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创新指向*

2017-01-29马化龙

山西青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马化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保卫处,浙江 杭州 310018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创新指向*

马化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保卫处,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流行文化对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主流模式和主体功能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根源在于流行文化具有感知符号化形式、娱乐消遣性内容和移动网络化传播途径等特征,契合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性。流行文化语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阵地意识和牢牢把握话语权,创新平台载体,引领网络话语体系。

流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阵地载体;话语体系

流行文化,通常又称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主要指现代社会中盛行的区域文化,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在我国广泛传播。随着新兴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流行文化的内容、方式和表现形式等有了进一步的丰富。作为一种基于文化层面的社会广泛认同,当今大多数青年学生都被流行文化丰富多彩的形式、鲜明活泼的多元题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一、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

流行文化裹挟着时尚前卫、颠覆传统、张扬个性、自由自主、轻松诙谐等极具诱惑力和即时消费的聚合因子,并伴随着现代新媒体传播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终端迅速广泛扩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和立德树人的主体功能等多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解了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流行文化普遍具有感性化、娱乐化、庸俗化、功利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诱惑,往往过分夸大求新求变、感官震撼、个性张扬、追名逐利,不要求秩序与规则,缺乏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对艺术性与文化价值符号化、粗俗化,严重冲击着传统的主流文化秩序格局和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减弱了大学生的社会政治意识,使大学生进入了思想价值观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淡化了高校青年大学生对远大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产生理想信念危机和自我认同危机;二是混淆了社会主流文化价值标准,裹挟了西方消极文化价值观和反叛思想暗流,弱化了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振兴使命感,导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

(二)颠覆了灌输式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网络覆盖的无孔不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流行文化都能在网络上畅行无阻,并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时效性、虚拟性、非中心性和共享性等诸多优势特点实现立体化全方位覆盖、点对点瞬时即达。在大学校园里,流行文化通过微信、微博、易信、FACEBOOK等新兴大众传媒平台迅速扩散和升温,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采用单方面灌输的传统课堂教学主导模式。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趋势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兴起而剧增,教师不再是最主要的知识源、思想库,学生从网络上得到的“新思想、新观念”,比教师头脑中的思想观念更富有鲜活力和感染力。

(三)扭曲了立德树人的主体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推进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其内涵深刻、主旨深远,对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成事、成就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流行文化往往以其内容形式的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功能用途的多重性等呈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大学生感受到它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同时,扭曲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主体功能的认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枯燥、刻板教条、空洞乏味,与对流行文化的印象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

二、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

流行文化之所以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根源在于相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流行文化以其极具感官冲击和眼球抓取能力的符号化表现形象、宣扬行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内容倾向以及敏捷超前的移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融合能力的鲜明特征从注意偏好、消费倾向和主体诉求等多个方面更加迎合了青年大学生的身心需求。

(一)形式上的感知符号化符合大学生感官选择性注意偏好

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虽然花样百出、日新月异,但一般来说,总是有一些常见的特征,要么使用大量新潮时髦的词汇,如网络语言、标题党、火星文;要么使用夸张惊悚震撼的造型,如行为艺术、漫画;要么使用强烈炫酷混杂的光影,如音光电舞、彩绘;要不使用渲染移情激荡的乐章,如经典台词、流行音乐等。总之,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符号化、形象化、偶像化特征,通过传媒的感官刺激加强传播,容易被大学生关注、接受和传播。

(二)内容上的娱乐消遣性满足了大学生快乐轻松消费心理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生活压力,情感困惑与危机,独生子女教育不当后遗症,角色转换和适应障碍,交际困难,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就业压力等,来自多方面、多角度的各种压力和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大学生就会存在寻求释放、刺激、逃避等多种缓解情绪的诉求。而流行文化追求时尚,回避逻辑推理与深度反思,以“游戏”和“娱乐”的姿态示人,推崇自我娱乐与娱乐大众,具有粗犷的包容性、轻盈的流动性和虚幻的理想主义,易于沟通与理解,并且在相当程度上迎合着当代大学生的追求简单快乐和无拘无束、寻求轻松刺激和排解颓废的心理需求。

(三)传播上的网络去中心化方便了大学生自主随机参与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工具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原有的以传播者为中心,点到面、单向的传播模式,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来说,大学生们通过新媒体衍生的微博、微信、博客等工具,在他们之间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和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探讨,这种交互式、穿透性的方式,使传播者享受着“我言故我在”的存在快感。而且,这些新媒体模糊了传播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传播者的身份,几乎打破了传播者的准入门槛,使每个人都有成为传播者的可能,促成了传播者与受传播者之间看法与想法的直接穿透,不再受限于任何外在影响。

三、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向

从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其根源来看,一方面,高校要切实树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流行文化的冲击和消释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更要以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精神认真研究总结流行文化传播的内在逻辑和创新指向,全面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多元诉求,建立新型教学生态体系。当前,高校应该重点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载体和话语体系两大维度着手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载体

1.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教学模式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教学”模式,建立“一门思政课+多门通识课”的课程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手段,采用音像学堂、阅读经典、考察体验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入学教育、日常管理、生涯规划、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园社会三结合。优化教学内容,推行项目化和赛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小班研讨,打造多元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吸引力。

2.拓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要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遵循时代发展趋势及学生成长规律,实施“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与创新,推进“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建设,构建纵横交错二维度微信平台矩阵,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增强渗透力。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途径和新方式,积极开展网上教学、网上论坛、网上答疑、网上知识竞赛等,利用QQ、微信等网络媒介定期开设“微讲堂”、展示“微电影”、组织“微评论”等,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让学生乐学乐思,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

3.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参与平台

建立以辅导员骨干为主导,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辅导员自媒体网路平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加强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博士生会桥梁纽带作用,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内涵和水平,打造素养高、能力强、业务精的自媒体工作队伍。引导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选聘德才兼备、教学科研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生的“新生之友”,建设“师生交流吧”等品牌活动。定期开展“书记有约”“校长有约”活动,创新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新途径,营造心齐气顺共谋发展的大好氛围。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

1.丰富信息容量

瞄准青年学生追求时尚与科技的心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设置了解历史、对话人生、感悟思想、关注热点等栏目,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教育服务信息准确推送给学生。开设具有交互性、平等性、开放式的咨询信箱,加强校园BBS论坛建设,开展在线交流。开展网上班主任、网上心理测试与咨询、网上就业指导、网上学习咨询、网上校园生活指南等工作,进一步丰富网上专项服务。定期推送经典文学、红色故事、时代先锋等,让学生在故事中体味人生、升华思想。开展网络知识、网络道德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增强他们的信息选择、分析和辨别能力,提高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的免疫力。

2.引领网络语言

创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接受网络流行话语及时代话语,构建出一套体现时代特点、善于联系实践生活、通俗易懂的经典话语体系,适应大学生网上交流方式,消除话语差异,使用网络语言开展有效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融合网络新媒体生活内容,体验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学习、娱乐方式,以及他们在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真正做到与大学生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交流,充分重视学生网上交流的主体地位,努力运用网络策略开展与学生的民主式沟通,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平等有效地传递教育内容,在润雨无声中增强主导思想的渗透性,传播真理、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发挥正能量的传播和引导作用。

3.传递先进思想

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成为理论宣传和服务的有效平台。不断丰富网络传播的新形式、新内容,多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易信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权,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把大学生的热情引导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主流方面上来,积极培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自觉将其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1]廖凡.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流行文化中汲取营养[J].探索,2008(1).

[2]张绪忠.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论[J].教育探索,2008(7).

[3]顾洪英.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08(11).

[4]毛晓红.流行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1).

[5]荣荣.流行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尚碧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应对[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6(4).

[7]李雪松.试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5).

*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Y201432886)的阶段性成果。

G

A

1006-0049-(2017)05-0018-02

**作者简介:马化龙(1977-),男,河南滑县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保卫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