次把对中国式教育的思考引向社会的多个维度。

《小相聚》一出版,其影视版权也被买断。目前剧本改编已在酝酿和组织中,《小别离》续集将于2017年下半年开拍。

创作《小别离》的作家鲁引弓,是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的研究员,两年不到,已出版12部文学著作,因取材视角独特,其中11部作品的影视改编权被一抢而空。

22年后重返高校激发创作热情

鲁引弓,本名鲁强,1994年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毕业,后入媒体工作,是位资深媒体人,曾担任钱江晚报副总编辑、红旗出版社总编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数字采编中心总编辑。

2015年,他离开省级媒体,前往高校换个工作环境,并选择了纯粹的文学创作,浙江传媒学院成为他的理想去处。

他说,这次选择让他开启了别样的人生。尤其是22年后重返高校的感觉,真的很受用。对此,他特别感谢“浙传”领导对他的鼓励,尤其学校的创作环境、学术研究氛围,以及提供的种种便利,让他重返高校后拥有了安心创作的空间,而校园的人文和青春气息,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正如他的笔名“引弓”一样,“蓄势”多年,一发而不可收,到“浙传”不到一年,鲁引弓一口气出版了《笨男孩》《不在别处》《音乐会几种开法》《同学会》《爱情课》等9部文学著作。鲁引弓也因此被文艺界、影视界誉为“短跑型”作家。

他说:“之所以会成为那种短跑型的选手,因为一部小说,我一般都会在一个月之内把它写完。我写作节奏很快,因为有激情、有表达的欲望,这让我的故事也充满了节奏感。”

对外界关注他如此强劲的创作力量,他说这和以前的工作及积累是分不开的。由于此前一直在媒体行业工作,从记者做到总编辑,文字写作成了一种日常习惯。在对人、对事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积累之后,就像拧开了的水龙头,顺理成章将经验转化为故事。这些积累也成就了他鲜明的写作特色:聚焦社会热点、描写小人物、视角犀利、情感饱满、富有暖心质感。

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小别离》热播,不仅在市场上受宠,而且在暑期档电视荧屏被仙侠、玄幻、偶像剧层层夹击中,创下了收视率奇迹:单台收视率共计有11天位列全国第一,网络播放量累计高达46.8亿次,搜索量位居百度风云榜电视剧榜TOP5,百度内地剧人气榜第三,连续3周登上豆瓣热门电视剧榜单,核心受众年龄横扫00后到70后。同时口碑也相当不错,被誉为2016年的“良心剧”。腾讯视频评分高达8.8,登顶微博热门话题24小时榜,两个主话题词的阅读量累计达到11.8亿,成为“2016年现象级话题剧王”。

业界的权威评价也相当高。其中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小别离》的热播再次证明,现实题材电视剧仍然是最具生命力与感染力的优质题材。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等专家认为找寻《小别离》成功的要诀,其实也是现阶段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开拓方向——资本带不来心灵上的幸福感,但现实的温度、思考、情趣,可以充盈人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在9月7日电视剧发展论坛讲话中专门提到《小别离》是“温暖而明亮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目”。

主流媒体整版报道由《小别离》引发的话题。《人民日报》认为“微观上揭示了小家庭内部的价值观碰撞,中观上刻画了多个家庭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带来的观念差异,宏观上折射了‘中国式教育的利弊得失以及中西文化的深刻差异。”这一观点在众媒体中颇具代表性。

跟着笔下的人物一路采访万里之外

《小别离》出版后,围绕当下留学潮中普通人的各种选择,大量声音、信息、观念蜂拥而至,由此故事、情感继续酝酿和发酵。

于是,鲁引弓买了飞机票,飞越太平洋,沿北美西海岸一路采访,他在当地的大街、车站、学校,寻找那一顶顶“小降落伞”的身影。他说,“他们飘落在他乡,独自生长,当地媒体用‘小降落伞来形容这些孩子。”

在这里,中国留学生随处可见,耳畔不时掠过普通话,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交织着独立和懵懂,让人印象深刻,那懵懂背后明显支撑着一个个小小的坚强支架。每一个小小的身影都隐藏着成长的心事,以及远方那个家的沉重挂念。而在他们头上,似乎都回响着同一段旋律,那就是《回家》。生活的纠结显然不是非此即彼,除了学习的自由度、眼界的开阔、蓝天绿地之外,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生存困境也横在面前。比如,很多孩子住homestay,那些接收留学生的异国家庭往往不富裕,他们的家庭文化与这些离家万里的孩子常有隔膜,并且许多人家对孩子的心理、饮食等并不上心……

除此之外,还有更致命的对亲情的思念、无法摆脱的文化基因,它们以种种或细微或剧烈的日常冲突,将当代中国人前所未遇的“教育乡愁”摆在面前。

这些都成了鲁引弓创作的内容,关于留学生活的人物,70%到80%都有真实的原型。

写了3个多星期,10多万字的《小别离2》承接了原先备受关注的话题——三个普通家庭为子女出国留学奔波周折,无论在主题理念,还是价值冲突等方面,都有更深入推进:从“走,还是不走”,转向“回,还是不回”;从三个城市家庭,辐射到大洋两岸、中国城乡的时代画卷;从小人物日常悲欢,提升到“教育乡愁”这一当下中国面对的崭新命题。

主题阐释人与现实的四重悖论

一气呵成的《小别离2》,鲁引弓做了个主题阐释,即面对当前席卷的第四次“留学潮”,“小别离”想描述这样四个悖论。

人与潮流的悖论。因为应试教育之苦,成长环境之艰,以及不安全感,许多人希望孩子能够从容成长,送出去留学就成了一个潮流。但送出去之后,孩子们与家长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命题,除了文化冲突、价值观差异,孩子们还将面对摆脱不了的身份符号、家国定义、文化基因,尤其还有那份对亲情的思念,很多时候,他们心的方向,与潮流方向其实相异,而“回”也不是那么轻易的事。精神上,在哪里都沦为异乡人。

猜你喜欢

乡愁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永远的乡愁
乡愁
《如诗如画》创作谈
九月的乡愁
《一墙之隔》创作谈
乡愁凭寄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