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嫌—犯竟成知名作家,警方靠一烟头追凶
——22年前湖州惊天灭门惨案告破

2017-01-29

新传奇 2017年34期
关键词:村民

嫌—犯竟成知名作家,警方靠一烟头追凶
——22年前湖州惊天灭门惨案告破

2 2年前,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一家旅馆内发生了一起惨案,旅店老板一家三口及一名旅客被人杀害。由于技术手段受限,案件迟迟未能侦破。8月1 4日,警方宣布2 2年前的重大杀人案件破获,犯罪嫌疑人刘永彪归案。这位5 3岁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文学作品两百万字,是安徽知名的农民作家。经过突击审查,该案的另一位嫌疑人汪维明也在上海被控制。刘永彪被带走时没有反抗。他说,我在这里等你们到现在。据刘永彪交代,民警来排查抽血的时候他就想自首,这2 2年他内心备受煎熬,曾准备鼠药自杀。

2 2年前的命案

今年53岁的刘永彪,现在羁押在浙江省湖州市看守所。命案发生那一年他31岁,已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他结了婚,有一个三岁女儿,生活并不宽裕。

1995年11月底,刘永彪和同村村民汪维明来到浙江省一个叫织里的集镇。这里服装业发达,许多人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

办案民警介绍,当年作案前,刘、汪两人就有“抢钱的预谋”。按照刘永彪的解释,当年他女儿有眼疾,需要5千元的手术费,于是他和汪维明来到经济发达的织里“想法子”。

当年11月29日,刘永彪和汪维明已经以旅客身份,入住了织里镇晟舍村的闵记旅馆。为什么选择在旅馆作案?刘永彪用“巧合”来形容。

案发当晚,一位姓于的山东商人与刘永彪同屋居住,很快被刘、汪两人“瞄”上。“他做生意,又穿着西服,我们就以为他很有钱。”刘永彪说,当时他们只从于姓旅客抢得十几块钱。而办案民警透露,于姓旅客身上的数千元现金是藏在裤裆里,未被发现。后来,刘、汪两人又将目标转向旅馆老板。

“(抢了)一块手表,一个戒指,十几块钱。”刘永彪回忆,作案后,汪维明将抢得的戒指给了他,“戒指我不敢戴,因为它是赃物,不敢卖,也不敢给老婆,后来就没有了。”

闵记旅馆的凶杀案,是案发第二天发现的。

织里镇晟舍村支书闵锦水表示,案发第二天上午,旅馆老板的12岁孙子没有去学校,村里小学的老师让一个孩子去旅馆叫人,才发现异常。

在旅馆二楼的紧挨着的两间房屋内,发现了四具尸体。旅客于某和年过六旬的旅馆老板闵某,死于203房间;旅馆老板娘钱某,以及其读小学五年级的孙子,死于202房间。警方透露,4人均被钝器击打头部致死。

“我们用的是绳子和棒锤。”刘永彪透露。作案后,刘永彪和汪维明去了一趟上海,然后回到安徽的家中。“我们每次想到这个事就担惊受怕。”刘永彪说,自己当年一时糊涂犯下罪行,事后非常后悔。

浙江警方在案发后迅速介入调查,可无法找到有效线索——案发时没有目击者,没有监控影像资料,旅客入住没有登记身份。湖州市公安局当年参与侦办此案的刑警宋荣根说,案发后虽然将怀疑目标锁定为两名旅客,但并未调查出两人进入旅馆前后的活动轨迹。“这是最大的遗憾,”宋荣根说,“如果当年找到了这两个人的活动轨迹,案子可能早就破了。”

值得庆幸的是,警方在案发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多年来都保存完好,其中包括一支烟蒂——刘永彪在上面留下的唾液,成为22年后破案的关键。

2017年6月,湖州市公安局再度重启这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州市第一悬案的侦破工作,浙江省湖州市委常委、公安局长夏文星亲自担任专案组组长。

专案组先后奔赴江、浙、沪、皖等15个省搜集证据资料,共入户调查600余户,走访排摸2000余人,采集血样数百份,人工比对指纹达6万余份。这次案件的侦破,DNA、指纹等刑事技术新发展为排除、锁定犯罪嫌疑人提供直接而有力的技术支持。

深入细致的调查追踪访问,终于换来了柳暗花明的重大转机。湖州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活动范围缩小至皖南一带,并通过基因技术的运用,最后确定安徽芜湖南陵县的刘姓一族。

随后,警方通过体貌特征向当地居民调查走访,锁定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53岁的安徽南陵人刘永彪,并以此抓获另一名居住在上海的犯罪嫌疑人汪维明,现在是上海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法人代表,案发时42岁。

刘永彪被警方控制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芜湖文学圈。他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身份被扒出,人生经历连同作品也成了人们的谈资。有人去书店找他的书,想看看他的内心世界。

“作品没有成就他,反倒是命案让他出了名。”芜湖作家谈正衡在朋友圈中写道。

“他俩在一起就是赌钱”

案件侦破后,大家都说,刘永彪给村里人丢脸了。现在网上都在骂中洲村,村里人都在骂刘永彪。

中洲村距离南陵县有25公里。村民以种植棉花和水稻为生。汪维明住在村东,汪林(化名)和刘永彪住在村西。刘永彪的父亲是大集体时代村里最后一个指导员。有村民说,刘永彪从小身体差,干活不行;也有人把他定义为好吃懒做的典型。汪林记得,刘父很少管教儿子。在刘永彪早期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跟着父亲下地插秧的经历,也写过很多有关父子之间亲情淡漠的文章。

村民们回忆,1995年,刘永彪的父亲喝农药自杀。父亲出殡时,按照村里的习俗,儿子要在队伍前面捧坛子,但刘永彪没有回家奔丧。“他爸爸埋在‘大涝’山上,刘永彪很少去看。坟前的荒草都长了一人多高。”村民汪玉指着村子背后的一座青山,顿了一下,“竹子都长得碗口粗,没人砍”。

汪林记得,刘永彪在父亲去世后,写了很多怀念父亲的文章。“父亲对幼年时期的刘永彪起到了很大影响。”汪林时常感叹,刘永彪父亲对他管教不严,他才交到了汪维明这样的朋友,走上了歪路。

风电机组联轴器用于连接齿轮箱的输出轴和发电机的输入轴,将齿轮箱输出的扭矩传递到发电机,带动发电机转动,是风电机组传动链中的关键部件。风电机组的联轴器安装如图1所示。

在汪林眼中,汪维明平时游手好闲。“他就是个游手好闲的赌鬼,从小就是。”早些年,汪维明家兄弟姊妹七个,条件非常不好,家里人吃不饱饭。2003年之前,汪维明一直以种地为生。大集体时期,他是篾匠,偶尔做些稻篓换点小钱补贴家用。2003年,村里退耕还林,山上种了树,汪维明谋了个护林员差事,每年2500元。

就连结婚时,汪维明也只是请木匠给他打了一张吃饭的小桌。家具都是祖辈留下的老家具,住的是二十多年的老瓦房。

“他就是个赌鬼。”村民们都还记得,三四十年前,汪维明的儿子出生不久,妻子因为一次婆媳争吵,上吊自杀,汪维明的母亲还因此被判了七年。

因为生活作风问题,时常有人找上门打架。有一次,他用竹刀砍人,他母亲伸手去挡,左手差点被砍掉。“现在(他母亲)手都是残疾的。”汪玉说。

汪维明一家的转机出现在汪维明弟弟身上。汪林觉得,汪维明这辈子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把弟弟培养成全村第一个大学生。村民们都知道,汪家最小的儿子有出息,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开了家公司,汪维明在公司帮忙,一个月能拿5000多。“他弟弟去美国前给汪维明弄了个公司法人,汪维明的命运轨迹才有所改变。”

汪维明经常和村里人吹嘘,他的弟弟结识了某个大老板,有权有势;他儿子也经常开着叔叔的奔驰车在村里闲逛。

上世纪九十年代,汪维明的几个妹妹都在湖州做童装生意,汪偶尔过去帮忙。

“他看到湖州做服装生意的都很有钱,才酝酿了那次杀人抢劫,可以说是有预谋的。”湖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沈连江说。

“我觉得,刘永彪是被汪维明带坏了。”汪林说。“两个人一起出老千,被村里人逮到了,有人说要把他们腿打断。”

汪林始终想不通,为什么刘永彪和与他相差十岁的汪维明相交甚深,他只知道,他俩相识于赌桌上。“他俩在一起就是赌钱。刘永彪赌得很大,他把藏在家里各处的钱都翻出来,拿到赌桌上挥霍。”汪林说。

芜湖作家谈正衡也知道刘永彪好赌。很多年前,他就看到过刘永彪蹲在马路边的小赌摊下注。他经过时,赌桌上十元票子摞成小山。他回来时,刘永彪已经输光了钱,跑到朋友处借钱,接着赌。“后来朋友们看到他都躲着走。”

1990年,刘永彪自费在鲁迅文学院学习,回程时没有钱,很多作家都对他伸手支援。有个作家把两个月的工资都给了他,但很快被他赌掉了。

刘永彪归案之前两天还在和几个朋友打牌。那天他总是输钱,很烦躁。他说:“老子输惨了,老子干脆死了。”他小声嘀咕,头两天打牌一直输钱,不知道中了什么邪。

作品的自序疑似与“灭门惨案”有关

“他有文学感觉,如果他扎扎实实地走文学路,说不定会有成就。”芜湖作家胡旭东曾经这样评价刘永彪。汪林对此表示赞同。

刘永彪在其个人博客中说,他生于皖南青弋江畔的农村,以农民的姿态与心态写作至今,已出版(发表)中篇小说九部,短篇小说三十八篇(次),小小说二十余篇(次)和诗歌、散文、随笔、小品、故事、纪实、解说词及新闻作品二百余万字,2005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一部电影》,2006年出版随笔、散文集《心灵的舞蹈》;2010年出版长篇小说《难言之隐》;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根据公开报道,他于2009年被授予2005-2006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三等奖,此奖项被业界称为“安徽文学奖”,是安徽省最权威的文学类评奖。有报道称,他1990年还自费到鲁迅文学院研修学习。另外,他曾与莫言合过影。

也正是在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安徽文学奖”之后,他顺利加入了中国作协。

在芜湖作家谈正衡看来,刘永彪在描写基层农耕劳动的艰辛方面很有灵性。刘永彪曾在文章中记录了他在酷暑下劳作,被晒得头晕目眩;半夜抢着给农田放水,村民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甚至出现斗殴现象;还有底层农民在乡间的内心挣扎和颠沛流离。这些文章给谈正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永彪笔下的底层生活沉甸甸,一般人很难超越。”

1995年之后,刘永彪经常往南陵跑,先后在南陵县电视台、《南陵报》《芜湖日报南陵版》工作过。直到两三年前,他被安排到萃英园中学做校报主编。除此之外,在汪林印象中,刘永彪再没做过正经的工作。

从刘永彪曾经一些作品的自序中,媒体发现疑似与“灭门惨案”相关的蛛丝马迹。

2011年5月,他在长篇小说《三个美女与一个太监》的自序中曾称,“最后还想坦诚相告的是,早在看那些推理(侦破)小说和影视剧时,就产生了一连串灵感,有写一个可向影视方面发展的小说的强烈愿望,题目也初步拟定《身背数条人命的美女作家》,是写美女作家杀死多人而不能破案的,作为文学作品,主要是写人性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因果的,我认为这篇尚在构思中的小说有大量符合影视要求的悬念、场景、动作(也会有有意为之的设置)”。

2014年11月,刘永彪创作的25万字历史演义小说《行者武松》出版,第二年改编成50集电视剧的剧本。

这个机会,是谈正衡介绍的。但刘永彪交稿后,谈正衡接到了朋友的电话,朋友向他抱怨,还是中国作协的会员呢,怎么连文通字顺都没达到?刘永彪把所有的“洒家”都写成了“酒家”。

在南陵文学圈,看不起刘永彪的不止一个人。汪林分析,圈子里的草根作家比较少,刘永彪在其中是个异类。刘永彪也不愿意和南陵文学圈的人融为一体。“南陵县作家协会填表和登记,他从来都不参与,本土的微信群他也从来不加。他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

“都是老婆靠开幼儿园挣的钱”

直到归案之前,刘永彪的生活一直很清苦。2015年,刘永彪在南陵县买下一套二手房,三十几万,一次性付清。“他的钱都赌掉了,哪有钱?”一位村民说,“那套房子是他老婆掏钱买的,还找亲戚借了20万”。

刘永彪出事之后,刘永彪的妻子黄岚(化名)整日整夜地哭。村民替她不值。

黄岚是泾县邻村的高中毕业生,经中洲村村民介绍,嫁到刘永彪家。结婚时,刘永彪没办酒席。直到前几年村里查户口,他才补办了结婚手续。

刘永彪在家里不干活,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是黄岚在做。木匠汪玉去给他家做房子,看到屋里的楼梯上堆满垃圾,家里人每次上楼都要踩着一大堆装修材料和垃圾上去。“每踩一步都打滑”。但刘永彪从来不收拾。

“他每天叉着腰走来走去。村里人背后都说他不务正业,好吃懒做。”汪玉说。

平时,刘永彪除了吃饭、赌钱,就是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写东西,黄岚经常连他的房门都敲不开。

“刘永彪在《难言之隐》中提到,老婆一直不支持他写作,两个人为此经常吵架,村主任每次都站在他老婆那边。”汪林说。

十多年前,黄岚被村里的小学辞退后,自己在家办了个幼儿园。刘永彪家2010年盖了新房,二百多个平方,花了十几万。“都是老婆靠开幼儿园挣的钱。”村民们说。

“大约是2000年左右,刘永彪带着儿子搬到南陵县城住,他老婆和女儿还在村里。”一位村民介绍。

中洲村距离南陵县25公里。“每周五下午,黄岚都要骑着电动车去县城看孩子,给他们做了卫生、洗衣服,周日晚上再回村里。每周都这样,持续了十几年。”原来的生产队队长汪全(化名)说。

黄岚经常对着村民骂刘永彪,说他是“害痨病的”。“她找刘永彪要钱,刘永彪从来不给。幼儿园请的工人,现在还没结工资。”汪全说。

黄岚说自己被刘永彪害苦了。村里的女人过去陪她,她说自己哭不是心疼刘永彪,是觉得自己委屈,跟着他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最近几天,黄岚家的幼儿园也不开了。马上开学了,村里人都说,下学期不会把孩子放在她家了。“她家里出了杀人犯,谁还敢把孩子放那儿?”虽然村里人都知道,刘永彪杀人的事情黄岚并不知情。

但是,中洲村人最看重名声。“最近村里人都在说,她家大女儿肯定没人要了,讨不到老婆的也不会要她。儿子以后也讨不到老婆了。他真是把家人害惨了。”汪玉替黄岚感到惋惜。

(《新京报》2017.8.2 1等)

猜你喜欢

村民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村屯被“市化”后,村民这些顾虑如何破解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