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研究

2017-02-04李函霄

大观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风范高职院校

摘要:当前, 在社会变革大背景下,青少年学生的质量对未来民族的希望起决定性作用。研究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意义重大。但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成熟经验,为此,明晰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概念和意义,立足高职院校学生风范培育实际,探索科学实施青少年风范培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适龄青年提供了学习就业技能的机会,但许多院校在重视技能发展的同时,忽视了高职院校青少年的自身发展特点。如何培育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展现一代高职青少年风范,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历史意蕴与当代内涵

风范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修养的统一表现 ,包含风度、气派、模范。出自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八回:“献茶已毕,叙起话来,问答如流,气度从容,真是大家风范,把个狄后乐了个了不得。”。《南齐书·庚杲传》《宋书·张畅传》《世说新语·容止》等典籍都有关风范的记载。结合学者相关论述,高职青少年风范是高职青少年学生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具体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内在素质和外在修养的统一表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强调人的内在知识、修养和外在行为,为当今青少年学生风范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历史意蕴

1.刻苦图强、服务国家的价值取向

这是由高职青少年的使命要求决定的。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特征与其职业院校的历史紧密相连。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中,就规定了“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这两种高等学堂就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当时高职青少年以刻苦图强,掌握技能,探索救国之道。从19世纪6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职业教育培育的青少年学生成为早期的产业工人,他们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起步于民族危难之际,发轫于内忧外患之时,探求救亡图存、追求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中始终走在前面,具有先锋和桥梁作用。

2.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工匠精神

这是高职青少年的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青少年的职业特点要求学生在职业追求上要有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物品,更重要的精益求精。鲁班被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鲁班创造的,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也为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提供了学习样板。

3.形神统一,内外一致的精神风貌

这是高职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决定的。形神统一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风范的主要因素,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内在的美——神,体现学生的外在美——行。孔子在《论语·雍也》提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学生风范内在支撑的是道德的高尚性,对美的追求是形神统一,内外一致。在与人交往中,言行一致,包括师徒交往,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二)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当代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青少年风范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年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功利与浮躁的氛围,社会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似乎也都落在“赚钱”能力上。上高职的目的变得纯粹,似乎忘记了风范的存在。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相网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回归,呼唤高职院校重新探讨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当代风范的不断演变。

1.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当代风范的不断演变

1956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积极引导青年前进》的社论,对广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确立为对青年学生根本教育之一,1957年2月11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董必武的《目前的形势和青年》文章,他说青年要养成尊敬父母和老一辈,要养成克勤克俭、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优良品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6年12月31日发布了《关于对大中专学校革命师生进行短期军训的通知》,强调纪律性,高职学生入学前的军训,仍延续这一作风。1981年2月25日,在全国总工会、工青团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提出“五讲四美”,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修订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具体的事情做起。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2016 年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当代内涵

2.1风范特质:热情乐群、充满朝气的精神风貌

毛泽东同志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人朝气蓬勃,富有生气和活力,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这种热情是高职青少年由内到外统一的表现,他们年轻,充满朝气,情感向上,他们是一个公共群体,喜欢交朋友,倾向于选择与他们价值观相近的同伴为友。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一个人没有朝气,必然萎靡不振;一个群体没有朝气,必然死气沉沉;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朝气,必然包袱重重,没有希望。因此,当代青年学生风范必然不能缺少这一特质。

2.2 风范基础:从小事做起,细微之处显风范

我国长期以来,官本位意识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轻技能、轻劳动、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仍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明显被帖上低能的标签,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来上高职的学生素质低,连学生自身也容易放松自我要求。因此,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注重从学生的身边小事做起,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风范。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作息制度,礼仪养成,在一言一行中,细微之处体现风范。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风范自来。

2.3风范核心:道德支撑,修身为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列于第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立节,立德居于首位。风范的核心是道德支撑的高尚性,没有德就没有风范。这是由内自外散发的气质,唯有“德”才配上“范”。曾国藩在给其众弟的信中说: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就算存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当一天比一天多。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就业的范围很广,但普遍是基础性工作,桥梁、汽车、维修、物流、财务、水电等,除了职业技能还需要德来支撑。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谈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易传》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高职青少年作为产业工人的“样板”,理应把“人”字做好。严于修身,自觉立德、修德,极小德养大德,经常反思,贵在慎独,乐于见贤思齐,续写金色年华的瑰丽篇章。

2.4风范关键: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

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大学生,重在“工匠精神”,在对待职业态度上要求千锤百炼,一丝不苟,在对制作的作品上要求一丝不苟,如汽车制造、汽车维修、桥梁施工等方面必须一丝不苟、千锤不练,不容马虎。这种职业态度的培养多是在职业高等院校完成,在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中反复锤炼,从而烙印在每一个高职青少年身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风范。

2.5现代风范:融合发展,示范辐射的军人风范

为了更好的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发文,委托部分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定向培养士官的试点工作,今年24所地方高校在河南省招生1146人,定向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公安消防等部队培养士官。士官生为高职青少年学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在行走、训练、上课、内务方面都给其他青少年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士官生既要学习职业技能又要学习军事训练,自身形成的风范引领高职院校的“3+2”学生,而初中生的活泼朝气又影响着士官生,达到了融合发展,丰富了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内涵。

二、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不少高职院校发展的今天,面对高职青少年学生缺少朝气,自由散漫,贪图享受,攀比成风的现实,重新审视培养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职业工人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普通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对于学生个人健康成长成才、学校发展、国家需要都呼唤职业精神特别是学生风范的回归。

(一)化解高职学生的现状与健康成长成才矛盾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目标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问题。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并不是一帆风范,需要加强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来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

本文对学生风范的现状考察主要着眼于高职青少年在学习、交往、生活、职业四个方面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了2000份问卷。对象是高职青少年学生,其中“3+2”学生100名、士官生200名,单招生500名,统招生1200名,回收的有效试卷共1720份,有效回答率86%,同时对330个宿舍进行突击检查。从各方面调查的数据看,学生存在一些不足,考试做过弊的占50.2%,对旷课吃无所谓态度,认为自己在同学中形象是一般的占了43%,“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的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一部分高职学生交往现状。在调查问卷中,对于高职生在个人简历中制作假证,40.7%的学生持“可以理解”的态度。在对学生宿舍突击检查中,除了士官生宿舍干净整洁,普遍存在脏、乱、差。学生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不足,承认学习氛围不足,在课题玩手机现象严重,希望能改变这一现象,这也为风范培育提供了土壤。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能力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具备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素质,作为风范培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二)基于心理效应促进教育最终成果顺利就业的需要

从历史渊源上看,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高职院校的存在又是为了培育学生,学生就成为高职教育的“产品”,教育的最终成果。每个高职院校的都有自己的培育学生理念,有自己的宗旨,培育出的“产品”有自己的品格,形成自己的风范。一个高职院校的存在和发展,与“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的排名中,学生的就业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青少年学生风范犹如个人一张名片,在就业中基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光环效应、负面效应等心理效应,能够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创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青少年学生风范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成果展现,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有责任帮助这些“产品”顺利就业,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帮助其培养青少年风范,这是“产品”输出的需要。

(三)服从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国家战略的需要

早在1912年5月,蔡元培主持起草《大学令》规定了大学以“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初步形成,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增强。研究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把握正确育人方向,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职业技能,发挥“工匠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科学实施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

(一)遵循原则:遵循规律,科学实施风范培育

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原则是风范培育活动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必须遵循法则或准则。对于针对培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遵循培训规律,保证培育活动的正常实施。实施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方向性原则。风范培育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规范的言行举止塑造学生,以先进模范事迹鼓励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育人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因为培育目标是高职院校青少年就降低了要求,要敢于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才会保障风范的正确方向。

二是主体性原则。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其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激发真挚的、自发心灵深处的道德情感体验,使学生成长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和独立进行的主体。在培育学生风范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发掘他们的主体潜能,引导他们参与培育过程。

三是整体性原则。高职青少年风范培育主张学生张扬个性和整体性的和谐统一。没有青少年的张扬个性,整体的价值就不存在;没有整体的和谐,就没有青少年学生张扬个性的发展。如果说主体性原则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那么整体性原则体现了和谐。我们应努力提高高职青少年学生这个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成为样板。

(二)价值转变:扭转轻职教,误解风范内涵取向

从历史溯源而言,风范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人们追求自我完善的目标,先辈们用自身演绎了风范,给我们提供了样板。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尽管高职院校占了半壁江山,但是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据统计,在德国只有约40%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中学生进入大学,而60%的中学生选择参加职业教育,重视能力本位意识,而我国正好相反。这些数据说明了人们在观念上总认为读职业院校低人一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明显被帖上低能的标签,甚至认为,高职青少年学生不配具有风范素养,误认为风范是高大上的,是大家风范,藐视工匠精神,认为是小家子气。要改变这种现状先从改变就业开始,以能力为本位。从政策及舆论导向入手,树立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和工作待遇同等地位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修改完善不适当的重学历、轻技术要求的相关政策文件,废除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职称及晋升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增加技术劳动者的社会待遇与报酬,出台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公平待遇制度,确保高职教育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础。

(三)三方合作:用实践推动青少年风范内化

高职院校青少年风范的培育离不开家长、企业,这就需要学校、企业、家长三方联合。从根本上讲,一个青少年学生的现状与家庭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影响较深远,作为高职院校,很难要求家长再重新培育孩子一次,为了长远的目标,不妨眼光放远,放到下一代,即高职院校可以对准家长——高职学生上家政课,在培育孩子品质、行为、怎样做父母方面开设新课题,因此,“家长”包涵了两层意思,既是青少年学生的家长,也是未来学生的家长——青少年学生自己,从发展未来的角度考虑,这比与家长合作效果要好的多。同时,校企合作是学生风范培育的必由之路。学生不可能生活在象牙塔里,让学生从课堂走进工厂,从理论走向实践,完成对风范的“检阅”,认识到自身风范对就业的重要性。

(四)平台育人:探索多渠道育人途径

除了校企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内开展一些平台。借助团课时间,开展“塑造新形象”辩论赛,“母校学子气质大讨论”活动,每周进行一次“文明高雅宿舍”照片展览,也可以开展说说“身边的榜样”、“我的缺点和优点”主题活动,进行“职业能力大比拼”竞赛等,和高职青少年士官生全方位大对比,探讨“我与高职士官生的区别”等。平台的搭建需要高职院校领导重视,一线辅导员进行引导,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模式和特色,沉淀成学校的文化气质。

(五)环境育人:用氛围塑造青少年学生风范

歌德说过:美在一千种形式里藏身。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是一个持续和不断内化的过程,通过加强教学实习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学生渲染熏陶,建立其履行公约、 行为自律和他律的氛围来塑造学生的风范。高职院校要围绕风范内容,通过物质文化起到渗透,引入风范的内涵,让每位学生无形中受其影响。通过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要把获奖情况通过物质文化展现出来;通过荣誉墙,展现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风范;营造 “崇尚实践、 技能宝贵” 和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的文化氛围。鼓励更多优秀的学子树立职业追求, 坚守职业信仰,用氛围塑造青少年学生风范,进而提高整体青少年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函霄.论大学生风范[D].郑州大学,2008(05).

[2]吴来苏著.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闫财旺.弘扬优质文化要素,培养公民和社会君子风范[J].科技信息,1996(10).

[4]叶南.论当代教师之风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12).

[5]范明.浅议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1999(24).

[6]叶文明,张永锋.以德修身,塑造新世纪大学生形象[J].四川轻化学院学报,2002(09).

[7]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05).

作者简介:李函霄(1980—),女,河南泌阳人,法学硕士,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思政。

猜你喜欢

青少年学生风范高职院校
御姐风范
浅析学校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调查探讨四川省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需求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眼界
钢琴家风范
简论青州出土造像的艺术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