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系统建设研究

2017-01-28刘鹏茹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档案 2017年6期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名录检索

刘鹏茹/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锅艳玲/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的档案资源,这些资源既是保护工作的成果,也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重要资料,迫切需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存储和管理,而数据库技术在海量信息存储、管理、提供利用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建设全国范围的档案资源数据库系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选择。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是将普查、保护、申报、管理过程中形成并积累的有价值的文字、图像、录音、录像等各种形式的档案和实物,进行数字化转换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存储并组织起来的数据集合。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同一项目内以及不同项目的档案密切关联,加之档案形成动态且周期较长,档案形成者和利用者较为多元等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除要具备一般档案数据库的条件外,还要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需要,如:数据类型完备,能够管理音频、视频、全文、动态三维图像等类型档案;数据容量大,便于日后档案的持续增加;数据整合能力强、档案数据描述规范,能实现相关项目、档案之间的关联;界面友好易用,能满足不同利用者的需求;检索功能强大等。

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现状调查

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为线索,对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福客民俗网等共28个网站进行调查,结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主体多元。据统计,涉及主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4个)、文化厅(10个)、商业或政府网站(4个)、研究院(3个)、图书馆(2个)、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1个)、文化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宣传部(1个)、高等院校(1个)等共11类。不同主体建设理念不同,在资源管理和提供方面也各不相同。

覆盖范围广但内容不全。现有数据库几乎覆盖了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信息不全,不能系统反映该项目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一方面,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汇集了传承人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状态等多方面信息,但仅有“西安鼓乐数据库”“述绎端砚”等4个网站有视频信息,其他均为图片或文字描述;另一方面,传承人信息被“忽略”现象十分普遍,有6个数据库没有传承人信息,其他数据库大多只有对传承人的简单介绍。

分类标准较多。各数据库采用的分类标准主要有表现形式(15个)、名录级别(15个)、所属区域(5个)、批次(4个)、民族(1个),同一数据库可能采用多种分类标准。其中表现形式分类大多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一致,分成10类,也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中的分类一致,分成16类。

检索功能亟待完善。总体上提供的检索途径非常多,有导航、按类别、按区域、关键字检索等10种。所有的数据库都提供导航检索(按类别、级别、批次、项目名称),但导航深度不同,有些数据库在项目名录中直接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导航,有些数据库提供三级或四级导航;提供区域、关键字检索的各有3个,按年代检索的有2个;还有18个数据库除导航外没有其他检索途径。

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系统建设构想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数量多,但大多不系统,即使是列入名录的项目,也没有完整档案可供利用,这不能满足人们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状况,为优化数据库建设总体水平,需要从国家层面设计和规划全国数据库系统,使各个数据库建设在统一框架下进行,打破现有数据库之间的壁垒,实现共建共享。

3.1 数据库系统建设的定位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系统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根本目的,从国家层面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宏观规划和设计,站在对国家和历史高度负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以数字档案资源为主,以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反映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通过网络提供给全民利用的数字资源库系统。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建成“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构成要素,是确保档案资源“资政惠民”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数字博物馆和相关网站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取之于民,惠之于民”的内在要求。

3.2 数据库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结合我国已建立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及代表性传承人机制、档案事业组织系统状况以及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系统可由联合国名录项目库、国家级项目库、各省、市项目库及各县项目库构成。目前,国家以及各省、市县均已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或相关机构,各省、直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及数据库大多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办,具有一定前期成果和工作基础;各级档案局和档案馆作为某行政区域内档案工作的主管部门和档案资源集中存储中心,具有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因此建议二者通力协作,建设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数据库系统中各库密切关联,以浙江省项目数据库为例,该数据库由浙江省级名录项目库和各市项目库构成,其中每个市的项目库由被列入市级名录的项目和各县项目库构成,各县项目库中由被列入县级名录的项目及其他项目构成,其他项目包括在普查中被发现但尚未被列入各级名录的项目,按此框架建设的档案数据库能够动态囊括所有遗产项目而不只是包括被纳入各级名录的项目。

3.3 数据库系统框架结构特点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数据库建设覆盖面广泛、涉及主体众多,没有政府的主导及统筹规划,建设成果往往会参差不齐,尤其会出现大量重复建设的情况,这不仅无益于保护,反而提高管理成本。政府主导、统筹规划,能体现政府在政策支持、工作组织、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也能发挥政府在总体规划、工作标准制定、项目运作及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分级建设、全国联动。该数据库系统需要由国家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总体框架、提出总体目标、建设联合国项目库和国家级项目库,并把建设各省及直辖市库的具体任务分配到各省级直辖市;各省及直辖市建设同级库,并把建设各市、区级项目库的任务分配到各市或区,各市或区建设同级库,并将建设各县级项目库的任务分配到各县,从而形成全国联动的系统工程,既保证了项目的齐全完整,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建库效率。

多方合作、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与主体众多,数据库系统的建设要求突破机构间的局限,实现多方合作。另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草根性”,代表性传承人及特定区域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国外利用Youtube、Wiki、档案馆2.0等理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归档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这种参与模式不仅体现在档案的提供上,还可以体现在档案资源的分类、组织上,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

4 数据库系统中各库功能模块建设策略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系统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项目库构成,每个项目库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及保护级别不同,但应包括档案采集与转化、档案信息组织、档案信息挖掘、档案信息发布与展示、档案数据库管理等功能模块。

4.1 档案采集与转化模块

这是数据库系统建设的基础模块。为保证项目内档案的齐全完整,并转化为通用格式长期保存,采集范围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体档案、申报与保护工作中形成的档案以及传承档案三部分,档案形式不仅包括文本档案,还包括图形、图片等静态图像档案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档案。比如陕西华县的皮影戏档案中,除文本资料(关于华县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过程、历史作用、社会与艺术价值等)外,其制作工艺流程、舞台设计方法、影人与影景、道具的设计与雕刻方法等是利用二维三维扫描、数字摄影摄像、三维建模与虚拟场景及图像处理等技术采集形成的多媒体信息记录。

4.2 档案信息组织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按项目集中后进行序化。首先,为满足多种检索需要,需要确定描述档案的特征并以适当方式形成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征是多维的,如标题、形成者、表现形式、所属项目等,描述时选择的特征不仅决定是否能够有效反映档案内容与价值,还影响未来数据库检索的效果。为了对数字化档案进行详细、全面的描述,可结合DC元素以及档案管理的需要,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描述的框架。其次,描述后形成的记录仍处于相对无序的状态,需要分类使之有序化。因为大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文本档案、图片档案、音视频档案和虚拟动画类档案,可据此将记录分成四个部分,其中文本档案为整个数据库的核心,其他部分与文本档案建立关联。

4.3 档案信息挖掘模块

该模块主要分析档案情况与用户需求,并按照某种标准建立索引库。一般而言可建设如下索引库。传承人索引库:在档案信息挖掘过程中,可将有关传承人的档案进行整合,建立索引库,集中存储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宣传、展演、教育等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档案;专类索引库:由于同一类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在表现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存在关联,可将同一类别的档案集中建库,更好地满足研究者、传承者的利用需求;地区索引库:同一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同的文化血脉和历史背景,可建立地区索引库,将同一地区的档案资源集中起来;民族索引库:同一民族在文化风俗上存在密切关联,可将同一民族的档案资源集中建库。

4.4 档案信息的发布与展示模块

档案信息的发布与展示往往通过网页和网站实现,考虑到用户利用档案时一般表现为浏览、检索以及接受一些个性化服务,该模块需要完善导航系统、浏览功能、检索途径等。另外,社会参与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本原则之一,因此完善该模块的交互功能能够保障社会参与的实现。除可利用留言板、论坛、电子邮件、热线电话等传统方式外,还可利用QQ、MSN、微博、博客、微信等交互方式也可充分利用。目前,上海、安徽、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推出了官方微信,在模块建设中可以学习这些地区的工作经验。

4.5 档案数据库管理模块

该模块面向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整个系统数据的录入、增删、编辑审查、日常维护、权限管理、数据库备份等工作。档案数据在开放共享时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科学管理。如用户权限管理既保证了档案信息的安全,也维护了项目传承人、传承群体的利益。另外,数据库中有许多重要数据,做好数据备份工作能保证数据库发生故障后尽快恢复正常。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系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需要。建设数据库系统及优化系统内各数据库,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理论研究、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法律法规、资金投入等方面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侯君奕.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论陕西华县皮影的数字化保护[J].价值工程,2011(30):130-131.

[2]冷伏海,徐跃权,冯璐.信息组织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

[3]陈东华.吉林省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23):38-43.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分析与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HB13GL04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数据库系统名录检索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陶行知教育名录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Oracle数据库系统的性能优化研究
同贺名录
浅议专利检索质量的提升
微细铣削工艺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
江苏省ETC数据库系统改造升级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