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孟頫《洛神赋》探究

2017-02-04刘小林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洛神赋赵孟頫

刘小林

摘 要:赵孟頫,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他兼长各体,尤以行书最具代表性,而《洛神赋》则是其行书中的经典之作。从用笔、结体、章法、审美四方面对赵孟頫的《洛神赋》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赵孟頫用笔精纯、圆润,结体严谨、遒媚,章法平和、潇洒。赵孟頫师法“二王”,得其笔法,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其行书呈现出清俊、典雅之风,而其《洛神赋》将他的审美理想呈现得淋漓尽致。在《洛神赋》中“中和”之美充斥全篇,对后世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赵孟頫;《洛神赋》;中正平和

一、圆润灵秀的用笔

《洛神赋》是赵孟頫行书的代表作品,观其用笔流利精熟、温润闲雅、圆润灵秀,深得“二王”遗意,以楷法入行,点画丰腴浑厚,笔画间的提、按分明,转折处多圆转,与魏晋笔法一脉相承。赵孟頫学书在于玩味古人法帖,深入字的内在,考究用笔之意。他的笔法融合晋、唐、宋,不仅继承了唐人严谨的法度,而且汲取了晋人潇散的气韵,用笔不为“法度”束缚,从而超越前人。此外他还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论,他首先指出学习古人法帖的目的在于通晓“用笔之意”,继而明确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 把“用笔”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赵孟頫师法众家,能深究各体。看他的《洛神赋》以楷法入行,这一点与李邕相同,不同的是李邕的楷法是唐人风格,而赵孟頫的楷法则是遵循晋人,加上他自己的创新,给人以圆润、秀雅之感。赵孟頫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看他的《洛神赋》与王羲之《兰亭序》在用笔方面就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赵孟頫简化了王羲之的用笔。《洛神赋》中大多数横画,顺锋起笔,收笔处或用藏锋,或略停后带出附钩,如“若”“所”;撇画笔势舒展,收笔处常常很自然地向左上带出附钩,如“余”;至于捺画有的用藏锋收笔,化成长点,如“波”;有的稍稍停顿后再带出附钩,如“资”;有的字笔画粗细有致,提按分明,如“殊”;有的字笔画方圆并用,以横带点,如“马”字最后一笔,这充分证明了赵孟頫书法的用笔精熟这一特点,这与他师法众家、玩味古人法帖、悉心临摹是分不开的。

二、清俊遒媚的结体

赵氏书法风格的演变是在大量地临摹晋唐名家书法的基础上,逐渐融合、斟酌而自成一家法度,为了追求王羲之的清俊,赵孟頫十分讲究结体。他曾说过:“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笔法和字形之重要,始可以语书也。[1]”可以看出赵孟頫把笔法和结字看作是书法的两大关键因素。

观其《洛神赋》结体严谨,端正匀称,字形略扁,字势优美潇洒,清俊遒媚而内含风骨。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可以看出赵孟頫临《洛神赋》虽然出入二王之间,但是已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例如在《洛神赋》篇首“言”的书写,赵孟頫有意将言字中第一笔横画拉长,整个字向右上拉起,使字体重心偏离中心。赵氏强调“结字因时相传”。古往今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同字体发展变化的过程及不同书家个人风格形成变化的过程, 都不可避免地使得字在体势上发生变化。冯班《钝吟书要》云:“先学间架, 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 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 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则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意不周匝则病生,此时代所压。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以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2]”可以看出赵孟頫在学习魏晋时,突破了唐宋以来的弊端,综合前人的经验, 自成一路,达到“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的境界。所以从《洛神赋》中可以看到赵孟頫并不是在单纯临摹,而是在继承了“二王”书风的同时,尽量保持敦厚、平正、朴素、偏扁、带有古意、略微右斜的字势,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三、疏朗匀称的章法

《洛神赋》在章法布局上疏朗匀称、和谐中正、力追古法,用墨刚柔相济、左右映带、上下呼应、气脉连贯、时而轻柔婉约,时而浓墨重笔。这使章法上呈现出对比变化,增加了章法上的“观赏性”,丰富了章法上的内涵。对比修辞的手法,不论是在文学作品上还是在书法作品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赵孟頫的《洛神赋》纵有行、横无列,粗细、浓淡的变化丰富,上下左右呼应成章,观其全篇和谐统一,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呈现出庙堂气息,整齐规范,融合各家,雍容典雅,温润平和。由此可以看出赵孟頫追求“中和”审美理想。

赵孟頫学习“二王”,临《兰亭序》不下百次,观其《洛神赋》章法与《兰亭序》一样采取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但赵孟頫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及字与字的关系远不如王羲之处理得妥当,王羲之每一个字有每一个字的面貌,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每篇都有自己的状态。这是赵孟頫无法比拟的。王羲之的字看局部与看整篇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而赵孟頫则如出一辙,这也是赵孟頫为了追求王羲之的“清俊”,在用笔和结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形成了程式化篇章,不会因时、因情改变,自然也就无法达到王羲之的境界。

四、中正平和的意境

南宋末年书法处于气息奄奄的时期,“大凡一个朝代到了气数已尽、行将迁社之时,表现在文艺上的征兆,若非狂躁不安、恍然自失,就是柔糜不胜、格局窘促。[3]”一直到了元代,赵孟頫的出现挽救了书坛的低迷时期,使元代初期的书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呈现出一股纯正典雅的古风。赵孟頫力追“二王”,继承了王羲之中正平和的书法风格,使得欣赏其书法者能够体会到他点画之间的流畅笔意,飘逸生动,清新俊秀,展现了行书的无限美感。观《洛神赋》全篇,用笔精熟、结体优美、融合众家,而有“中和美”。项穆《书法雅言》中说道:“奇不失正,会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4]”这段文字说明奇正相融合才是美善,中是不偏不倚、无过分或不及之处;和是和谐一致,无背离与乖张。“中”“和”二者相辅相成,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元代书法的发展,在赵孟頫的带领下走出了“宋尚意”的形态,追求的是平和、闲逸的状态。元代书法家把平正清逸之风呈现在书法作品之中,给鉴赏者一种美的享受。赵孟頫的《洛神赋》就好像一首由洞箫吹奏出来的恬静、悠扬、飘逸的乐曲,即使在篇末略施激扬,也没有改变恬淡、平和的整体基调,带领欣赏者步入《洛神赋》篇中神圣的境界。

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汉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5]”,赵孟頫所书的《洛神赋》其形式和内容是相互和谐一致的,他运用娴熟的书法技巧和对魏晋的向往之心,使《洛神赋》的内容和意境得到进一步的感染与升华。赵孟頫在《洛神赋》中使书法美与文学美相互协调和统一。

参考文献:

[1]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2]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8.

[3]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4]马宗霍.书林藻鉴 书林记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5.

[5]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

[6]王振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0.7.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洛神赋赵孟頫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赵孟頫的棱角
感洛灵
去故宫,看无所不能的赵孟頫
是谁又懂“苟活”——品读舞剧《洛神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企慕主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