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旅游纪录片人文之美的四大路径

2017-01-28鲍长志

传媒 2017年17期
关键词:关怀纪录片人文

文/鲍长志

提升旅游纪录片人文之美的四大路径

文/鲍长志

2016年4月,由旅游卫视与PPTV聚力旅游频道联合制作的旅游纪录片《去你的撒哈拉》在两大平台同步热播。该纪录片延续了《去你的亚马逊》《去你的巴布亚》《去你的北极圈》等之前几季节目的精髓,吸引了大量观众收看。进入2017年,正在摄制的纪录片还有《水浒故里》《西藏发现》《解密运城》《武功山》《美丽的八岭湖》等。旅游纪录片在国产纪录片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众文化语境下,人们更追求审美快感,泛娱乐化倾向日益明显,而作为承载文化价值的纪录片为确保生存地位,也开始走娱乐化发展路线,追求短暂的视觉刺激,使其人文之美日益淡化。但在泛娱乐化时代,也有一些著名旅游纪录片在努力寻求市场和艺术之间的平衡点,通过不断努力,全面提升电视旅游纪录片的人文之美,《行者》《走遍中国》和《远方的家》就是其中代表。

突出生命漂泊下的精神关怀

客观来讲,现代社会物质的发达并未带来精神的富足,在财富成为社会核心追求的畸形状态下,现代人越来越浮躁不安、急功近利。人们的身心过度被物化,或在名与利之中挣扎,或在平淡生活中彷徨。在这种无止境的重复之中,大多数人碌碌无为,就如同每天推石头的希绪弗斯一般,苍白无力。长此以往,人们的心灵就如同被尘封已久的城门,很难再开启。人们开始安于现状,追求名利,不再对生命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基于这一情形,旅游卫视推出的《行者》,无疑为受众打开了一扇心灵窗口,为处于生命漂泊中的广大受众带来了深切的精神关怀。受众跟随行者的脚步,与他们同伴同行,在陌生的新环境里,去体验生命最原始的质感,探究生命的本质意义。因此,《行者》并非简单的旅游纪录片,也不仅是美景、探险和猎奇元素的叠加,它带给受众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受众可以从中体验别样的人生。

就像日本哲学家三木清所讲的,“旅行是人生的缩影。因为在旅行时脱离了日常的事务而陷入纯粹的静观,对于以平生自明的、已知的事理为前提的人,才能保持新鲜的感觉。旅行能体味人生。”受众在观看《行者》时,能够暂时挣脱世俗牢笼,远离城市的喧嚣,去一个未知的新世界里畅游,视野瞬间就开阔了,心灵也获得了洗涤。这种内心的平静来源于灵魂深处的自足,受众从《行者》中看到了自我。在绝大多数受众被琐事羁绊而无法脱身远游时,《行者》却带着他们完成了一次次的精神远游,这充分体现了其对生命漂泊下个体的精神关怀,彰显了旅游纪录片的人文之美。

突出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底层关注

从表面上看,旅游纪录片的取材平常,以最本真的素材来凸显主题,表现内涵丰富的生活,启发一种普遍性的生命感悟,如生死、善恶、爱恨等,强调的是一种人文内涵。也就是说,旅游纪录片要想彰显人文之美,就必须形成一种文化品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关注底层境遇,将主题倾向于更加深入、更为永恒的内容,如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文化积淀、性格命运等。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远方的家——边疆行》就很好地关注了人文主题,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边疆行》深入底层民众当中,以生活在边疆的人为节目重点,旨在呈现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从中挖掘出最本真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进而实现节目人文关怀的最大化,充分彰显人文之美。

比如,在西藏段的录制中,《边疆行》摄制组在佩古错湖边发现了一群修路工人,记者在经过询问后得知,由于路途不便,这些工人已经有两个月没回家了,但如此辛勤工作,他们每个月也只有1800元的收入。为了克服高原反应,他们两人一组,用绳子挂住铁锹,通过一个人铲土一个人拉的方式完成作业。为了切身体验修路工人的艰辛,记者决定亲自去“修路”,当铲完土以后,就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最终由于体力不支而放弃。这种对比,不仅让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同时也让受众深刻感受到了修路工人每天工作的艰辛。连体力充足的年轻记者都无法承受,那每天风餐露宿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带的修路工人们所经历的艰苦和疲惫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毫不退缩地坚守着自己的本职工作,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一切困难。这种以人为本的底层关注,无形中彰显了修路工人们内心的坚强和伟大,同时彰显了《边疆行》的人文关怀。

突出兼容并包下的文化内涵

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互行为。电视旅游纪录片对当地生活、文化的记录,都属于一种文化传承行为。拍摄过程中,相关人员在接触当地风俗文化时,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冲突,如何有效处理这些冲突是拍摄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每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离不开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文化之间是平等存在的,没有优劣之分。因此,电视旅游纪录片对当地文化的判断必须要客观公正,充分尊重当地文化,赋予栏目自身丰厚的地方文化内涵,以充分彰显人文之美。

不同于其他电视旅游纪录片,《走遍中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这也成为该栏目所特有的文化基础。在以地方文化为表现对象的栏目中,《走遍中国》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地方文化的个性魅力,以及这种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例如,《走遍中国》古镇系列中,沙溪、喜洲、玉湖等城镇都是茶马古道时期的商业重镇,其中有以美食而闻名天下的广东中山黄圃镇;有以红色记忆而著称于世的福建上杭古田镇、甘肃陇南哈达铺镇等,这些古镇汇成了色彩斑斓的中华文化长河,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此外,“一方收藏”系列栏目是地域色彩浓厚的以收藏为主题的系列片。节目以具有一定历史、具备独特文化内涵的藏品为镜头主体,以相关收藏家的真实收藏经历为线索,充分挖掘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彰显节目的人文之美。比如,《走遍中国》之“一方收藏”系列中的两期节目——《鸡血神话》和《石全石美》,以两位青田县雕刻石收藏家为表现重点,以他们的收藏人生来映射独具特色的青田石文化。

突出和谐社会下的自然关怀

旅游纪录片的人文之美不仅要包含对人的关怀,还要包含对自然生命的关怀。正如国际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所说:“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地指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一种真诚的对自然世界的关怀。”电视纪录片对受众环境的感知造成了一定制约,受众所看到的影像是经过人为调整后的生活影像。然而,尽管纪录片镜头下的自然具有一定的刻意性,但这也充分体现了发现自然新奇之美的纪录片魅力。由于受众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他们并不会定向地去挖掘镜头背后的艺术特色。《远方的家》的镜头表达具有较强随意性,受众在真实的自然中体验一种别样的新奇,并通过该栏目强化以往脑海中模糊的某种认知,进而促使受众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

在《远方的家——边疆行》第100集中,当记者乘船游走在鸭绿江上去了解当地渔民的生存状态时,看见鱼塘中成群的鱼群以及亲子体验捕鱼的场景,心头总会涌起激动的赞叹。在现实生活中,忙碌的人们不会特地跑到鱼塘去看鱼、捕鱼,但是旅游纪录片会进行这样的定向呈现,从而让受众从最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中感受其独有的魅力和趣味。除此之外,还有《远方的家》第4期《百山百川行》,也带领受众去领略了祖国的山川之状、江河之美,记者亲身感受山川地貌,用独特的镜头传达秀丽的自然风光。在第57集,片中所呈现的贵州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山上奇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观赏。晚霞、日出、佛光是最出名的几大景观,但通过《远方的家》摄制组的镜头,受众则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风雨中被云雾包裹的梵净山弥勒道场金顶,这或许并非最美的弥勒金顶,但却是最真实的,同时这一景象也有效弥补了受众对自然的记忆死角。

《远方的家》让受众深刻意识到,大自然是人们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家园,大自然的美促使受众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进行深刻思考。人类无止境的欲求使其对大自然进行肆意掠夺和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水污染、森林破坏、大气污染、全球变暖等许多恶劣的环境问题。但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必然会惹祸上身,人们必须对自身行为加以反思,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于此,《远方的家》将旅游纪录片的品格上升到了思维的高度,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以此实现了电视旅游纪录片人文之美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 白城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关怀纪录片人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