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民乐”产生与特点之初探

2017-01-31李星寰

北方音乐 2017年20期
关键词:民乐民族音乐形式

李星寰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国“新民乐”产生与特点之初探

李星寰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当今“新民乐”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十分流行的音乐风格。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融为一体,不仅发扬了传统民族音乐,且更容易被世人接受。“新民乐”的出现受到了音乐家们的广泛关注,学术各界对它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失去了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而过渡追求感官刺激;也有人认为它的出现是中国传统音乐的进步,符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又能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世界。无论对其评价如何,我们都不能否定“新民乐”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它的产生与特点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发扬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作用。

新民乐;传统音乐;产生;特点

“新民乐”是New Age(新世纪音乐)的一个分支,它是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曲式调性、风格结构及唱奏方法等与西方各类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形式民族音乐,女子十二乐坊便是其出色的代表之一。“新民乐”的出现值得我们深思,是应该继续大力发扬传统民乐,还是跟随时代的潮流去接受新生事物呢?接下来本文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民乐”的产生

首先“新民乐”并不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理论概念,它是各大媒体人士对近年来新兴的民族音乐形式的一个总结性的称呼。[1]“新民乐”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与中国近代的音乐历史有很大的关联。

(一)中外音乐文化的融合

随着当今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也愈加明显。中国传统音乐亦受到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新型的中西结合的音乐模式。这种影响不仅在音乐内在的表现手法上,更多是外在的表演形式上,这也为“新民乐”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合适的时机与条件。[2]

(二)“旧”民乐作品的“淡忘”

一提起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人们便能想到《十面埋伏》、《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等著名作品,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早已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除此之外却再无其他。也许是因为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民族音乐的曲谱较少,抑或是传统民族音乐太过“阳春白雪”不够“下里巴人”,所以传统的民族音乐愈加低靡,于是作曲家们便开始尝试将民族音乐与通俗音乐相融合来发扬民族特色并扩大演出市场。“新民乐”便由此诞生并慢慢被人们所接受,如今其演出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三)人们日益增长的感官刺激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摇滚、爵士等“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进入大众的视野,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听觉的“西化”。 单纯“死板”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已经无法激起观众们的兴趣,直至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令“新民乐”迎来了新的高潮。她们以高超的技术、靓丽的服装,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演奏方式及载歌载舞的音乐表现形式,让人们沉醉在这精妙绝伦的视听盛宴之中,久久不能忘怀。由此,“新民乐”比传统民族音乐多了一种奇特的亲和力,更能抓住人们的内心,像女子十二乐坊这样的“新民乐”的形式,或许是传统民族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3]

二、“新民乐”的特点

“新民乐”虽然是一种融合了中西方音乐的新兴音乐形式,但仍旨在发扬中国民族音乐。它在保留民族音乐曲调的基础上,结合了时尚、影视、科技等多方面因素来加强它的试听性。[4]现在的“新民乐”相比于传统民族音乐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究其原因应从它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

(一)创作角度

从音乐材料看,“新民乐”的旋律基本上符合传统音乐的调式特征,民族韵味浓郁。乐曲使用的节奏型较为自由,有些作品也会使用西方音乐风格节奏型。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注重韵味、意境和旋律的线条感,和声功能并不明显。但在“新民乐”中,调性转变自由,偏向于西方的大小调式;和声虽然避免使用加入三音的和弦来强调民族风格,但是带有偏音的和弦与西方特点较浓的离调和弦却随处可见。

从配器角度看,“新民乐”已经很少使用完全的民族乐器来伴奏了,更多的是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加入西洋乐器及电子音乐来加强节奏感及丰满和声效果,有的甚至完全用西洋乐器来演奏,或为带有中国民族风味的声乐作品伴奏,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论“新民乐”的如何配器,都是建立在中国民族调式的基础上,只不过是用不同的乐器来呈现罢了。

(二)舞台效果

“新民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舞台效果。传统民乐演出的舞台设计简单、演奏者的服装朴素、肢体语言贫乏、演奏形式单一;而在“新民乐”的演出中,能充分利用灯光效果和荧幕来强调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演奏者的服饰具有现代气息,形体舒展表情丰富,融入大量西洋乐器使舞台气氛更加活跃。[5]可见“新民乐”不但给予人们前所未有的听觉震撼,还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结语

“新民乐”的出现并不代表着传统音乐的终结。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无价宝藏,不应就此抛弃。面对“新民乐”这种极具试听效果的音乐形式,既不能完全接受又不可全盘否定,而是应思考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究竟如何发展才能成为一种独属于中国特色又能让世界所接受的音乐。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义务将本民族的音乐发扬光大,西方众多音乐家早已在发扬本民族音乐上向我们树立了杰出的榜样,那么我们更不应该只是为了满足商业、感官刺激等的需求融合其他因素去发展一种“快餐式”的民族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今后的发展,需要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1]马晓男.关于“新民乐”的思考[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7.

[2]高敏.也谈“新民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03).

[3]仲媛.“新民乐”,路在何方?[J].大众文艺,2010(12).

[4]倪俊.谈谈“新民乐”[J].湖北社会科学,2002(07).

[5]陈蔚.“新民乐”演奏形式初探[J].求知导刊,2015(06).

J605

A

李星寰,女,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史论与文化审美。

猜你喜欢

民乐民族音乐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民乐国祥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