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6—2015年《声无哀乐论》的研究综述

2017-01-29段博洋

北方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二元论本原嵇康

段博洋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2006—2015年《声无哀乐论》的研究综述

段博洋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声无哀乐轮》是继《乐记》之后,又一部自成体系的专著,与《乐记》不同的是,《声论》深入到了音乐的内部,探求了音乐的规律,对于《声论》的研究涉到了成文背景,思想体系,具体命题的研究等等。

《声无哀乐论》;音乐内部;思想体系

一、《声无哀乐论》的形成背景

魏晋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丰富和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出现了儒、道、释三教鼎立的局面,动摇了儒学及名教的地位。在玄学的影响下,此时的美学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领域,从政治、社会、伦理中解脱出来,当作专门的学问来认识、创造和研究。《声无哀乐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在玄学影响下音乐走向自觉、走向本体的表现。

二、《声无哀乐论》的思想来源

儒家认为,音乐是政治、伦理的附属,音乐要为政治服务,利用音乐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礼来划分等级,从而使上下和谐统一,并且儒家认为音乐的本体是情感。嵇康崇尚道家,道家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其音乐美学思想是一种既崇拜自然又强调法天贵真,反对礼教束缚人性、束缚音乐的自然乐论。嵇康从道家观点出发,提出音乐本身只有乐音的运动和和谐,它本身不包括感情,因而也就肯定了音乐不会涉及人的观念和社会的道德,同时嵇康认为音乐具有美感作用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音乐的本体是自然,这是对儒家的一种挑战。但是,《声无哀乐论》认为,声音以平和为体,这就是与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学原则有关,同时也不否定音乐的教化作用,仅仅是反对儒家对音乐教化作用的夸大以及礼乐对人性的束缚,嵇康认为音乐应该是人的情跟欲趋于虚静。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嵇康不能完全摆脱儒教的思想。因此,对于儒家思想不可能是完全对立而是融合、超越。

传统的道家思想本质上是音乐要表现民之常性,音乐不应该成为政治附属,但是嵇康从音乐本身的形式出发是对于道家思想的匡正,因此,《声无哀乐论》以道家思想为主,批判融合了儒家的思想。

三、《声无哀乐论》的具体问题讨论

(一)心声是不是二元论

二元论是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一元论是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分有两大类,肯定这种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肯定这种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它所探讨的是世界本原问题,是世界构成问题。

1.心声不是二元论

“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出现在《声无哀乐论》第四难中,嵇康在第四难中用了26个知,知即认识,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也就是由声能否知心,在其他几难中,也提到了筝笛琵琶之声,由此可以认为声即是纯器乐之声。“躁静者,声之功也”中 躁静”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是属于音乐审美心理活动中的情绪感受上的一种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是不同于哀乐的情感体验的。嵇康并没有割裂心与声之间的联系,躁静就是心与声的中介,因此心与声不是对立的。再者,早在先秦,声、音、乐就被区分开来,乐是一个完整的形式,包括歌词、语言等等,声只是乐的一个基本要素,心声关系只是心乐关系的一部分,心与声只是可感而并非可知的。嵇康关于世界本原的哲学思想是受王充影响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气”一元论,这也是《声无哀乐论》的哲学思想基础。最后,通过对第四难的分析,得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不是心声二元论。同时讲世界本源归于“气”属于朴素唯物主义。

2.心声是二元论

“乐之为体,以心为主”即心是音乐的主体,乐是声、音的运动,是音乐的客体、形式,声无哀乐,只有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谐和,才能构成音乐艺术的完整结构。声是无情的,“皆以单复高埤善恶为体”,心经过“躁静专散”这些声音所固有的生理知觉属性,而显露出悲喜之情。音乐是客观存在的,感情是主观存在的,二者并无直接关系。

因此,认为心与声是二元论,提出《声无哀乐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二)声无哀乐,乐有哀乐

嵇康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生充满着名教与自然的矛盾斗争,提出越名教任自然,但是由于受到阶级与环境的局限,嵇康是不可能真正越名教的,他的人生充满矛盾。认为声即是乐音,是一种纯器乐,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音乐,“乐”诗乐舞三位一体,是一种综合形式,文学诗歌中包含了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即是声无哀乐,但乐有哀乐。不加细细区分声音乐,认为都指的是音乐,即认为音乐不表达人的感情。认为嵇康在不停转变声与乐的概念,造成了理论与理论间的矛盾。

《声无哀乐论》是自律还是他律,所谓“自律论”是指,音乐是自成一体的,它不暗示音响之外的东西。音乐既不是作为音乐内容的音响之外的东西表达、语言、映象、比喻、象征、符号和标记,也不是音响之外东西的躯体和化身,而是事物本身,亦即是一种只有从其自身角度被理解的现象。就此意义而言,音乐只相当于其自身。所谓“他律论”是指对于音乐而言,音乐的原理和规则是一种“外来的东西”。“和律论”音,心即审美主客体有着各自的系统,通过人体、空气、乐器等介质,构成了一个音心对映的系统。

认为《声无哀乐论》是带有自律性的著作。认为《声无哀乐轮》是地道的他律论。认为《声无哀乐论》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结合。

声音是客观存在的,源自于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音乐与人的情感并非没有联系,通过声音之和来“发滞导情”,强调音乐的内部和谐。人的哀乐之情是受到了周遭环境的影响,之所以显现出来,是因为声音的激发,不同的经历、修养等等会引起人不同的反应,这是他律论的特点。嵇康看到了作曲家、演奏者、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他律论的特点。

四、《声无哀乐论》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贡献

《声无哀乐论》在我国古代史上,除《乐记》外,一篇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作,不仅就音乐的起源、本质、特征、社会功能有所讨论,更是深入了音乐的内部,探讨了音乐的形式,强调了音乐的独立性,尽管文中有的措辞不够严谨,论述不够缜密,但是,瑕不掩瑜,对于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二元论本原嵇康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嵇康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基于二元论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共同发展问题
古希腊神话与欧洲文化的二元论思想
现代性“二元论”话语下他者化的中国如何走出“正当性”言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