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7-01-31赵宝荣

山西青年 2017年8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教师教学

赵宝荣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1



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赵宝荣*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型教师,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就成为紧迫任务,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20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2014)等一系列关于推动创新的政策举措,为师范院校创新人才指明了方向。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掀起了一股创业风潮,而创新人才的支持成为核心要素,成为实业界、理论界及教育界研究的热点。

一、问题视窗: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在社会人才需求及国家政策导向性,师范院校不断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体系下,师范创新人才培养依然还面临诸多困境。

(一)师范院校学生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学生自主性相对较低

众多周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大多数学生按部就班的开展学习、工作与生活,缺乏个性化的满足与发挥,对待事物走中庸路线,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长期沉重的学业负担下,在更加开放的大学阶段依然难以形成个性化思维。与此同时,师范院校教学计划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影子,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及国家师范院校计划及大纲制定,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及大学生个性需求的内容严重不足,大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大学生个性发展。大学生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师范院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高,然而高等院校依然是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师范院校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然而师范院校无法彻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放宽大学生管理机制,学生自主性也就难以发挥。

(二)师范院校创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创造性思维难以形成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民收入迅速提升,师范院校教师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也相对较大,特别在教师薪酬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师范院校教师思想波动较大,收入水平较低地区的师范院校教师容易受到高薪酬的诱惑而跳槽,具有较高资质的师范院校教师严重匮乏。为了弥补师范院校教师不足的现状,各个师范院校引进大量年轻教师,大多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基本属于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这类引进师范院校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即使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也缺乏应用到实践中去的经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真正发挥创造性,无法做好创新教育工作。同时,师范院校教师教学投入依然相对较少,做第二职业的师范院校教师较多,如办补习班、培训班的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容易引起高校教师注意力集中度较低、工作积极性较低等问题,也深刻影响教师创新性的开展教育工作。除此之外,在师范院校职称晋升体系下,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视程度较多,大多数职称考核以发表科研论文、开展课题项目为核心工作,对培养大学生的教学探索相对不足,深刻影响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水平。

(三)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计科学性较低,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师范院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较晚,师范院校的课程设计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基础理论课程涉及面相对较窄,大多数课程均以培养大学生知识面为主要目标,导致创新思维培养课程显得较少的问题,师范院校学生缺乏必要渠道深入探索理论知识的本质,仅仅从理论角度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此同时,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大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记的位置,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动脑机会,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不足,在课后缺乏必要的实训锻炼,缺乏有探索性的课外项目安排,长此以往形成学生惰于专研,创新思维就很难激发出来。除此之外,师范院校专业课设置占据绝对地位,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师范院校各个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但是师范院校教学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较短,引起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的现实问题,涉及应用创新的层次也相对较浅,无法有效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要素把握: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把握的关键要素

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成效不高的问题由来已久,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需要深入把握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找准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完善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把握师范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性地位

师范院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培养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理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宏观规划,然而当前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并未发挥出来。一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观念严重滞后,师范院校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现代教育理念很难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去。二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部分师范院校是经过一系列评审之后升为本科教学院校,在评审为本科师范院校以后,该类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并未与时俱进,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法等方面都缺乏创新,专业培养沿用公共类+专业类+教育类的培养模式,在各个学期课程交叉编排,各个专业学生在规定学期内完成学分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三是师范院校缺乏差异化创新人才培养宏观设计,当前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以传统模式为主,并没有结合全球化、自由化时代特征进行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设计,在人才培养中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导致创新人才培养成效较低的问题。

(二)把握创新人才培养中环境要素的导向性作用

所谓环境要素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创新环境等,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国家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但是师范院校贯彻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很难发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性作用。二是经济环境同样是影响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国家政策导向性,经济主体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构建了数量较多、质量较高、规模较大的实训基地,但是大多集中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三是社会对创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特别是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后,社会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但是社会舆论导向及相关报道给师范院校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缺乏正确的社会引导,不利于师范院校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三)把握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智力支持

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困境的形成与师范院校师资力量较弱密切相关,师范院校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创新意识缺乏是一个普遍现象,也就难以从创新人才角度开展教育工作,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必然受到影响。一是师范院校教师缺乏教学创新,更多专注于科研项目。二是师范院校教学内容单一,并没有形成立体化的创新知识体系。教师对时事关注度不高,对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了解不足,缺乏创新性教学的基础,当然无法与时俱进的丰富教学内容,所培养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创新人才现实需求。

三、发展之路: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及保障

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当前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诸多困境的现实下,需要把握影响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构建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与时俱进,创新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新时期国际竞争的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举措,为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对于师范院校来讲,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思想先行,打好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基础。二是科学规划,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各个师范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结合总体规划与实施方案做好资金支持、人力支持工作,将创新教育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营造全员参与的创新氛围。

(二)以人为本,创新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明显职业倾向,要求把握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一是把握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二是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方法,尊重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倡导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课题讨论及实践训练,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等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参与性,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对于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在贴近生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科学管理,创新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及发展机制

教师是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需要师范院校创新教师培养及发展机制,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催化剂。一是重视师范院校教师引进质量,在师范院校教师流失问题相对突出背景下,对引进的教师做好继续教育工作,对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教师,制定其深入业务部门进行学习深造的计划,促使青年教师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社会工作具体操作环节,提升其理论知识的运用深度。二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师资队伍建设战略,不仅要让师范院校教师深入岗位进行学习,还应该聘请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高级双师型教师等到师范院校传授经验,为教师提供培训服务,指导师范院校教师参与实践与进行理论学习,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四)强化支持,优化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健全保障措施的支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师范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创新人才教学管理制度,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积极推行双学位制度、学分制、教学体系改革等制度,为师范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制度保障,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师范院校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是完善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宣传体系,增强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降低社会对教师职业偏见,促使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发挥师范院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不断提升两者的创新能力。三是优化师范院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打破传统的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将创新能力作为评价师范院校学生的重要指标,鼓励学生独立开展问题的探索,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重点,实施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引导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

[1]曹杰旺.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03):62-63.

[2]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1):127-129.

[3]陈鸿海,王章豹,李巧林,吴卫丰.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95-97.

赵宝荣,教育硕士,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G

A

1006-0049-(2017)08-0226-02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教师教学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最美教师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