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讨*

2017-01-28马艳星

黄河之声 2017年2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人才音乐

马艳星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讨*

马艳星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目前,社会急需一批优秀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地方师范院校只有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也是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本文首先介绍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意义,然后分析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途径,以供借鉴。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创新实践型;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范类院校必须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精神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艺术类院校更要关注社会对优秀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顺应时代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担负起为以后师范岗位输送音乐教育精英的重任。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突出体现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就自然要求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和技能水平,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相结合,加大教学、艺术实践的力度。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意义

对于师范院校音乐院校而言,它主要面向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音乐教育人才,教学内容涉及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音乐教师,使其不断满足社会对于新型音乐人才的需求,即师范院校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的责任是十分艰巨的。毫无疑问,在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以现有经验为基础,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推行我国素质教育的科学发展理念。也就是说,当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只有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才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和身体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培养出能够胜任新时期中小学教育音乐教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音乐专业人才,所以进一步研究新时期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一般来说,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培养中等学校、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及音乐研究人员的重要基地,基办学质量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影响到全国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这一切都要求地方师范院校明确自身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当前各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缺乏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利于提高音乐教学水平。除此以外,地方师范院校也要传承民间、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引导大学生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但是绝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以至于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整个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脱离现实,无法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音乐人才的需要。

(二)课程结构极不合理

许多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音乐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甚至缺乏一定的创造能力,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音乐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是主因。其一,有的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一味地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课程之间不能很好地相互渗透,也无法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不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其二,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有的地方院校依然沿用传统音乐教材,有的只有简单的修改,但是仍然使用着老套子,内容不但陈旧,而且不规范,根本反映不了新时期音乐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三,在教学方式方面,许多地方师范院校照旧是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等,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三)扩招生源引发教学质量下降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使得我国地方高校不断扩招生源,这一切大大改变了地方高校的规模和面貌,其前景是不可限量的。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隐藏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地方高校将面临巨大危机,集中体现为师资、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教改意识,教学质量直线下降。以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为例,疯狂扩招生源的同时,许多地方师范院校大量招生,不顾及虑生源质量,加上一些音乐专业考生在几个月的突击下,就能顺利地考上地方师范院校音乐系,而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比较差,他们缺乏一定的能力去接受音乐和领悟音乐。不难想象,较差的生源质量直接导致了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大幅度下滑,更难以继续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培养新型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四)缺乏技术过硬的的师资队伍

新形势下,音乐教师必须拥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当前地方师范院校缺乏技术过硬的的师资队伍。比如说,地方师范院校扩招生源后,学生越来越多,师资力量却没有改变,于是大大增加了音乐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必须延长授课时间,才能完成每日的教学任务,疲于奔命下的教师已经没有丝毫精力去研究音乐教材,甚至没有精力去认真备课,这种情况自然而然地严重影响音乐人才的培养效果。另外,一些地方师范院校面对不断增多的学生面前,迅速补充教师,甚至大量聘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新毕业生,让他们直接走上一线教学岗位,这样的师资队伍尽管年轻,但缺乏教学经验,也不够稳定,甚至他们的音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极不利于优秀音乐人才的培养。

三、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途径探讨

(一)完善教学模式

实现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首先要完善教学模式,加大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便适应现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要。一般来说,音乐专业包括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此可以设置钢琴调律、音乐表演、歌曲写作、节目策划等工作室进行音乐教学,即工作室教学模式。地方师范院校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专业教师直接带领学生承接和完成相应的社会音乐活动及音乐项目,它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起引导作用,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锻炼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空间,一方面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室进行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操作中获得额外有益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把培养实践创新型音乐人才落实到位。

(二)优化课程体系

1.强化必修,加大选修

加大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力度,应当科学开设课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需要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工作,即可以强化必修课,加大选修课。具体地讲,音乐专业有三大专来方向,且都有相应的必修课,这就要求地方师范院校不能一味地强化必修课,同时要重视选修课的课时比例,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选修课的良好氛围中快乐地学习音乐,只有对音乐课堂产生无比的兴趣,才能提高音乐学习效率。实际上,地方师范院校按照专业方向增设选修课,这些增设的选修课必须与音乐专业方向紧密相关;另外,地方师范院校可以鼓励学生选修美术类、文学类、哲学类、传播学等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2.增设实践型音乐课程

作为新时代的音乐人才,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但要精通音乐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争做优秀的实践创新型音乐教师,这就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增设实践型音乐课程。具体地讲,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增设艺术实践课程、音乐采风课程、课题研究课程、创业培训课程等等,这些课程以其较强的实践性拓宽学生的眼界,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院校可以将传统大四的实习课时划分到大一、大二、大三学年,以便让学生进行短期见习,一方面有助于音乐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反馈,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纠错,提高学习的准确性。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地方师范院校创新教学方式,要求音乐教师积极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一般来说,音乐教师通过校园网平台,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乐器、不同风格等的音乐作品上传校园网,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音乐素质。与此同时,音乐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学生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发布于网上,为学生的课余时间提供自主学习的音乐资源,从而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共同讨论并及时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可见,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

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音乐专业应当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其一,在校内,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建设许多个不同音乐专业倾向的实验中心,不断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比如:器乐演奏培训中心、合唱培训中心、节目策划实验中心等等。其二,在校外,地方师范院校可以与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演出团体、电视台等单位进行长期合作,以此建立较强的校外实践基地网点,这些有利的社会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条件,同时也确保了创新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音乐人才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之,我国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改革方面遇到许多难题,我们必须克服一切障碍,不断弥补现有音乐教学模式中的漏洞,及时向学生传达新的音乐理论知识,才有利于提高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水平。毫无疑问,地方师范院校应当将培养优秀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基本目标,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本文提出了三种改革途径,一是完善教学模式,二是优化课程体系,三是创新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深刻认识音乐教育工作的本质,为其成为优秀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 张克学.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 曹山岗.论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N].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3] 张刚.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音乐时空,2016, 05.

[4] 王平兰.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音乐时空, 2015,08.

[5] 许静.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困惑与出路[J].文化教育市场,2012,02.

[6] 靳君玮,李雯钰,杜元媛.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15,04.

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地方师范院校“大音乐专业”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成果(2016-JSJYZD-053)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人才音乐
人才云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