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因素对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研究*

2017-01-29姜海霞

山西青年 2017年22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舆情舆论

姜海霞 季 超

国际因素对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研究*

姜海霞**季 超**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在创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趋势愈加显著。但国际因素同时也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出进一步挑战,具体体现在高校网络舆情变化中。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具有特殊性、延展性和可控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契合。高校网络舆情客体则受到西方国家政治文化思想有意识地影响和入侵,如高校网络空间中充斥大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输出、西方政府或媒体巨头炮制的舆论热点话题、在中西教育文化交流中有意识的思想渗透等。对此,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提高思想认知,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跨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国际化;舆情管理;负面影响;高校意识形态

网络对高校师生工作生活已经产生强大思想影响力和行为福射力,大批学生网民云集各类网站和交流论坛并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载体渐渐成为新的舆情信息源。网络舆论在高校校园生活中渐渐成为一种次生网络空间并大肆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和趋势。当下,我国高校及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双一流”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也面对着新挑战,如缺乏利用网络打造良好高校形象的意识,监控和应对网络舆情经验不足,尤其是在接轨国际的过程中忽视了国际因素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与其特殊性

天津社会科学院刘毅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参照该定义,高校网络舆情可以被认为是通过网络媒介,高校教职工与学生表达对国际关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国家时政等关心关切的外部事务以及对校园生活和高校管理等与自己利益切实相关内部事务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等。

(一)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一般来讲,高校网络舆情包括高校教职工和学生两个主体,但在特定的校园网络空间内,高校教师及管理者亦是学校公权力运行的代表,成为舆情客体。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布者看,在针对自身利益相关事件中,大学生往往是高校网络舆情制造的“积极分子”。相对于高校教职工,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繁、持续时间长、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特征,[2]这些特征使得学生更易引发高校网络舆情事件。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延展性和可控性

高校网络舆情在时间上是开放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网民可以在任何时间利用微信、微博、QQ等信息传播工具实时互动交流。同时,高校网络舆情空间上也是开放性的,热点话题往往不被区域所限制,任何高校学生都有可能参与某个事件的讨论。但学校新闻网、学生网站(公众号)和校园BBS等校园网络媒介是网络舆论的基本传播途径,这是高校网络舆情具有限定性的体现。同时,相对于社会舆情发布者的不确定性和广泛性,学生和教职工也更容易受到教育管理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可控性”要强于社会舆情的可控性。

(三)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作为网络世界最广泛和最积极的参与者,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很容易受网络舆情影响。高校教师也会受到网络舆论影响,但他们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学术视野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容易影响网络舆论。网络作为新兴传播媒介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人们编织着信仰、价值和集体认同……”[3]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意识形态教育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网络舆情不是简单的单向交流,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式的交流,这个交流的过程和实践,正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可能的基础。

二、国际因素影响网络舆情的政治背景

网络的出现和兴盛使发达国家调动其所掌握的先进知识、社会资源和强大力量去影响和引导发展中国家公众对本国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认知和理解变得更加容易。“建立一支海军需要昂贵的代价,而散播一套有关世界秩序的新思想却几乎不需要花多大力气”。[4]

基于该思想,美国国防部早在2001年就将“网络中心战”理念写入国防政策报告,并在伊拉克战争中付诸实战。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铺开,发达国家很快意识到网络服务于外交战略的强大影响力。“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实现美国主导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已成为美国霸权战略的组成部分”。[5]

随后,美国网络舆论战略日渐清晰:2011年5月,美国政府正式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强调指出“支持(他国)人权与民主活动人士的活动”,“资助尖端科技项目,帮助他们在信息发布受到政府控制下,具有向外界传递信息的手段与技术能力”;同年7月,美国国防部发布《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把网络空间列为与陆、海、空并列的“行动领域”;10月,美国成立网络司令部。依托在网络空间和全球舆论中的优势地位,美国政府正在试图控制全球信息空间的信息流动,进而塑造体现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舆情,影响他国受众,尤其是精英和青年的政治价值取向、国家认同与行为模式。[6]

在这一政治背景下,西方国家网络行动策略主要体现于以下四个方面:一、以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和软硬件设备为先导强化网络空间控制力;二、传播网络自由思想,提高和平演变渗透力;三、美化国家形象,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增强软实力;四、抢占网络舆论高地,择机组织网络政治活动,威胁国家政治稳定。[7]

三、国际因素影响高校舆情的现实体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领域的建设是积极向上的,但网络舆情中的“国际因素”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部分大学生甚至教职工因此思想认识混乱,影响培养接班人的大局。

(一)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输出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巨头掌握着国际话语权,他们通过互联网发布的大量信息经过加工和过滤,带有强烈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色彩。由于社会、经济、政治上的优势,又使国际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从发达国家单向流向发展中国家,从强国单向流向弱国。垄断性和单向性造成网络舆论话题的选择权、解释权都在发达国家手中;舆论的角度、基调最终将影响受众的认识。正如美国外交事务委员会报告中所诉:“某些外交政策目的最好可以通过直接对付外国的人民,而不是对付其政府来实现。给他们提供信息、影响他们的态度……促动他们走上特定的行动方向。”[8]在“茉莉花革命”、“颜色革命”乃至香港“占中”事件中,网络手段都担当了重要角色。这充分暴露了西方大国利用网络空间,向世界上的特定目标国家输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想、政治制度,进而实现影响该国民众,进而达到某些政治图谋的目的。我国不少大学生乃至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粹知之甚少,其民族文化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在外来网络信息流中难以产生识别力和免疫力。在网络舆论的传播中,一些大学生和部分教师的言论立场,无不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受到影响、产生动摇,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渐渐滋生的事实。

(二)舆论热点话题干扰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意识形态竞争的集中展示。[9]网民就舆论热点话题展开激烈讨论,不同意见相互争斗,或是发泄不满情绪。但随着事件发展,不少观点渐渐不限于热点事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是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这其中除了日积月累的信息输出,背后也潜藏西方国家有目的的舆论引导。例如,十八大以来,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时成为群众关注的舆论焦点,美国驻华大使馆新浪博客随即发布美国政府官员财产公开的系列文章,极力美化美国的政治形象,引发中美比较。高校管理中难免存在着诸如教育质量、后勤服务等问题,这些极易成为校园舆论的热点话题,诱发许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网络围观。而2015年,英国BBC对此推出专题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讲述了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某学校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其中充斥着中式教育的负面镜头,点燃舆论风暴。围绕舆论热点话题发表文章,紧贴中国社会的时事,引发网民对中西方社会问题的一系列比较和讨论,进而将一切美好归功于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优越性,使得不明真相的青年网民一遇到社会问题便呼唤西方民主、自由精神降临,乃至批判我国国家政权,否定政府的行为和做法,已经成为一种“套路”。

(三)教育文化交流中的思想渗透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曾经阐述过,控制中国不能主要依靠武力,要通过控制中国精英来影响中国决策,辅之以控制战略威慑,使中国更加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高校是中国精英最为集中的区域和培养的摇篮,高校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一直是西方提升对华影响的重要途径。西方国家为中国高校师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文化交流和科研基金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长期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有1000个左右,加上开展短期合作项目的组织数量,总数可能多达4000-6000个,依托这些组织开展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动正日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10]与此同时,在与国际接轨中,国内高校也愈发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引入,部分重点理工科高校招聘教职工时甚至出现非海龟背景博士一律不收的政策。现在,高校高层的一些决策和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也明显看出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痕迹。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一种奇怪现象:在高校中,一些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或政治经济理论的教师不断对所在学科的教学方针、教学内容、教材到考试方式等施行西化,个别院校已经开始使用西方教材甚至原版教材进行教学,标榜国际化教学。教师教学时不加批判地使用西方话语体系,无形中将西方知识理论的优越性深刻在学生思想认知中。以至于,《辽宁日报》、《求是网》公开发表《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等文章,批判高校教师通过微博、微信大量传播西方思想的现象。高校教师不同于普通民众,其掌握的高深学术知识和崇高的社会地位不仅影响受教育的学生,也极易在全国范围内造成网络舆论影响。在大学生和网民看来的这种“敢言”行为,也造成了“呲必中国”之乱象。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1]在我国高等教育坚定不移迈向“双一流”建设目标中,总书记的言论提示高校管理工作者们,必须审时度势,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对高校舆情的管理,也必须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李昌祖,等.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5).

[3][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张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9.

[4]转引自2008年11月27日《参考消息》第3版.布鲁斯地·詹森特,史蒂文·韦伯.美国的强行推销[J].外交政策,2008(6).

[5]李彬,王君超.媒介二十五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8.

[6]沈逸.应对进攻型互联网自由战略的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2).

[7]谢加书.美国对华和平演变信息化趋势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2).

[8][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01-303.

[9]张玉亮.意识形态竞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论战的本质[J].广西社会科学,2016(1).

[10]王存奎.辩证看待境外非政府组织主动应对其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和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5-14.

[1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2017-8-14.

*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当前国际关系下的高校舆情安全与跨部门协作机制研究”(2015SJD073)。

**作者简介:姜海霞,工学硕士,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季超,法学硕士,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

A

1006-0049-(2017)22-0026-02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