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孝扬流行音乐合唱作品浅析
——以《东方之珠》为例

2017-01-29朱可一

黄河之声 2017年6期
关键词:东方之珠流行音乐乐曲

朱可一

(三亚学院音乐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刘孝扬流行音乐合唱作品浅析
——以《东方之珠》为例

朱可一

(三亚学院音乐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东方之珠》是刘孝扬改编的流行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在保持乐曲原有艺术魅力的同时,以合唱形式给予其新的美学内涵。本文以《东方之珠》为例,从词曲作者罗大佑的创作角度出发,通过刘孝扬的改编版本与原作相对照的方式,对刘孝杨的音乐合唱作品进行分析,从而让听众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刘孝扬先生改编作品的艺术特点,以及对我国合唱音乐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

刘孝扬;流行音乐;合唱分析;东方之珠

作为资深的合唱指挥家,刘孝扬先生用丰富的指挥语言诠释了一首又一首的经典合唱作品,同时,他也不遗余力的将一首首经典的流行音乐,改编成富有其个人风格与特色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在乐曲的改编上,刘孝扬先生深入的挖掘了原曲的灵魂,用雅俗共赏的编曲理念精心编配,并借以多种乐器多层次的丰富表现力以及轮唱、和声等合唱技巧的巧妙利用,组合成一首首充满艺术美感的合唱佳作。其中,《南屏晚钟》、《月亮代表我的心》、《橄榄树》、《东方之珠》、《但愿人长久》、《绿岛小夜曲》等合唱作品,均已广为传唱。本文中,笔者以《东方之珠》)为例,尝试对刘孝扬先生的合唱作品进行系统的阐述与分析,从而让听众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刘孝扬先生改编作品的艺术特点,体会刘孝扬先生的流行音乐合唱作品对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一、对创作背景的深入把握

《东方之珠》是台湾著名音乐人罗大佑为“1997年香港回归”事件所创作的献礼之作,这首歌曲借助温婉抒情的旋律以及对香港百年沧桑的细致阐述,表现出香港这个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城市魅力和百年沧桑的历史轮回。歌曲站在世界的角度赞美香港这颗“东方的明珠”的同时,以更高的文化情怀表现出香港人民无法割舍的归国意愿,深入的表现了海峡两岸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脉相连之情。词曲作者罗大佑先生虽生在台湾,但与香港人民一样,具有期盼其回归祖国的共性,这也是他乡愁系列歌曲创作的原始出发点。

歌曲《东方之珠》的创作过程颇具波折,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罗大佑才重新填词完成这个广为传唱的版本。该曲歌词清新隽永,在舒缓的旋律下将香港的美景跃然于音符之上,带着香港的百年沧桑与历史的伤痕,开启了香港人民强烈盼望回归的眷属之感,看似轻松地歌词与旋律,表现的却是百年的情感堆积。而两岸三地歌星的加盟与深情演唱,也使听众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最终成为广为传唱、妇孺皆知的经典之作。刘孝扬先生在深入汲取了原曲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内涵的基础上,恰当的把握了乐曲的情感表达,在编曲上紧贴乐曲的时代背景,并在保留原曲演唱风格的前提下,利用合唱这种更具表现力的演唱方式,使原曲偏向倾诉性的风格特点,转化成更为强烈、丰富的艺术表现,将听众的共鸣提高到更深的层面。

二、对原歌曲结构的灵活加工

罗大佑的原曲创作,运用的是较清晰简单的二段体结构,乐曲叙述抒情部分采用A+A’+B结构,发展部分采用A+B+A+B结构,最后则采用B段的不断重复将乐曲引入高潮。通过每个乐段的开头弱起,营造出一种清新舒缓的旋律感觉,像是娓娓道来的百年沧桑的解说。在歌曲进行中,通过三连音的穿插进行,表现一种活泼和惬意之感,透露出香港的朝气蓬勃的城市印象。第二段的主题旋律将歌曲引入高潮,通过音区的不断拓展和节奏型的紧缩体现一种强烈的呼唤之情,表达出了香港人民企盼回归的心声。

此外,刘孝扬的合唱版本,在保留原曲曲式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领唱、混唱、轮唱等合唱元素的加入,扩大原曲的曲式规模,把单纯简单的二段体变成与变奏紧密结合的混合曲式,并通过转调使合唱的曲式结构更为丰富,旋律的递进更具层次感。尤其在加入男高音的领唱段落,乐曲的引子采用男声与女声的哼鸣衬词“啊”,与第一乐句的交替进行,这种陈述足以烘托出更为强烈的情感迸发,而这一结构安排也营造出一种如香江之水,舒缓流淌的感觉。在第一乐段中,大量的采用轮唱与混唱和变奏相结合的合唱方式,产生一种丰富的美学意境,前奏中的男女声三度和各声部结构间的灵活穿插和相互补充、旋律的交替重复、适当的变奏、轮唱与混唱的灵活进行等,使原本舒缓清新的旋律变得更为温婉大气,也使情感的递进衔接的更为丰富流畅。歌曲的第二乐段,通过从轮唱到齐唱的转换,使歌曲的和声织体逐步集中,情感的宣泄更为强烈,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变化重复中,自然地推进到歌曲的高潮,在展现出一幅广阔的香港美景的同时,表达出了香港民众的眷属之情。

三、对乐器伴奏的巧妙处理

《东方之珠》原曲的伴奏形式,基本采用当时流行音乐常用的电声音乐伴奏,通过引入潮水声、小号、口风琴和木琴等较为清新的乐器,营造一种递进式的乐曲进行,从起初清新舒缓的伴奏形式过渡到乐曲高潮,架子鼓的节奏也逐渐复杂化、密集化,电声乐队的和弦编排逐步丰富,即兴性的演奏逐步加强,乐曲的现代清新之气油然而生,旋律的倾诉在电声的伴奏下更为细腻与丰富。而刘孝扬先生的改编,主要采用了钢琴伴奏,虽然音色较为简单,但在与合唱的配合中则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效果,通过八度与分解和弦的巧妙结合看,前奏、间奏以及乐曲中间的即兴加花处理,歌曲的旋律感同样被衬托得十分丰富。在合唱声部的加厚中,伴奏随之加厚;在合唱衬词的哼鸣中,伴奏逐步减弱。琶音的恰当应用,也把改编后较为复杂的曲式结构串联得行云流水,第一段清新温婉的伴奏与第二段较为浓厚的伴奏效果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整体性强又环节突出的和声织体,生动的表现了“东方之珠”香港的城市魅力和香港人民回归前的细腻情感,这种合唱在整体上给听众带来了更深的震撼。

四、对音乐理念的有效诠释

刘孝扬先生不止一次的提出艺术通俗化的音乐理念。他曾经说过,对歌曲的改编,要从最原始的曲调入手体会,用雅俗共赏的音乐手段,还原歌曲的真情实感,力求在原曲的情感基础上去体现个人的情感,如此改编的作品才能够更加打动人心。刘孝扬先生的《东方之珠》合唱改编曲也是其音乐理念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歌曲融合了他多年的指挥经验,在保持原曲风貌的前提下,在乐句的呼吸感、细微的速度变化、钢琴伴奏的触键、歌唱者对嗓音的控制上等方面均作了大量工作,力图把这首流行独唱歌曲改编得更加雅俗共赏。在歌曲的节奏快慢、旋律的变化、合唱者和乐器手的配合等环节的把握上,也无一处不渗透着其细腻的音乐情感。他的其他的流行音乐改编代表作,如《橄榄树》、《月亮代表我的心》、《南屏晚钟》等,都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诠释了刘孝扬先生的艺术通俗化的音乐理念,在这种音乐理念的指引下,他用精炼的手法,通俗易懂的改编手段,给予流行音乐更丰富和强大的表现力,为流行音乐的改编与合唱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更深层次的启迪。

五、结语

刘孝扬先生在其扎实的音乐积累下,抓住流行音乐广泛性的特点,为我们奉献出一首又一首经典的改编合唱作品,将人们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用合唱的形式,给予原曲新的艺术生命。他通过对创作背景的深入挖掘、对原曲结构的灵活加工、对乐器伴奏的巧妙处理,对其音乐理念的有效诠释,形成其流行音乐合唱作品独有的艺术特色。作品中的每个细节、每次演出,都是其对原作的致敬,也都是对心灵洗涤的经典之作。刘孝扬先生深入把握流行音乐的特点,在发挥原曲艺术性的基础上,在向听众传递原曲艺术气息的同时,表现出合唱的无限艺术价值,这种通俗易懂的编曲方式,在得到广泛传唱的同时,也对我国合唱音乐创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东方之珠流行音乐乐曲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香港国安法,让“东方之珠”更璀璨
父与子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让“东方之珠”更加璀璨夺目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东方之珠”始终璀璨
悲伤的乐曲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我爱“东方之珠”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