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自杀原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2017-01-30李晓敏

山西青年 2017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家庭

李晓敏

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河南 洛阳 471000

青少年自杀原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李晓敏*

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河南 洛阳 471000

青少年自杀死亡率长久以来有增无减,是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本文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浅析了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并总结了一些青少年自杀的防御和干预对策,希望能更有效降低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

青少年;自杀;家庭;学校;社会;对策

自杀是指有自我意识,自行采取的导致自己死亡的行为。自杀意念是指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1]自杀不光会给自己、家庭造成无法估计、难以挽回的损失与痛苦,而且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自杀群聚、模仿性自杀等。而青少年自杀的死亡率不仅有增无减,还有低龄化趋势。研究表明,自杀是中国15-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大原因[2]。

一、青少年自杀案例

2000年11月,内蒙古一个14岁的初中生因为把墨水甩在老师身上1次,而老师说是4次,觉得被冤枉而自杀。

2002年8月,遵义一位小学生因“爸爸没买给自己生日礼物”就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好,而到她家玩的4位小学生也联想到他们自己平时被父母打骂的经历,然后决定一起吃安眠药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

2004年,沈阳有7位初中生感觉“活着没意思”,一起吃下“安定”药自杀;陕西某女初中生从“快班”转到“普通班”,无法接受,选择自杀。

2005年6月,合肥市一高三女生由于高考成绩不够好,跳河自杀。

2009年8月,北大硕士研究生贾昊因考博受阻、就业不顺从12楼跳楼自杀。

2014年12月,古镇18岁女孩丁双琴因在街头被诈骗离家出走,后自杀。

此外,安徽某小学生遗书“不喜欢上学”坠楼身亡;嘉峪关市一名学习优秀的高三学生王某在被3名同学殴打后从15楼跳下身亡;云霄一高一女生从小被送到别人家养大,因对身世不满坠楼,之前有自残;福建漳浦县两名小学女生约好一起自杀,一名女生的遗书里写到想要穿越到清朝去拍电影。

二、青少年自杀原因

为何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少年会这么轻率地放弃宝贵的生命呢?脆弱的心理素质首当其冲,但青少年自杀是由多方因素决定的,而危险因素主要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

青少年个人自身的因素是促成自杀最关键的因素。其心理特点不容忽视。

小学生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具有不稳定性,心理幼稚不成熟,他们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较差,抗挫折能力极差,很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常把脱离实际的幻想当做人生的目标,遇点小事就会不开心。

初中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缓慢,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进入青春期的他们渐渐将内心封闭起来,但又感到孤独寂寞,希望有人关心和理解自己,所以特别需要朋友的情感支撑,一旦人际关系紧张,就会自暴自弃,消极厌世。他们特别看重别人的评价,受到责备,会加倍自责,易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他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但尚不能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有时他们很高傲,但经历几次失败后又很自卑。处在多种心理矛盾的包围内,若这些矛盾得不到解决,他们就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比较严重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以致精神疾病。

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拥有成年人的种种体格和生理功能,但心理功能还不成熟,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他们的价值观尚不稳定,常处在迷惘、波动之中,易冲动、偏激。部分学生上大学后学习动力缺失,学习目标不明确,人生目标茫然,对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不适应。他们常常面临恋爱、学业、就业等问题,自尊心很强,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在社会上碰壁后易产生自卑厌世情绪,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伴随青少年成长最久的一个社会单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打架,会影响到孩子,给孩子心理蒙上阴影,可能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抑郁、悲观、焦虑、没有安全感,遇到问题可能轻生。

亲子关系紧张,父母时常打骂、否定孩子,会造成逆反心理,让孩子讨厌父母,态度粗暴会使孩子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会引起心里障碍。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些父母过于溺爱、保护孩子,导致孩子任性,心理承受力弱,遇到不开心的事,如教师批评,就可能自杀。

父母对孩子期盼过高,但却忽视孩子的实际能力,使孩子受到巨大的压力,如达不到父母要求,会变得自卑、自责,严重时会轻生。

单亲家庭、再婚家庭、隔代抚养家庭中的青少年自杀风险比一般家庭要高,因为特殊家庭里的孩子从小在缺乏温暖安全的环境中成长,精神和心理需求很少得到满足,碰到问题时得到的家庭关怀少,会产生无助感、绝望感和无价值感。

青少年家人或亲属中有自杀未遂史的其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1人采取自杀行为至少会影响到其最亲近的6个人。[3]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少年和同龄人主要的交往相处场所。危险因素主要有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如考试失败、作业没完成、与同学的交往受挫、失恋、丢失财物、被同学欺负、被教师批评等等。

(四)社会因素

媒体、网络等因追求利益、吸引关注而对恶性事件过度报道,但成人在看,青少年也在看,这会导致青少年对恶性事件的模仿。研究表明,自杀行为是会传染的。青少年自杀传染在全国范围内乃至国际上时有发生,有1%-5%的人自杀是由于传染所致。[4]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家庭、学校、社会应积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各方面进行预防干预,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三、青少年自杀防御对策

(一)主动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

青少年应主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人都会难免遇到挫折打击,生活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要相信困难只是一时的,只有坚强面对,努力提高自己,才能翻越障碍、克服困难。选择轻生解决不了问题,只会给最爱自己的人带来巨大伤痛和损失。

(二)营造和谐家庭

预防青少年自杀,家长责无旁贷,父母应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应保持和谐友爱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和隔代抚养家庭。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切合实际,不能盲目过高,避免孩子产生太大压力;父母不能对孩子过于保护和溺爱,面对危险时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面对挫折时教孩子如何战胜挫折,帮孩子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父母要创造民主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发言权,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

父母应帮孩子克服内向害羞,交更多的朋友,让孩子得到更多同龄人的支持,遇到困难时有人倾诉和分担。

父母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性格、经历、体验、人格特点、信仰,让孩子多一份牵挂,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希望。

(三)提高学校的心理教育能力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引导青少年把人生路走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

人在面对生死选择时会彷徨无助,有时会寻求救助,如果发现并不是无路可走,多半会放弃自杀。所以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给青少年专业有效的求助途径。

2.加强心理筛查工作

青少年出现心理危机时,不常会主动求助,这使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变得不易。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门非常有必要对全校学生做常规性筛查,获悉学生的性格、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和精神疾病家族史等因素,针对高危人群建立危机库,动态监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提升心理保健能力

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降低各种风险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多种校园心理文化活动;组织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危机预防及干预能力。

(四)建立良性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净化社会环境,控制大众传媒大肆渲染自杀行为,使媒体和网络传播更多正能量,如面对挫折坚强应对、珍爱生命的实例,并以正确的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建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良性社会氛围。

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支持,是预防青少年自杀不可或缺的,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可帮他们克服自卑,减轻压力,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生命是宝贵且不可逆的,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最终不一定会自杀,只要我们可以对广大的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辅导和及时干预,就可将自杀风险降到最低。让我们携手努力,保护青少年的生命健康,保护国家的未来。

[1]袁长江.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心理社会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11).

[2]姚月红.构建青少年自杀危机干预体系.中国教育学刊,2005(8).

[3]李宪琪.济南市青少年自杀意念与家庭状况关系的研究.伤害医学(电子版),2016,1:101-104.

[4]赵军燕.国外青少年的自杀风险因素研究及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4(1).

李晓敏(1989-),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本科,就职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

R

A

1006-0049-(2017)17-0169-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