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茶文化的协同创新研究

2017-02-04张贤朱桂银

福建茶叶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现代性茶文化

张贤,朱桂银

(1.河北城乡建设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31;2.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茶文化的协同创新研究

张贤1,朱桂银2

(1.河北城乡建设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31;2.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对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进行简要概述,并就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传统茶文化开展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因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据此对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茶文化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点: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学科的交叉化、分工的跨专业化;治理主体的合作化。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传统茶文化开展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因在于:两者文化来源的同一性;创新途径的一致性;文化品牌集群的必要性。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茶文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尝试三类策略:举办国际性茶文化节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节;合理融合茶文化旅游与民族音乐;培养茶文化与民族音乐复合型人才。

中国民族音乐;传统茶文化;协同创新

1 引言

在人类文化史上,“现代性”指的是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带来的所有物质生产力、制度创新、新型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综合。整体来看,人类现代性的产生是以西方社会价值观、文化形态、制度吸引力、物质水平等为牵引和先导的一种样式,因此包括我国茶文化、传统民族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很大程度上的“适应现代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命题。内在性地来看,无论是传统民族音乐还是传统的茶文化,都是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代表着我国传统社会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以及审美立场的一种文化共同体。文化意义上的“现代性”讲究整体性、同一性、标准性,所以在现代性流行的几百年中,西方社会主导的文化几乎成为世界文化的通行范式和评价标准,文化的多元性、个性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所抹杀。我们认为,在一个带有“后现代性”的社会形态中,当前加强对包括传统民族音乐、传统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既是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更是在一个“跨文化交际”频密的时代开展文化话语权争夺的重要机制;借助于“协同创新”这种形式,我们可以将民族音乐的弘扬和传统茶文化的创新进行有机结合,用更好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2 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当前在任何一个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协同创新”都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和广泛得到运用的治理机制。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当前我们处于一个后现代社会,这种社会形态的特点是专业分工的过于细化、社会治理主体的碎片化、风险来源的多样化、文化行为的多元化等。作为一种应对这种社会形态的对策,近些年来人们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治理思路,它的基本内涵包括这样几点:

2.1 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

在现代性的视角中,社会效率、产业效率和文化效率的产生来源于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因为有效的分工可以充分地调动起不同资源禀赋的主体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社会分工格局,促进社会产出的增长。然而,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这种高度依赖分工的生产模式带来了“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体现在营销方面就是“生产性营销”已经难以适应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原来围绕着这种专业化分工开展的创新资源分配模式也面临着诸如重复建设、分工有余而合作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面临着风险来源多元化的问题时,原来的分散化的、专业化的资源配置已经难以适应“复合型风险”的局面。因此,作为一种治理对策,我们需要将创新资源、创新要素进行一个有效的汇聚去整体性地治理后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

2.2 学科的交叉化、分工的跨专业化

经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时代,创新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体系,而不再是封闭的科学分工;作为实现资源有效聚集的一种具体机制,在知识动员的方式上协同创新讲究“学科的交叉化、分工的跨专业化”。协同创新本身并不否定学科分化、社会分工、专业分工这种形态,而是强调通过一些整体性的机制、整合性的机制来实现对分工的有效整合。我们看到当前任何一个领域的裂变都在朝着这种协同创新的趋势在发展,原来那种基于专业分工的流水线的串联式生产方式正在被“分享经济”下开放的并联式生产模式所颠覆。同时,作为一种对风险来源多样性的回应,人们开始动用多学科的智慧、跨专业的视角进行方案的设计。

2.3 治理主体的合作化

协同创新本质上无论采取何种协同方式,归根到底都需要借助于人的组织才能实现,这就是协同创新的本质所在。外在地来看,协同创新表现为知识、资源、行为等各类要素的有效聚集,但是本质上体现出来的是“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因此,我们看到诸如“XX领导小组”、“XX协调委员会”、“XX产业联盟”这种多元治理主体形成的合作组织成为当前协同创新开展的最重要组织载体。

3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传统茶文化开展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因

在“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传统茶文化都面临着“现代性突围”的共同问题,它们协同创新的实施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动因:

3.1 文化来源的同一性

在农耕文明社会,社会分工、专业分化并不是一个明显的过程,例如在传统音乐和传统茶文化的文化边界意义上两者就不存在着很明显的芥蒂,传统社会中的茶文化和传统音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说它们是人们生活世界的一种共时态存在和有机耦合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茶文化音乐既是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又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在体验茶文化、欣赏茶艺(如茶曲、茶音乐、采茶戏等)、实践茶道等过程中也往往离不开传统民族音乐,因为这两种文化艺术形式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3.2 创新途径的一致性

协同创新的本意并不是将毫无关联的两个要素生硬地归结到一起进行创新,而是因循着一定的相关性原则,将可以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或者本身具备高度同质性创新途径的两种要素进行匹配开展创新的过程。就传统的音乐来讲,它的本质反映出来的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形态下那种儒家文化提倡的内涵式发展、天人合一的审美享受、价值理性优先于工具理性的伦理体系;同时,茶文化本身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世界贯彻这种伦理体系的一种行为方式,在这一点上讲,这两者的创新本质上构成了“产业集群”,可以合并同类项在创新途径上实现一种交易成本的节约。

3.3 文化品牌集群的必要性

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视角和信息阅读方式是碎片化的,对于文化品牌来讲,其影响力的形成往往是借助于特定的集群形式来实现的。例如,我国景德镇地区的旅游品牌之形成就是借助于景德镇陶瓷的品牌形成的;同样的道理,作为中华文化优秀的基因,武术文化、茶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中医文化、饮食文化等都可以作为一种品牌集群来综合性地而不是孤立地、碎片化式地展现给世界,这些文化品牌的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更加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4 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茶文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建议

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传统茶文化都是适应农耕社会慢生活节奏的艺术产物,都是劳动者在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艺术结晶,都代表着一种内敛式的文化修为,同样地也都面临着现代性转型、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时代任务。作为这种转型的可行路径,协同创新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4.1 会展经济:举办国际性茶文化节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节

会展经济,也被称为展览经济,是分享经济的一种实现方式,近些年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从区域性走上国际性、从地方品牌走向国际品牌的重要平台。会展经济本身也是多要素协同、多资源汇聚、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形式。借助于国际性的茶文化节、民族音乐节,一方面可以将弘扬茶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共时态的国际化推广;另一方面又可以壮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产业发展,为文化的协同创新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

4.2 体验经济:茶文化旅游与民族音乐的融合

作为一种协同创新形式,产业融合、产业整合是一种重要的协同途径。当前无论是我国茶文化还是民族音乐文化在面对外国人时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是“博大精深”让人“讳莫如深”,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中华茶文化和民族音乐发生的特定生活情境,人们往往不会对这种艺术产生内在的亲和力。因此,在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日益壮大的背景下,完全可以将民族音乐产业与茶文化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让消费者在体验中获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感知。

4.3 人才经济:茶文化与民族音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协同创新最为本质的特点是人的创新。在长期的专业化、分工化教育理念下,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是定位于“专才”,在短时间内这种专才教育或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面向一个讲究协同创新、跨专业创新的背景下,复合型人才是承担协同创新的最关键载体。对此,我们建议可以在高等专科学校或者高等院校中试点开展诸如双学士、双硕士之类的教育,鼓励学生们跨专业选修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从而为促进我国传统茶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协同创新奠定人才基础。

[1]孙立坤.整体性治理中政府与NGOs间信任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王海建.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J].探索,2013(1):139-140.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2.

[4]吴艳坤.对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5):57-59.

[5]孙丽娟.传统茶文化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 2016,38(9):394-395.

张贤(1981-),女,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朱桂银(1978-),女,吉林蛟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现代性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茶文化的“办案经”
浅空间的现代性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