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鳅综合种养生态模式研究

2017-02-03熊华炜

中国水产 2017年7期
关键词:投饵泥鳅田埂

文/熊华炜

稻鳅综合种养生态模式研究

文/熊华炜

为了探索稻田养泥鳅生长、产量、效益情况,2016年笔者在宁国市宁墩镇宁墩村曾双喜家庭农场内,开展稻鳅综合种养生态模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稻田是泥鳅的最适生产环境,具良好经济生态效益。

稻田养鳅就是秉承生态农业理念,挖掘稻田生产潜能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将种植水稻与养殖泥鳅有机的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通过泥鳅在稻田中进行水层对流及物质交换,增加底层水中的溶氧,排泄物能及时补充肥料,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达到稻鳅共生互惠互利的作用。为了探索稻田养泥鳅生长、产量、效益情况,2016年笔者在宁国市宁墩镇宁墩村曾双喜家庭农场内,开展稻鳅综合种养生态模式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材料及方法

1.稻田选择

田块水质清新,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无任何工业污染,田埂坚实不漏水,实施稻田养泥鳅面积30亩。

2.稻田田间工程制作

于4月初~4月15日稻田翻耕,在距离田埂内侧处,用挖机挖深100cm、宽80cm的U型环沟,中间留出一条宽250cm、长250cm的过道便于收割机进入。加高加宽田埂,沟外侧田埂高40cm~50cm,底宽40cm~50cm,顶宽30cm~40cm,沟内侧田埂高30cm左右,底宽20cm左右,顶宽15cm~20cm。建立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要高于水面约20cm。在稻田的另一端,进水口的对角处,设排水口和溢水口,这样在进水和溢水时,能使养鳅沟中形成水流,均匀流过稻田,并充分换掉沟中的老水,增加池中的新水。在稻田四周用塑料板作防逃墙,防逃墙高0.3m~0.5m。进出水口用密网布袋包好,防止泥鳅外逃;为防鸟类捕食鳅苗,同时在鱼沟上方加盖了尼龙网。

3.施肥与消毒

在放种前进行消毒。用生石灰25kg~30kg对环沟泼洒消毒。插秧前施足腐熟的有机粪肥做底肥。每亩施肥100kg~200kg,繁殖培育天然饵料,促进泥鳅摄食生长。施肥后先在日光下晒4天~5天,然后蓄水。

4.水稻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选择两优688杂交水稻,该品种具有生长期长、抗病力强、抗倒伏、分蘖力强、熟期适中且高产稳产,采用省工节本的直播栽培方式,5月12日左右浸种育秧,16日左右播种,每亩播种量1kg。

5.苗种放养

泥鳅放养时间为6月25日,选择本地有苗种生产许可证场家,鳅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为4cm~5cm,放养量每8000尾/亩。鳅苗在下池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杀灭鳅苗体表的病原生物,并使泥鳅苗处于应激状态,分泌大量黏液。鳅体消毒的方法是:先将鳅苗集中在一个大塑料盆中,用3%~5%的食盐水或者8mg/L~10mg/L的漂白粉溶液浸洗鳅苗10分钟~15分钟,捞起后再用清水浸泡10分钟左右,然后再放入田沟中,具体的消毒时间视鳅苗的反应情况灵活掌握。放苗时要注意将有病有伤的鳅苗捞出,防止被病菌感染,并使病原扩散,污染水体,引发病害。

6.养殖管理

(1)饵料投喂前期投饵按鳅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体重的3%,后期投饵量为体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如:麦麸、米糠等,也可直接投喂泥鳅专用饲料,有浮料和沉料两种。投饵一般在傍晚进行,一次投足,温度适宜日投喂可两到三次,阴雨天和气压低时应减少或不投饵料。

(2)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肥沃,适时加施追肥。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cm以上,养殖中期,此时正是高温季节,每15天~20天加1次新水,加深田水利于避暑,如泥鳅常游到水面“换气”或在水面游动表明要注新水。

(3)疾病预防:稻田养殖泥鳅管理得当,一般很少发病。预防方法:每隔15天~20天,每亩用漂白粉1.5kg或生石灰15kg对水进行水体消毒,经常清除残饵,做好日常用具的消毒。严禁使用明令禁止的农药、渔药。

7.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孔及堤埂进行严格检查。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加注新水并做好消毒工作。在水稻返青后25天~30天,开始晒田。晒田前,要清理田间沟凼,防止淤塞,沟内水位低于田面10cm~15cm,晒好田后及时恢复原水位。水位控制一般原则:水位调节,以水稻为主,兼顾泥鳅生长要求。在放养初期,田水可浅,保持在田面以上15cm左右即可。随着泥鳅的长大,需求活动空间加大以及水稻抽穗、扬花、灌浆需要大量水,水位可以控制在20cm~30cm左右,抽穗后期适当降低水位,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获前一周断水。在高温季节中,要加深水位,防止泥鳅缺氧浮头。

8.水稻收割和泥鳅起捕

水稻收割:水稻于10月下旬收割,机械化操作。泥鳅捕捞:泥鳅具有钻土的习性,收获时捕捞比较困难。干塘捕捞是一种捕捞较彻底的方法,11月中下旬,先将稻田水放干,让泥鳅集中到预留的集鱼坑或排水沟中,然后用手网捕捉;尚有少数泥鳅仍钻入池泥内,可逐块检查捕捉。

二、试验结果及效益分析

经过几个月稻鳅管理,11月20日进行起捕测产。泥鳅规格达到25尾/ kg~35尾/kg,平均亩产75kg,总产鳅2250kg,产值11.7万元,泥鳅亩均收入3900元;稻谷亩产550kg,总产量16500kg,总产值11.55万元,稻谷亩均收入3850元;二项总收入23.25万元,亩均收入7750元。除去鳅苗、饲料、稻种、田租、设施改造和人工等成本总计14.652万元,总净利润8.598万元,亩均利润2866元。

三、小结与讨论

1.实践证明稻田是泥鳅的最适生产环境,具良好经济生态效益。一方面泥鳅为水稻根系松土和透气,同时泥鳅活动清除田间杂草,摄食水稻害虫,排出粪便给水稻提供肥料,有利于水稻生长;另一方面水稻又为泥鳅提供栖息和遮荫作用。互利共生,实现少施化肥不施农药,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稻田综合收益,达到稳粮增效目的。

2.稻田生态系统为水产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稻鱼的和谐共生,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对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的水产品、稻米均为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3.在试验中发现,因稻田水浅,养殖泥鳅,极易发生鸟害。试验田虽然在鱼沟上方及时加盖了尼龙网,但作用有限,应在稻田上方加盖天网,以彻底防止白鹭等鸟类危害。在稻鳅种养中做好防鸟的关键技术上还需要进行突破创新。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宁国市中溪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投饵泥鳅田埂
泥鳅笼
草原鼠害防控无人机投饵试验*
田埂的底色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精养鱼池不同天气如何科学投饵
精养鱼池如何做到科学投饵
田埂上的稻草人
田埂上
捉泥鳅
捉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