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运动心理训练的源流探究

2017-01-29牛东平

运动 2017年1期
关键词:经文瑜伽战争

牛东平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古代运动心理训练的源流探究

牛东平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虽然运动心理训练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训练方法和体系纳入现代的运动训练活动中,但是其作为一种对“心”施加调控和训练的活动,早已存在于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考察心理训练,我们会发现心理训练零散地存在于在古代宗教、军事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调节身心的训练方法,其源远而流长。

心理训练;古代;源流

运动心理训练是一个比较晚近的概念,在过去的文本中几乎无处可觅,正如人的前身是类人猿一样,过去存在的只是运动心理训练的前身,所谓前史,所以不能用现在的尺度去衡量过去。从广义上讲,它只是一种对运动情境下的人的心理进行调控的过程,还很难达到现代意义上的“训练”。在18世纪之前,运动心理训练的演变轨迹并不在体育史的框架之内。而是身处异域,在这些领域之中,运动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活动而存在,而是隶属其中。这一早期阶段,运动心理训练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宗教和人类军事活动。现如今,由于科技的助推和运动训练活动的普及,运动心理训练的发展突飞猛进,但过去的智慧仍然给现代发展很大启迪,其中正念训练就是一例,所以对古代运动心理训练的钩沉探究,其意义不仅在于“温故”,更在于“知新”。

1 古印度瑜伽:运动心理训练的源头

古代的瑜伽是研究和探讨心灵的祖宗,数千年来,瑜伽行者们始终在探究心灵的神秘堂奥,追求一种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现代的运动心理训练便发源于此。印度的历史记载残缺不全,依据印度的古老传说,大概在距今7 000年前,冈底斯山脉就有希瓦修炼的秘密或称密续瑜伽,此瑜伽流传于喜马拉雅山区,早在公元前3 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文明时期,瑜伽已经广为流行。当时瑜伽作为一种的修行方式主要是静坐和冥想。

《梨俱吠陀》一书,产生于公元前1 500年到公元前1 000年左右,“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译,原意为给牛马上套具,在书中引申出联系、结合、心的统一等多种涵义。随着书中宗教和哲学观念的成长,宗教苦行受到普遍重视,人的情感奔腾,犹如脱缰的野马,而苦行可以驾驭它。这是第一次阐明瑜伽是一种对心灵进行控制的文字记载。Yoga一词愿意为驾驭马匹,后来才转义为控制感官,其中心理训练的意图已经明晰。

2 体系初成

到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帕坦伽利编纂而成《瑜伽经》。《瑜伽经》是瑜伽派的根本经典,共196句经文,内容是对古印度瑜伽修行方法的总结,此时已标志着瑜伽修行方法的相对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首段三摩地篇(samadhi pada)中的第2句经文就对“瑜伽”做了定义:瑜伽是对心的变化的抑制,其中已经可以清晰显现心理训练的影子。第12句到第14句经文强调了长时间不断练习的重要性,也就是对心的长期训练。其中有“借由不断地练习,不执着,可以约束心灵的变化,在不断地练习下,努力使心灵稳定,不变的过程,谓之练习”。第31句经文提到精神的焦躁会造成身体颤抖和呼吸不畅。而经文的第34句则第一次谈到了用呼吸来影响心灵的变化。

在经文第2段的练习篇(sadhana pada)中,一些具体的训练的方法得到了更详细和系统的阐述。在瑜伽的修行阶梯中,八行支法是基础,也称为瑜伽八阶。其是一套系统的心理训练方法,八阶是8个递进阶段,分别为:(1)yama:持戒自律;(2)niyama:遵守奉行;(3)asana:体位法,调身;(4)pranayahara:呼吸控制法,调息;(5)pratyahara:感官内敛,摄心;(6)dharana:注意力集中,凝神; (7)dhyana:冥想入定;(8)samadhi:三摩地,沉思禅定。在讲到体位法时,经文中称体位法是一种稳定舒适的姿势,意即调控心灵之前首先要有舒服的身体姿势。之后便对呼吸控制法进行了阐释,经文中讲:体位法稳定后,应该要控制吸气和呼气的动作。呼吸的控制有呼、吸、闭气,它们是由地点、时间和数目来调整的,有长的呼吸也有短的呼吸。呼吸控制法还有第四种方法,是专注于内在或外在的事物(经文第100~第103句)。可见,当时瑜伽修行中已经有了一整套完整的呼吸方法。之后的一句经文讲通过之前的呼吸控制等一系列准备之后:“心灵就适合去做专注的练习了。”在这后的感官内敛和注意力集中两阶中,经文说:当感官从外在和模仿的事物往内心去感觉时,叫做感官内敛。注意力集中是把心集中在一处,一个事物或一个念头上(经文第106~第108句)。从这些经文中可见瑜伽八阶已经是一套从姿势到呼吸到感官最后到心的渐进系统的训练方法。《瑜伽经》出现之前,瑜伽已经有很漫长的实践期。帕坦伽利是第一个将其系统化阐释的人。

3 中国养生术的智慧

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古代,养生术开始出现,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其中的“七情”就是以心理实质而论,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体验。情志的调节与治理,在古代养生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之后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导引,最先见于《庄子》:“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导引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运动方式。其中,对呼吸的调节和对心境的控制也属于古代的一种心的调摄活动,属于气功中的动功。到公元284年至364年,行气术产生,这是一套完整的呼吸方法,对心理的收摄有很好的作用,后来又有了胎息法。胎息法要求:静坐,内视反听,鼻中引气,微微吐气,不能有呼吸滞碍的声音。其是一种更成熟的呼吸调控方法,至此中国气功已基本发展成熟。许多功法还利用自我暗示语来训练大脑,如手握金刚印,连成金刚不坏之身。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在当今的现代心理训练中也有显著的效果。中国古代的气功是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心理训练方法的宝贵资源。

4 古代战争

古代战争是运动心理训练的另一个重要源头。著名军事思想家马丁·范克勒韦尔德说:战争是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通过杀死、击伤敌人或使敌人丧失战斗力,从而服务某一集团利益的行动。战争的情境和体育竞赛极其相似,都是以争胜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所以战争中既有身体的训练,也有心理训练。在早期希腊人抵御波斯人侵略的重要战役—温泉关战役中。斯巴达勇士以极少的兵力成功阻击了薛西斯的大军,后来拿破仑如此评价这场战役:在战斗中斗志的重要性是其他战争因素总和的3倍还要多 。由此可知,在战争中的心理训练主要是对战士斗志的激发和对勇士的培养。

4.1 原始部落:壮胆的涂绘

在我们所能探知的最遥远的史前时代,打仗前在脸上和身上涂抹颜料始终是部落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颜料由本地物质制成,然后通过手或工具特别精细的涂抹于皮肤之上。这种战争涂绘当然有许多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壮胆,他们认为这些涂绘可以起到魔法的作用从而保护自己。而有些部落更是将图案纹在身上,以获取图案本身所代表的力量。原始部落的这些战争涂绘和纹身都是汲取勇气的一种手段,这些图案就像现代运动员在赛前所默想的那些暗示语一样,是一种原始的自我暗示的心理训练方法。

4.2 斯巴达和古罗马

在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城邦凭借其“吕库古”体系让自身实力迅速提升,成为希腊诸城邦中军事最强大的城邦。“吕库古”体系相传由吕库古创立,是一种训练体系,又称为“够格者”体系。城邦内出生的儿童从小就要进入训练体系,不仅要进行严苛的身体训练,还要相应地进行意志的训练。其中,有残酷的鞭刑训练,意在从小培育坚强的意志;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对个人勇敢、心理素质的训练,这些心理训练都是为了用于战斗中。因此,在斯巴达时期,就已经把心理训练放在了和身体训练一样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斯巴达人还特别注重榜样的作用,年轻的勇士必须由年长的勇士来培养,在其中已经有了最初教练的影子。

公元前51年发表的《高卢战记》,记载了古罗马时期的一些战争实况。在书中可以看到当时战争中特别重视战士们在战斗中的“勇气”。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依照父辈们的教导,作战应靠勇气取胜。凯撒本人在各种战斗中尤其很善于鼓舞战士的士气,常常身先士卒。有许多次在战斗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他临阵的鼓舞,从而士气大震,反败为胜。

4.3 中国古代战争

在中国古代军事活动中,将领也很重视士兵的心理因素。在春秋时期就有人提出了“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的命题。在中国古代,对士兵的心理调节叫做治气,《孙子兵法》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军争篇》有言: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我国古代兵家的治气思想概括起来包括激气和夺气两个方面。激气指通过各种方法激励,提高和振奋士气,中国古代兵书在这方面还有 “励气”“延气”“振气”“鼓气”“守气”等说法,皆是对士兵心理的调节方法。除了对一般心理的重视之外,《韩非子》提出了“不射之射”的命题。强调培养射箭必须具备的处变不惊的神气,并通过赵襄子与王子期赛车指出要重视驾控马的心理要求,训练多采用模拟实战进行的专门的练习。

明朝时,戚继光把军队的训练分为“有形之操”与“不操之操’。不操之操就是指精神和心理的训练,戚继光还十分注意了解和掌握士兵的心理状态,认为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因此他打仗坚持“气盈则战,气夺则避”的原则。他认为操“有形之操”易,操“不操之操”难。可见,那个时期已经十分重视心理训练,并且认识到了心理训练的困难之处。

5 结 语

宗教和军事是古代运动心理训练活动的两个源头,宗教注重对心的约束,而战争则注重心的释放。宗教通过对心的调控以达到一种宁静状态,如今的注意力训练、放松训练、正念训练、表象训练等皆出于此,而军事则要求很高的唤醒水平,让心处于动态的沸腾,演变为如今的自信心训练、意志力训练、心理唤醒等。在如今纷繁的运动训练活动中,这两种要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今的运动心理训练体系就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之上汇流而来。对运动心理训练的历史资料进行挖掘和整理,其意义也就在于“古为今用”。

[ 1 ]沙吉难陀.巴坦加里的瑜伽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 2 ]保罗·卡特里奇.斯巴达人一部英雄的史诗[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

[ 3 ]尤里乌斯·恺撒.高卢战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 4 ]柴文袖.我国古代运动心理学初探[ J ].心理学报,1981(2):125-129.

[ 5 ]柴文袖.我国古代运动心理学再探[ J ].体育科学,1991,11(5):89-92.

[ 6 ]高大光,王润平.中国古代体育心理学思想研究[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 (7):87-88.

[ 7 ]王幕龄.印度瑜伽经与佛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 8 ]马丁·范克勒韦尔德.战争的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G808

A

1674-151X(2017)01-14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1.075

投稿日期:2016-11-11

牛东平(1989—),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经文瑜伽战争
原始感瑜伽工作室
Hello White瑜伽馆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被风吹“偏”的战争
迎接瑜伽日
练瑜伽,悠着点
他们的战争
佛、僧与三重门(组诗)
战争催生的武器
“讲经文”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