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初探

2017-01-29

山西青年 2017年22期
关键词:共情高校学生师生关系

刘 敏

共情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初探

刘 敏*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众多新媒体的影响,他们的性格和思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高校管理中,老师单方面的说教模式对这些多元化的学生并没有显著成效。共情技术在高校的学生管理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共情技术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希望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共情技术;高校;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心理健康

在现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的物质水平在提高,生活节奏在变快,也推动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高校学生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也逐步呈现新的发展趋势。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不应该再遵循以前单方面的说教方式,而是应该向人性化、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管理。为了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就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心理学中的共情技术正是了解学生身心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共情的含义

共情[1](empathy),可翻译为通情、移情、共感、同理心、感情移入等等,本文采用共情的说法。心理学对共情理论的探讨有很多,本文采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并作出恰当的反应。伊根把共情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初级共情是体验他人的感情和想法,用自己整理后的话准确达給他人,表达出对他人情感的体验以及对他人面临困境的理解,高级共情就是在挖掘出他人想要隐藏或者是逃避的情感、想法、问题等。

二、共情技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受传统文化之下的师道尊严,特别是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模式影响下,学生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获得一个好的未来,在封闭式的学校环境中不得不暂时压抑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想法,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师生关系是比较紧张的。但若大学还沿用这种不理解学生情感和想法的方式,那么就会让学生在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他们就会联想到以前在校学习管理高压限制,沿用这种模式,学生只会表面上的服从和背地里的叛逆,紧张的师生关系并不会得到缓和。

当代大学生对事情都有自己的思考,这就要求老师在于学生的交往中运用共情技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不主观猜测学生的想法,不把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评判在无形之中加在学生身上,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2]。刘聪慧[3]等人的研究指出“共情是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几率,有效抑制攻击行为”,所以共情技术会提高老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减少学生的攻击行为的发生,才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只凭看到事情的负面结果就马上去否定和批判这个学生,给他们贴上不听话的标签,一般来说,这种单纯式的批评对学生思想教育来说是没有多大的意义,反而极易造成学生和老师之间难以和谐相处的障碍。正确的做法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更多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背后的原因,在学生的角度去挖掘学生思想和感受,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示理解,才会对学生产生包容的心态,学生也会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学生才能对老师产生感情,愿意听老师的指挥,这样老师和学生才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高校老师的管理来说无疑是有利的基础。

三、共情技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班风良好的班集体的构成离不开一群乐观向上、心理健康的学生,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管理者的重大目标。大学期间,同学们健康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适应过程,这个动态的适应过程是多变和持久的,每一位同学在这适应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引起自身的情绪变化,如若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无法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便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引发心理疾病,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情绪疏导。老师想要获得有效的疏导结果,学生就必须向老师打开情感的大门,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如果之前有了一定的关系铺垫或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方面就相对容易很多。老师把共情技术和谈心谈话相结合,尊重学生,真诚相待,获得学生的信任,走进学生的心里,把体会到的情感和认识向学生传达,表达出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体验和学生所面临问题的理解,掌握到学生的诉求。这是以老师为主导,在谈心谈话中主动运用共情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反之,老师也可以培养学生使用共情技术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必然面临很多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矛盾、恋爱问题、学业问题、家庭矛盾等等,这些困难直接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除了在老师的帮助下,真正能解决的问题还是要依靠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调节情绪[4]。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也是有差别的,通常来说女生的情感要比男生更敏感和细腻,在这共情方面女生更有优势。吕勤[5]在他以高校大学生为被试的实证研究中得出:男生和女生在共情方面有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共情的发展比男生早,女生共情发展在大一和大二年级显著,男生的共情发展则是在大三大四年级显著。由此看出,老师应该以培养女生的共情为主,培养男生的共情为辅,让他们在因各种事情产生负面情绪之前或者产生负面情绪之后懂得利用共情的方法,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降低自身负面情绪的高涨,有助学于自身心理健康发展。

高校管理者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是高校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共情、学生共情,不仅帮助学生调节不良情绪,而且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也在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四、共情技术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高校管理工作者除了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之外,还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班级管理相当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模式,老师是班级的管理者,其任务之一就是全方位掌握学生动态,老师必须借助学生的力量去获得这些信息,尤其是借助学生干部的力。有较高共情能力的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沟通时,能够较好的运用共情技术走进他们的内心,同学才会觉得自己被别人放在心上,觉得自己被理解和被尊重,才会主动向干部们敞开心扉,表述他们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学生干部共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老师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这些信息也是对班级管理和建设有力的依据。

共情是心理咨询中的技术,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和学生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有区别的: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是更多的倾听来访者,让来访者加深对自己的问题的认识,促进心理健康;学生班级管理者则是利用共情技术了解学生的思维,再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解决班级的问题。所以,当高校老师面临班级事务时,极其容易把自己转换成咨询师的角色,过多的去和学生换位思考,完全体会他们的思想,老师很容易被学生的情感牵着鼻子走,难以把握住自己原想解决班级问题而不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立场。

此外,班级管理还需要老师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优决策并执行决策[6],这过程中势必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老师做出的决定主动与老师进行谈话,谈话的目的是为让老师理解自己的难处,改变决策。如果老师不能很好把握住自己管理者的立场,便会习惯性的利用共情技术去了解学生,然后再把学生的情绪加在自己身上,考虑他们的困境,反思自己的决策的有效性,然后老师再次改变自己以前的决策,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决策的反复和执行力的缺失,并且给学生造成一些错误的观点:老师人好、好说话,每次都会为我们着想,老师做的决定是可以改变的。当老师意识到这种老好人的形象对班级管理是很大的弊端时,老师的这种“感同深受”在学生心中已根深蒂固,学生潜意识中就认为老师应该为自己考虑,所以老师为了保持形象的一致性,不得不在管理上继续做出妥协。这样过度的对学生进行共情,过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老师在无意识中加大了对学生管理的难度和工作上的负担。

五、总结

共情是建立关系的重要技术,在高校管理中,共情技术是建立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保证。合理运用共情技术还应注意几点,第一,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应根据不同的特点使用共情,不能一视同仁。第二,共情要适度。共情是心理咨询中的技术,很多初级咨询师有助人者情节,乐于助人这是老师的职业惯性,在学生管理中,拥有咨询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的高校教师来说,老师在运用共情技术的时候很容易分不清自己作为管理者和咨询师的身份,把管理工作和助人工作混为一谈,帮助学生解决困境的同时給自身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1]郑日昌.共情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0(4):277-279.

[2]沈曦.师生交往中的同理心初探[J].湖南教育,2008,10:37.

[3]刘聪慧,王永梅.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964-972.

[4]陈敏.加强高校班级管理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06.

[5]吕勤.大学生共情的特点、相关因素及其干预[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1-79.

[6]王凯旋.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给力”与“借力”[J].高校辅导员,2014,2:64-66.

刘敏(1992-),女,汉族,重庆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G

A

1006-0049-(2017)22-0159-02

猜你喜欢

共情高校学生师生关系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