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直译与意译的技巧解析
——以《茶经》翻译为例

2017-02-04李灵芝

福建茶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茶学陆羽意译

李灵芝

(宁夏医科大学外国语教学部,宁夏银川 750004)

论直译与意译的技巧解析
——以《茶经》翻译为例

李灵芝

(宁夏医科大学外国语教学部,宁夏银川 750004)

翻译和文化密不可分,直译与意译的有效结合才能既实现语言的转化,又达到文化的解读和传播。《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的文字总结,是一部具有意义的著作,陆羽在编纂《茶经》一书时,语言极其考究,其传播的艺术价值深远流长,尤其是在沟通中西方茶文化的交流中,《茶经》英译的美感是需要我们着重注意的。

《茶经》;审美价值;翻译策略;直译;意译

翻译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担当了重要的文化沟通作用。翻译与文化联系紧密。文化的独特性及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是在让本土文化走向世界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翻译并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兼用直译和意译,既忠实于原作内容,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根据语言和文化差异进行适当调整,达到不同文化的交流汇通。《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著作,对这部著作的全面解读以及运用直译和意译传达出它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对于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1 陆羽《茶经》概述

《茶经》是陆羽所编写的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对茶文化进行系统概述的一部著作,陆羽因此被誉为“茶圣”。《茶经》共分三卷,计十类,共七千余字,字句精简但却字字如玉,言简意赅地对茶文化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曾有人吟诗赞颂陆羽的成就:“一生为墨客,几代作茶仙”。茶经的文字优美恰如诗经国画般,同时也是对唐代及之前的茶类知识和经验进行高度总结的一本科学而系统的著作。《茶经》对当时茶农种植采摘培育茶树的过程进行了客观描述,同时详细记载了制茶方法和技术,并且陆羽擅长将茶这一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上升到艺术的层面,给予其欣赏和把玩,从而使茶从种植到采摘最后浸入沸水蒸煮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和美的享受。因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著作,同样也是一个艺术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美的载体。陆羽赋予了茶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身份,给予了茶道自身所蕴含的哲理和艺术,将饮茶升华到了鉴赏的水平和高度。

陆羽曾在他的《茶经》第一章“茶之器”开篇时写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段精炼的语言高度的表达了他对茶品之美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在第四章“茶之器”中,陆羽描述煮茶的铁锅:“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展现出他作为君子宽阔的胸襟和为国家着想的胸怀。因此《茶经》从头至尾都渗透着一种君子般的气质和品味,追求一种个人心灵被洗涤的愿望和期盼。在具体的写法上,茶经也独具特色。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十章,涉及茶“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和“图”,结构紧凑,善于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如排比、比喻、层递、对比等,使语言多层次而不单调,因而茶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著作。

2 陆羽《茶经》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价值

2.1 《茶经》与科学

唐代“茶圣”陆羽所编著的《茶经》内容丰富而语言简洁,从头至尾,既介绍了茶的种植加工技术、也介绍了茶的采摘技术,对于茶道设计的烹煮品味之道也有详细的介绍,陆羽的这一著作基本就是“茶学”的雏形和参考典例,是唐代及之前对于茶知识的综合性参考范例。此后,很多关于茶的著作大多是对其模仿、改编加以补充写成的。虽然丰富了茶知识的内容,但从真正意义上陆羽才是“茶学”学科的创始人。陆羽曾在茶经一书中写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对茶树的形态、命名和生存环境、种法以及饮用方法所进行了科学性的描述,这也表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之前就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加以了利用和研究。中华民族也是对茶有着深远研究的民族。“茶学”中蕴含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程启坤先生曾在《论陆羽〈茶经〉的历史价值及其现实意义》中也表示认同这样的观点。

2.2 《茶经》与文学艺术

《茶经》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它对于唐朝及以后的茶学的启迪和影响,同样《茶经》在作为一本著作上的成就,丝毫不逊于其在茶学上所作出的贡献。《茶经》在文学艺术上也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并夯实了茶学的研究基础。余悦先生撰写的《研书》中介绍到中国古代关于茶学的著作共有百余种左右,现当代有五百本左右,在中国茶书的数量是很可观的,茶书在当时的数量也达到了顶峰。后人在次编写茶书时大多是参考陆羽等的著作进行创作,不同的时期又加入了不同的思想理念进去,从而使茶书不仅包含茶知识而且还蕴含了时代的背景和思想。当然,现在评价茶经的伟大之处,我们还从文学意义的角度出发,曾有文人林一顺先生在《〈茶经〉写作艺术论》中提到《茶经》作为茶学经典不仅体现博大的茶道思想,同时也彰显出陆羽非凡的写作功力。茶经这本书共分三卷,计十类,共七千余字,字句精简但却字字如玉,言简意赅的对茶文化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十章,结构紧凑,善于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如排比、比喻、层递、对比等,使语言多层次而不单调,因而茶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著作。茶经在编撰时内容条理性清晰,上下连贯自然,符合读者的认知思维和顺序,并且在结构上避免单调,尽量使内容结构赋予多变,又合乎逻辑。茶经一书及其注重技术和操作性,对于事物发生,发展,特征,特性,功能等都有明确的描写。由于使用了多重描写手法,使文章活泼不乏味而又变化多端,作者在撰写茶经时注重寄托精神的感悟,将心灵净化和升华融为一体,主客合一。

2.3 《茶经》与哲学思想

《茶经》除了具有科学性,充满艺术性的特点外,茶经里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丁文先生曾在《茶乘》中写道,“三教合流的推动者是大唐士子,这批人一般都有儒学的根底,自儒学起步,或一生粹然儒者,或自儒入道,自儒入佛,或杂糅三教”。在唐朝当茶经引导的茶学热产生后,茶学成为文人雅士共同探讨的话题之一,于是这些文人雅士就将君子之气,染化到茶道之中,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和做人做事之道灌输到茶事之中,用这些理念来规范茶道,唐朝过后,儒学、道学的盛行,从而一起构成了中国茶道的鲜明主题即“形而上”。《茶经》中蕴含着诸多复杂的哲学思想,赖功欧先生曾在自己的《茶哲睿智》中讲到儒、释、道三家都分别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3 《茶经》的美学及其翻译策略

3.1 形色美与直译和意译

美是审美主体的感官感受,同时也是审美客体的积极能动的反映。在品茶时,人们对茶的美首先是从茶的色、香,味,形等外观形态上得到的。在《茶经》中,陆羽所描写的茶的形色之美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形式之上,形色之美在饮茶的过程中也大大体现了物质美的含义。在饮茶时配套的茶具是有很多说法的,在茶艺上则需要茶汤颜色与茶器具的颜色相搭配。茶经中被陆羽描写出了6种鲜明的色彩,突出审美效果,而且还增添了饮茶的乐趣。原句还大量运用了排比和对比这样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整体读来整齐、有层次感。在译文中也做到了“信、达、雅”中的“信”忠实原文,又尽量形象的翻译出来。

3.2 质朴美与直译和意译

《茶经》在进行编写时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精准的说明,作为后人参考的典范,准确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文中“二之具”、“四之器”、“七之事”等章节,语言朴实,陈词达意间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修饰,反而显得清新脱俗又立意清楚。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质朴的语言,更是一种简单的美,陆宇细致的描绘道:“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翻译为:“…… in a triangle-hole pattern…”[1]

3.3 辞格美与直译和意译

注重辞格美可以使单一的文字表述变得灵活起来。汉语中的辞格是极为突出的,在《茶经》一书中虽然是一本关乎茶学的知识性书籍,但大量辞格的使用使文字很是活跃,在音、形、义上,包括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上都有着充分的应用。古语中“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译文为:“If the Xing porcelain…”[2]陆羽在这段描写中大量使用排比,对茶具的品质与茶的品质进行了对比,干净又不失文采,译文也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原著,原文中的排比也得到了保留。

结语

翻译与文化联系紧密。文化的独特性及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是在让本土文化走向世界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翻译并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兼用直译和意译,既忠实于原作内容,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根据语言和文化差异进行适当调整,达到不同文化的交流汇通。《茶经》通过客观详细的描写茶培育过程以及其中的方法、技术,运用优美如画的文字成功成为世界第一部茶之著作,并且陆羽擅长将茶这一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上升到艺术的层面给予欣赏和把玩,从而使茶从种植到采摘最后浸入沸水蒸煮这时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和美的享受。因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茶的一本著作,它同样是一本艺术品,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美的载体。陆羽赋予了茶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身份,给予了茶道自身所蕴含的哲理和艺术,将饮茶升华到了鉴赏的水平和高度。通过本文的分析,译者在对茶经进行翻译时也达到了理性和文学的结合,在保留原著含义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展示出不同语言的语言魅力,从而达到整体的“达意”和“传情”的目的。

[1]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 [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69

[2]袁媛,姜欣.《茶经》的美学意蕴及英译再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6):123-125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 [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69.

[4]钱大宇.《茶经》意蕴远 传世万年长——陆羽《茶经》问世1235周年[J].农业考古.2016(2):78-79.

[5]姜欣,姜怡.引领中华茶文化互文传承与传播的典籍《茶经》[J].农业考古.2014(2):111-113.

[6]李娜.《茶经》中的茶文化内涵及其跨文化翻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4):55-57+211.

[7]刘礼堂,宋时磊.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81-86.

李灵芝(1979-),女,宁夏吴忠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猜你喜欢

茶学陆羽意译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陆羽品茶
不捧场的好朋友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探究茶学词汇的英语翻译特点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