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资本与情感能量: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直播互动分析

2017-01-28王茂林

传媒 2017年8期
关键词:直播间主播受访者

文/黄 莹 王茂林

符号资本与情感能量: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直播互动分析

文/黄 莹 王茂林

视频直播将成为“两微一端”后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用户量、传播力迎来更大突破,“边走边看边播”和具有“临场感”的移动视频直播时代已经到来,因此笔者以互动仪式链这一理论分析了直播间内部的互动机制。

直播 视频 互动仪式

社会学家威尔曼在其著作的《超越孤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之道》一书中提出在社交网络、互联网和移动革命的联合作用下,网络化工具赋予了个体工人以更多的自治和自主权,任何能连上互联网并具备数字素养的人,都可以在线创造内容,并使这些内容广泛传播。直播这一低门槛的内容生产方式激发了用户在内容自主创作上的积极性,大大促进原始分享,“生活流”直播甚至能将人的一天24小时中的所有经过的空间完全被暴露在直播中。大量网络用户进入各大直播平台的直播间,和主播们参与直播互动。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出发,研究直播间内互动是如何为参与者提供“情感能量”和“互动仪式市场”,并导致个体不断重复地参与到互动传播当中的。

一、理论建构与研究框架

1986年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结合社会学理论传统从微观社会分析的角度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是相互关注和彼此的情感连带,在一种身体与心灵的交流中达到协调,进而产生“群体团结”,并使得成员获得相应的身份感,柯林斯认为,关键的过程是参与者情感与关注点的相互连带,他们产生了共享的情感/认知体验。共享的情感/认知体验为参与互动的成员身份带来的自我认可与情感能量的聚集,是互动仪式结果的产生的前提。

1.与互动仪式链高度契合的网络直播间互动。互动仪式产生的前提有哪些?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产生的充分要素包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身体共在”同一场所;有边界,对局外人设定界限;关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并因此有着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网络直播间这一互动传播环境基本符合互动仪式前提,进入同一个直播间是“人们身体共在”的场域,直播间是天然的界限,“房间”外的人被自然地排斥在外,“房间”内的用户获得了稳定的成员身份感。进入同一个直播间后,群体成员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共同的事件/活动(参与到同一主播的互动、关注直播的内容),成员在群体中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群体成员通过直播过程中发弹幕评论、直播中向主播提问题、给主播送付费礼物等方式来共享互动的情感和共同的情绪体验;主播会通过请参与直播的用户的ID、念出用户的问题、回答用户的疑问来和用户进行互动,参与用户通过发评论告知主播和其他用户自己的所想,实现左右和控制直播的进展,提高互动中的参与感,实现群体分享共同的情绪和体验。

直播间实现了感官上的在场确认与体验、隔离局外人的界限、聚集关注点相近的人群、分享与传达情感的基本手段等功能。因此,直播间内部的互动传播行为可以被视作互动仪式的典型行为,从这个角度考虑,互动仪式链的产出也就是每个成员在参与成功的互动后的变化。

2.互动仪式市场。群体成员间共享的团结感、成员个人所获得的情感能量、成员间对群体正义道德感的维系以及成员间对群体符号的尊重是互动仪式链四方面的产出。除此之外,柯林斯还提及了两个互动仪式链的特点:情感能量与互动仪式市场。他一直致力于将微观社会学与宏观社会学结合,市场这一概念是存在于经济学中,然而他却将其引入到了社会“互动仪式”中。

每个人是如何决定他/她将与谁、以何种仪式强度进行互动?柯林斯认为,每个人通过其所拥有的际遇机会与资源、地位、交换的来吸引对方加入互动仪式,这就是互动的市场性特征。人们在非物质性的、情感的以及符号的行为中也是根据成本收益的最大化原则进行互动的。

如何把理性化的物质产品市场和非理性化的互动仪式市场结合?柯林斯认为通过“情感能量”的追求和成员身份符号资本的交换可以实现互动仪式市场化的实现。

在网络直播互动中,评论发弹幕、给主播送礼物、在直播弹幕中聊天等有节奏的连带活动能孕育出巨大的情感能量交换,这种情感能量很容易转变为符号资本,形成互动仪式链条。

3.情感能量交换。柯林斯认为在互动仪式市场中主要有两类交换:情感能量交换和符号资本交换。互动仪式中所产生的“情感能量”是否是通常意义上的具体情感?柯林斯认为不是,“情感能量”应该是长期稳定的情感体验的集聚和累积,是人们长期的互动活动中永续流转、传承与联结的。情感能量在群体成员间的传递,不仅强化成员间身份认同,更是凝聚群体成员的巨大力量。

如何将互动中短期的情感转化为稳定连续的情感?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就能促成这种转化。互动中共同关注的事件/活动与节奏连带不间断的互动,以及群体成员间共享的情感,行为群体团结和符号认同这一系列互动的持续强化而形成的。

在网络直播互动中,用户通过开展或观看参与网络直播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传播,产生情感连带达到情感的高度集中,进而表现出的一种对某个主播或是网络直播平台稳定的黏性特征、对自我身份形成的群体认同则是通过互动仪式所获得的情感能量。

4.符号资本交换。互动仪式市场中除了情感能量外的另一种交换,即符号资本的交换。拥有非常丰富的成员身份符号有利于促进后续的互动仪式。柯林斯认为,人们对以往交谈的记忆、语言风格、知识或专长、决策的特权以及接受荣誉的权利是组成文化资本的资源。个人的学识、地位、权威、集团以及个人对他人身份、名望、关系网或地位的记忆、以及对成员身份符号的辨识是判断文化资本的要素。找到与自己符号资本程度相近或平等的对象进行交流互动会让人更能获得舒适愉悦的互动情境与情感满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意在探索用户参与直播的互动过程及探析用户参与直播的要素与回报,故采取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对15位参与网络直播互动的活跃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围绕用户观看直播的内容、互动方式、感受评价等方面来进行。由于地理区域所限,有3位被访者是采取电话访谈、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进行,在征得被访者的认可后,研究者对所有访谈内容进行录音、记录以利于分析与整理。

本文通过判断抽样来选取合适的访谈对象,要求被访者是活跃的参与网络直播的用户,每周参与网络直播互动次数为两次及以上,每次参与时长为30分钟及以上。15位访谈对象中,年龄集中在18-26岁;性别分布为8名男性,7名女性;学历分布为大专1名,本科毕业共8名,硕士在读共4名,博士在读2名;年收入在0-30万元之间。访谈时间为2016年5月15日至7月17日,访谈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一名博士研究生与两名硕士研究生执行。

三、直播间互动结果分析

1.群体团结和情感能量。直播间环境与互动仪式链基本要求极为类似,互动仪式链产出结果可以用分析直播间互动后用户情感、行为上的改变。在采访时发现,有受访者表示因为直播间内所有用户共同消费、建设直播间,所以有成员身份感。“斗鱼上有个女主播,和观众互动很强,实力很棒,打游戏也特别棒,边打还边和大家发的弹幕互动,直播间交流的氛围很好,没什么互相掐架,大家很喜欢她,很多人订阅她的直播,还不停刷鱼丸送她,不停买她的淘宝店的东西。”(7号受访者)

“我平时看的直播APP是Nice,Nice比较国际化,感觉直播的人和看直播的人都比较文明,水平高一些,而且上面有些很有个性、我很喜欢的潮人,他们开直播也不多,每开一次我还都蛮激动,很开心。”(3号被访者)

2.共同代表群体的符号,使成员感到自己与集体相关。3号、4号、5号、7号、8号、14号受访者均表示,会订阅自己喜欢的主播的直播,只要有时间就会看,喜欢主播的个人特色和个性标签,因为“我觉得他们的直播都不Low,很有品位,比较有特点”“就是开着,不特意看他们干什么,就是整个人的穿衣风格还有举止都很酷,我感觉看Nice的都是喜欢看潮人、打扮、时尚的人吧”;“我订阅的一些主播,都是个人符号,或者说是个人特色很强的,肯定都是我很喜欢他的直播风格,相对来说,你看它的弹幕出现的都是比较有素质的人,都是比较了解这个播主,起码以前或多或少看过他的直播。”

3.道德感,维护群体符号。直播间中偶尔会出现有意见不合者无意或特意进入直播间并发表弹幕内容,这种行为者被用户称之为“喷子”,实际上其主要是违反了群体既有道德符号,因而招致直播间成员群体不适,这种不适感导致的结果就是相互的语言攻击,在这样的机制中,直播间的道德感和群体符号得以维护。

“很多游戏直播中很多是‘喷子’,我看的那几个主播是心态很平的,网友骂他,发弹幕评论喷他,有些网友就会说不喜欢你就别看,别喷,也有人在直播弹幕里吵架。也有很多很拽的,你骂不骂都不理你,我甚至不和你互动。”(7号受访者)

“有次我看直播就发了句评论‘傻乎乎的’,结果就发现其他类似评论的人都被其他看直播的人骂,觉得有些有号召力、很有凝聚力的主播的粉丝也是很疯狂的。”(4号受访者)

“我会关注一些特定直播间的弹幕,有些直播间的弹幕比较有趣;然后我会回击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评论,让他们‘不愿意看就走啊’,因为他们比较破坏氛围。”;“会有别的主播的粉丝和这个主播进行比较,不过这种言论不怎么受欢迎,要么被直播间的管理员封禁,要么会被这个主播的粉丝骂走。”(12号受访者)

由此可以看出,用户在参与同一个网络直播的互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或者抨击,不认同群体共享的身份符号与道德团结的成员将会受到群体成员的抨击与抵制。群体成员间通过彼此的情感互动和共享经验分享,越来越呈现出“共同行为”的特质,进入群体成员共同创造的情境中,群体成员对团结的维系、从互动中获得情感共鸣使得成员持续地参与到下一次的互动中。

四、互动仪式市场:互动活动的理性化分析

1.用户决定是否参与直播的要素之一:情感能量的回报。柯林斯认为,个体之所以愿意投入时间成本、物质成本、情感、精力等参与互动是为了换取更高的“情感能量”作为回报,这是个体间展开互动仪式的动机,也是互动中个体所追求的首要利益目标。参与网络直播互动的用户的行为与柯林斯的分析十分吻合。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获得消遣放松的快感是首要回报。“无聊的时候来消遣,也获得一些快感”(7号、14号、15号受访者)、“休闲感居多,重大事件获取信息的不多,消磨时间”。(8号受访者)

与主播在情感上的交流互动也是参与动机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主播,让他看到我想看到的东西……可以和主播互动聊天……”(5号受访者);7号受访者谈到对于直播的经济投入理性化:“送免费或者付费礼物的标准,熟悉是一个方面吧,首先如果熟悉的话,我给他送付费礼物的话,他会跟我打招呼。不认识的主播,送付费礼物比较少,我感觉我跟她没有交流的话,没有参与感,我说话他也不听,送东西也没有意思。”送礼物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反馈机制没有完成,很多用户在看到主播念到自己的名字、回答自己的问题时完成心理反馈闭环,情感能量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在谈到发完评论后主播是否回复自己的问题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我比较喜欢去人少的直播间,和主播的互动多一些,我感觉发完评论得不到回应,就会比较失落。……发现主播念了我的问题就蛮开心的,感觉自己比较受重视”;“如果主播没有理我的次数多了,就会比较失落。……那如果发了几次评论,主播不理我,我就会离开这个房间了。”(8号受访者)

2.用户决定是否参与直播的要素之一:符号资本的交换与匹配。符号资本是承载信息的媒介,也是成员之间沟通桥梁,在日常生活的微观情境中,符号匹配过程主要是作为一种会话市场而出现的:符号与情感能量丰富的人,更容易对会话感到厌倦和不满足。符号占有的不平等导致双方几乎无可交换,人们从而会趋向于寻找更平等的匹配者。

多位受访者谈到对是否继续参与直播这一互动行为的标准是双方符号资本交换,“是否能够提供价值和我做不到的技能和事情……满足了这样的心理我会看下去。”(6号受访者);“感觉有些直播很没有营养,和自己的文化积累或者说知识积累不在一个层次上,不在一个圈子里,自然也不喜欢看他们的东西。”(5号受访者)

“除了看脸之外,就获得不了什么东西,不在一个文化圈子里的人也很难去交流和互动。”(1号受访者);“比较喜欢看自己熟悉的人做的直播,比较了解对方,有共同话题,而且知道对方的文化层次,说话的水平。”(8号受访者)

信息和技能的交换,“看到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获得一些信息”(7号受访者)、“生活技能的直播中会获得一些分享”(5号受访者)、“技术比较好的主播,我会进直播间学习一下他们的技术”。(12号受访者)

直播中的信息分享和互动,是符号资本的交流和交换,吸引用户去持续进行这一互动仪式行为,并乐此不疲地参与到信息的交换中。

五、讨论与结论

从访谈中可看出,网络直播间这一互动的“场域”为参与互动的用户提供情感能量的获得与文化符号资本的交换,而这种情感的获得与资本的交换吸引着用户参与下一次互动,互动中的短暂的情感能量通过持续不断的参与互动转化成同一情境下相对稳定的情感能量、共鸣与身份认同。

但由于在网络直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或者退出直播间,身份往往不能被长久的定型或者保存,很难长期延续。网络直播对于群体成员身份符号塑造和形成群体内容相对稳固的情感能量的能力较弱;由于个体间符号资本、情感能量的不平等,群体成员不太能形成长期交流互动的依赖感。而且当一个直播结束,共同关注的焦点或者事件这一短期刺激消失,其共同参与的情境消失,群体随即解散,群体成员对彼此的身份和原来从属的集体“模糊”或者“毫无概念”,较难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情感,再次互动和循环参与,这也是目前直播平台用户黏性差的原因之一。

柯林斯在书中曾谈到网络时代的“虚拟分身在场”,技术的进步使得线上线下的界限正在消亡,仪式能通过非身体聚集的互联网和手机进行吗?即使在数字媒体科技还尚未发达的年代。电子媒体是否将有可能被设计成可以模拟人们的生理表征来实现互动仪式链的运转?这些技术虽然在目前及不远的将来可以全部实现,但柯林斯提出,电子媒介为中介的“互动仪式”仍然值得作为一个成熟的互动意识理论的推论提出来。可穿戴设备、物联网、VR技术、无人机等的发展,达到完全浸入式的亲密互动和逼真的“在场感”,如2016年6月花椒推出VR直播,“直播+VR技术”的融合将带来媒介形态、社会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这些新传播技术与社交的结合将颠覆传统社会交往模式,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本文系获得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项目“网络直播与视觉文化”(项目编号:NSNC-2015B01)资助。

[1]李·雷尼,巴里·威尔曼.超越孤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之道[M].杨伯溆,高崇,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2][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王鹏,林聚任.情感能量的理性化分析——试论柯林斯的“互动仪式市场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4]冯启俊.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微电台互动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4.

[5]韩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移动社交媒体互动传播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4.

[6]李霞.微博仪式互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直播间主播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羲和号”开直播间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惠农直播间 美好在身边
『人气』主播
第一次做小主播
小鬼进军直播间
进军营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