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养*

2017-01-30刘向兵

教学与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情怀劳动价值观

刘向兵,李 珂



论当代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养*

刘向兵,李 珂

大学生;劳动情怀;培养

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培育深厚的劳动情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青春梦想、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提升抗挫折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在高校一些大学生中还存在缺乏基本劳动习惯、轻视体力劳动、劳动态度不够端正、就业创业脱离实际等劳动情怀淡薄的现象。因此,应从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创新教育、榜样引领、日常干预等方面强化大学生的劳动情怀培育,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1](P4)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当代大学生可谓生逢其时、适得其势,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是最富创新创业精神的群体,他们的“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注入活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依靠知识和智慧,还需要具有深厚的劳动情怀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在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必须把强化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与 劳动情怀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劳动的论述很多,从某种程度上讲,整个马克思的思想体系都是围绕着劳动问题展开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异化劳动”;《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了“物质生产劳动”;《资本论》和很多手稿则是围绕“雇佣劳动”、“剩余劳动”、“自主劳动”等展开论述的。劳动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是马克思时刻关注劳苦大众命运、追求人类解放的使命之所在。单就哲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劳动而言,“劳动是人按自己的意志与意识去改变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的目的不断对象化、对象世界不断人化的历史文化过程,是人在自由自觉的改变自然中既创造对象世界又创造人本身的社会过程,人之所以存在的依据”。[2]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P988)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并推动着社会历史滚滚向前发展。也正因如此,“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4](P473)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都必须通过劳动来创造,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P44)

劳动情怀则是建立在对劳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升华为个人价值观层面的、较为稳固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等内容的总称。具体来说,劳动态度一般指一个人对劳动尊重热爱或是鄙视反感的直接心理倾向,往往直接体现于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中。而劳动情感,则是指一个人基于感情满足需要的程度而形成的对劳动的良性心理体验和情感依赖关系。实践表明,只有具有正确劳动态度和丰富劳动情感的人,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劳动中去享受劳动所带来的诸多乐趣。劳动品德往往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社会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具有社会性特征,一个人的劳动品德水平能够直接反映其整体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则是经过经常性的劳动训练之后而得以巩固的劳动行为方式。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建立在端正的劳动态度基础之上,同时又促进优良劳动品德的形成。[5]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在实现个人愿望、满足自身需要时对劳动的价值定位,既反映自身心理诉求,也直接影响其本人的实践路径,还决定了其劳动价值的最终归属。在生产实践中,当端正的劳动态度、优良的劳动品德、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从事劳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体能、智力等因素有机结合,就能将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效率,从而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产生价值。

二、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劳动价值观作为劳动情怀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直接决定着劳动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其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关系到走向工作岗位以后的价值取向、就业倾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精神特质。因此,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引导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之一,直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也关系到 “第一粒扣子”能否扣好。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将影响其一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涵来看,“敬业”二字所承载的就是劳动价值观的内容。大学生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还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强化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而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有利于大学生实现青春梦想。“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P4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为美好、最有激情、最富活力的青年阶段,也是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关键时期。梦想有了,怎么实现?“天上不会掉馅饼”,只能靠勤奋不辍、持之以恒的劳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在课堂教学、自身学习、实验实践等教育环节上付出大量的劳动,将自己打造成为高等教育的优质产品;还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梦想和劳动的辩证关系,进而转化为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目标的不竭动力。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绝大部分大学生会在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就业或创业,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情况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发展和价值实现,也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生活图景和幸福期待,尤其是来自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更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希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逐步形成积极的就业创业观,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匹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客观现实与主观认知、他人期待与自我定位、继续深造与实现就业、就业与创业等方面找到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平衡,形成自主多元的就业观,从而做出理性抉择,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4.有利于大学生提升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当前,信息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客观存在,大学生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重压力,难免会产生疑惑、彷徨、失落等负面情绪,造成一定消极影响。近年来,高校校园里发生的一些惨痛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一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强,抗挫折能力较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情怀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在体味艰辛、挥洒汗水中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中磨炼意志,从而获得受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5.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款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6](P2)与前法相比,“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是此次修订新增的内容,这就意味着高校不仅要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其“民为本的理念,利天下的情怀,行大道的坚守”,更要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体现,也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育人铸魂的使命所在。这一责任担当不是坐而论道、空口清谈,而是立足于扎实的劳动实践而逐步培养而成的。

三、大学生劳动情怀淡薄的具体表现及主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有相当比例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家庭的宠爱、学校劳动教育的不足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客观而言,目前高校劳动价值观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呈渐行渐远之势,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劳动情怀比较淡薄,劳动价值观也存在一定偏差。

(一)大学生劳动情怀淡薄的具体表现

1.缺乏基本的劳动习惯。进入大学以后,离开父母的呵护,独自安排好学习生活、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本是自然之事。然而,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有些同学宁愿睡懒觉也不愿意做清洁,寝室里乱七八糟;衣服脏了也不洗,甚至有些同学根本就不会洗衣服;擦黑板、扫地之类的劳动觉得更是遥远的事情,仿佛与自己无关。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为同学们专注学习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为一些学生基本上不操心衣食住行等与劳作相关问题提供了借口,清洁卫生、行李进出、厨房劳动、校园绿化、维修施工等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体力劳动难以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一些同学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服务意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没有正确的劳动态度,蔓延到学习中就会出现逃课睡觉、荒废学业、应付功课、抄袭作弊等不良行为。

2.对体力劳动存在偏见。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在家庭的精心照顾下、在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一旦跨过高考的独木桥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大学生会将自己更多的精力用在专业知识学习、资质考证考级、学位文凭获得、学业深造考研、出国进修准备等智力型的付出当中。作为学习黄金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讲,将更多精力用在学习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因为长期脱离体力劳动,一部分同学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完全不相干的认知偏差。武汉理工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5%的同学“想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46.4%的同学认同“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高级”。[7]正因为部分学生对体力劳动存在偏见,所以就会时常发生不尊重食堂师傅、扫地阿姨、绿化工人劳动成果的行为。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8](P58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绝不是互不相干、甚至可以完全割裂的,而恰恰是在任何劳动过程中二者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3.劳动态度不够端正。应该说,能进入大学校园读书的同学,都是经过刻苦努力学习、取得较好成绩以后才得以被选拔到高等学府深造的。经过大学的系统教育,大部分同学不仅认同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也认同自身收获的多少与自己付出多少呈正相关关系。这种认知一方面可以促使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付出必然要得到应有回报的线性思维。如此一来,一些同学在反对“不劳而获”的同时,更害怕“劳而无获”。这种劳动态度容易使人产生不平衡心理,一旦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预期回报,或者看到有人没有付出却得到了更多回报,就会认为世界对自己不公平,往往会由积极劳动转向消极怠工,甚至会走向投机取巧、铤而走险的反面。

4.就业创业观脱离实际。因为在大学阶段没有培育起深厚的劳动情怀、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导致一些同学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追求享乐主义的倾向,甚至幻想能“一夜暴富”;有些同学在择业时功利主义至上,将金钱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最高标准;有些同学就业心态消极,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去积极就业;还有一些同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意识,出现“随意毁约”、“频繁跳槽”等现象。当前正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些同学在没有经过历练、不知创业艰难、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仅仅凭自己的一时激情便投入到创业洪流中,结果不仅未能实现成功创业,还往往遭受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

(二)大学生劳动情怀淡薄的原因分析

按照社会化理论,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前,大学生仍处于初级社会化阶段,大学是其走向社会前的最近一站。在进入大学以前,对其产生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学校;进入大学以后,家庭的影响式微,而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日趋加重;同时,同辈群体对一个人的影响也相当重要。

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有相当比例的同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学生从小就在宠爱甚至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享受着家长们用尽最大能力的照顾,“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常见之事。入学以后,很多家庭将孩子的主业定义为学习,家庭事务方面不让孩子参与,目的就是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从而早日实现考大学、有文凭的教育目标。进入大学以后,需要到异地求学,这才不得不与父母分开。在上大学以前,很多孩子都没有做过最常见的家务劳动,离开家庭以后,生活不能自理就成了一些孩子面临的问题,甚至出现饭不会做、衣不会洗、地不会扫的尴尬情况。还有些家庭,父母会把自身受到的消极影响间接地施加到子女身上,把成年人的一些不良价值观传递给子女,从而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劳动能力和劳动情怀的培养。

2.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方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劳动者”、“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这些词汇一直在我国教育方针的表述中有所体现。但是,目前学校层面的劳动教育实际上还是很不够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孩子们有一定的教育引导,但并未设置专门科目对孩子们进行劳动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更多专注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大学阶段,高校将主业定位于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后勤社会化的持续推进,使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大大提高,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好的日常生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以生活自理为目的的日常基础性劳动被大大减少,大学生体力劳动的体会也相对减弱。在高校课程设置上,虽然有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但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德育教育、学分要求、校园活动等育人环节中体现得还远远不够。

3.社会舆论的冲击。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劳动分配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尚待提高,进而导致在社会层面上对体力劳动存在偏见,这种偏见认知对大学生的劳动态度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层面,实体经济后劲不足,网络经济、金融业态等虚拟经济虚火旺盛,导致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人们容易产生投机心理和冒险心理。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外部世界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一些“网红”和资讯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深刻影响。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投机主义等不良思潮也给大学生带来冲击,导致部分同学推崇一夜暴富、崇尚享乐安逸、渴望一夜成名,不再愿意参加艰苦的体力劳动,进而加剧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弱化对劳动的情感。

4.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文化价值体系中,劳动伦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多持轻视和否定态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大学生也不例外。此外,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尊卑文化、小农意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言:“中国的教育有着悠久、复杂的历史,它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至今仍有影响,例如脑力和体力自然是分离的;学问应通过国家服务社会;正统观念是维护秩序的关键等等”。[9](P159)

5.同辈群体的负面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社会成员初级社会化阶段的重要影响变量。以自我为中心、不善协作、追求个性、好逸恶劳等心理行为在很多独生子女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果同学之间不比学习、不比实干,而是攀比享乐、争相浮夸或是个别同学不劳而获,就容易产生负面榜样效应,在对同学产生误导的同时,还会对崇尚劳动、刻苦努力的学生产生冲击,动摇自己本来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强化大学生劳动情怀培育的途径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0]今日之莘莘学子,明日之国家栋梁。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大学生最后都要走进各行各业、走向工作岗位,在大学阶段所培育起的深厚劳动情怀,将作为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成为大学生永久的精神财富。

1.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11](P33)在当代大学生放飞青春梦想、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更需要将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畴,从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任务的高度抓好劳动教育。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用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中汲取力量,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他们明白是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创造了美。将劳动教育与其他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引导大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知,使他们懂得劳动情怀是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的具体反映,是高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自身高远理想的坚实基础。

2.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P557)实践出真知,劳动教育不是黑板上的教育,而是行动教育。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具体途径强化实践育人:增加实验实践教学课时,让大学生在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中领会专业知识、培育劳动情怀;加大社会实践力度,走进社区、工厂、部队、农村,感知中国大地,体察国情民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里,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学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1](P51)通过工学结合、毕业实习、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劳动体验等途径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进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

3.与创业创新教育有机结合。当前,各地各类高校都将创业创新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归根结底,创业创新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就是从无到有、从不知到可知、从理念到行动的劳动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也需要苦干实干、勇于革新的激情和魄力。大学生正处在最富活力、最有灵感的人生阶段,其在大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性劳动,所以,他们理应成为创新的主体。在创业创新教育中,保护并鼓励年轻人的批判思维,引导大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常规,在理论上寻求突破、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在事业上开创局面,让青年大学生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凝聚成推进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

4.加强榜样的示范引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需要榜样的引领,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大学生的劳动情怀培育。首先是教师的示范效应,大学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行为世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时候,学生们从老师本人的故事分享和行为示范中所汲取的向上的力量,远比简单的说教要大得多。[12]其次是身边榜样的引领,任何时候,大学校园不乏向上向善的动人故事,总有艰苦奋斗的励志传奇,还有刻苦努力的勤奋模范,这些榜样就在大学生中间,可以用他们的经历给大学生以积极引导。再次是发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引领效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宣传大国工匠,传播劳模故事,组织开展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引导大学生立足勤奋学习、立志劳动创造,切实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培育深厚劳动情怀。

5.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强化引导。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并通过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劳动情怀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努力就能培育出来,而是要通过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沉淀下来并固化为价值观。只有亲身参加了体力劳动锻炼,才会理解财富来之不易,才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也才会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高校应该创新德育教育机制和载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强化引导,通过开设劳动课、进行卫生评比、劳动体验等活动,从洗衣、扫地、刷碗、擦黑板、帮厨等简单体力劳动开始,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劳动态度。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与学生家长保持有效沟通,形成良性互动,在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下,教育引导学生培育起深厚的劳动情怀。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姜锡润,马健.劳动与人的规定性——对马克思“劳动观”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8,(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吴学东.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圆梦的必修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7] 季爱民,蔡欢.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下的大学生劳动观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费正清.观察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0]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1] 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12] 李珂.多主体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4).

[责任编辑 李文苓]

On Cultivation of Labor Sens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u Xiangbing, Li Ke

(China Institute of Labor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college students; labor feelings;cultivation

Labor is the basic way of practice and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It is also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form a correct concept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o cultivate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However, due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from family, school, socie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some college students still lack the basic work habits and look down upon physical labor, as well as getting employed or self-employed in a manner of divorcing from reality.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labor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labor education, social practice, innovative education, example leading and daily intervention.

* 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7年度一般项目“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调查——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项目号:17YY006)的阶段性成果。

刘向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研究员,管理学博士;李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组宣部副部长、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北京 100048)。

猜你喜欢

情怀劳动价值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