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融合的问题及对策

2017-01-28举,唐红,孙婷,王

职教通讯 2017年23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融合

肖 先 举,唐 学 红,孙 婷 婷,王 德 堂

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融合的问题及对策

肖 先 举,唐 学 红,孙 婷 婷,王 德 堂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将学校教育延伸到了企业,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对人才的培养。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及改革方向出发,对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立冲突管理机制,化解校企文化的冲突;借助现代学徒制,全方位推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共建校企文化融合平台,推动校企文化的融合等措施,旨在创新并实践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的融合的新方法和新模式,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动力。

高职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校企文化融合;现代学徒制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要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主要增长动力必须做相应转换,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引擎,是我国经济增长动力适应“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同时,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必将使一线劳动者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迫切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转向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上强调,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传授一技之长,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培养,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校企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试点学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企业主要负责选派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和组织实习实训。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能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因此,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要求高职教育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能否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各自的文化能否有效融合。

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的融合不仅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契合,而且也能实现人才输出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人才动力。因而,研究并实践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的融合必将成为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创新的优先领域。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的融合在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小范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促进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校企文化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对策。

二、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校企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与文化冲突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师生员工,是一种教育文化,以育人为目的,包含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内容,体现了学校精神、文明的特征,是一种群体文化,其建设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体现了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其建设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校企文化是两种特殊的组织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文化之间的差异势必会带来文化的冲突。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合作会进一步加深,校企文化必然会产生碰撞和影响,文化冲突也在所难免。

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在价值理念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冲突。学校的目标是育人,企业的目标是逐利,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校企双方价值理念方面存在冲突,这就直接引起了校企文化的冲突。在管理机制方面,高职院校文化以高职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学校的管理一切体现以人文本;而企业的管理则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注重员工的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的培养,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准则,因此,校企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在管理理念方面很难达成一致的认同。

(二)校企文化对接的深广度不够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的融合不能就文化谈文化,校企文化的融合不是肤浅的物质硬件对接式的合作,而是全面的包容与吸纳,是在共同的、融通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之上的由内而外的融合。[1]高职院校虽然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归纳,但不是所有的企业文化都适用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很多企业由于发展时间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企业文化,甚至还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在校企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不能一味的采取“拿来”主义,而是应该有所扬弃,增加校企文化的深广度。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两者的交流与融合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比较多,对校企文化进行简单的拼接和叠加,没有更多的在精神层面上进行合作,操作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呈现出低层次性。同时,校企文化的融合处于一种“零散”、“拼接”的状态,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作为一种“附加品”的合作,存在着极大的功利性,没有有计划地将校企文化融合全面渗透到高职院校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呈现出低效性、功利性和片面性,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深广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失。[2]

(三)校企文化融合重短期效果,导致文化融合的急功近利和浮躁

目前,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满意率,在校企双方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功利性。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方面,一味去迎合企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高职教育的规律,脱离了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了高职教育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导致文化融合的急功近利和浮躁。

一些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甄别和筛选,有的企业并没有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部分院校缺少对自有文化的保护与继承,而是将校企文化进行牵强组合,将企业文化放在了主导的位置,并逐渐被企业文化所同化,将企业文化中的功利性和追求经济效益的理念过多地引入到了校园文化中去,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与先进性。

三、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融合的对策

(一)建立冲突管理机制,化解校企文化的冲突

校企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与文化冲突,贯穿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全过程,会对校企间的合作办学产生影响。校企文化冲突的结果会产生文化阻抗,导致校企文化相互排斥,破坏了校企之间的信任关系,割裂了校企之间的文化互补,扩大了校企之间的利益分歧,其结果是阻碍了校企间的深入合作,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很难会两者的完全相互取代。

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校企双方要敢于面对校企文化间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不能一味的去回避与妥协。校企双方要从学校和企业的管理制度层面制定相关的文件和规定,建立健全冲突管理机制,化解校企文化的冲突。在建立冲突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求政府、企业、学校要适应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新常态,对现行的文件规定进行废立,明确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各方的责权利,规范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制定校企文化冲突管理预案,使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实现民主管理,完善共同治理结构,对可能产生的冲突做到提前防范。

(二)借助现代学徒制,全方位推进校企文化的融合

我国高职教育已进入内涵建设时期,现代学徒制最大的优点就是促进校企的深度合作和校企文化的融合,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的联合传授、合作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3]校企文化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统筹规划、齐抓共管,调动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校企文化的融合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包括制度建设、建设目标、组织配置、进度安排、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和教师培养等,学校要对企业文化进行甄别与优选,不能进行简单的叠加,要全方位推进校企文化的融合。[4]

1.构建政、企、校一体化的校企文化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可以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以政策为引导,统筹规划,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法规、校企文化融合的相关制度,发挥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力量。校企双方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构建政、企、校一体化的校企文化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在构建政、企、校一体化的校企文化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配套奖励措施,为校企文化的融合搭建平台,明确政府、企业和学校间的责、权、利,为校企文化的融合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政府对于热心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应给予政策上、经济上的扶持和优惠,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鼓励支持,从而为校企文化的融合提供推动力。

2.在制度文化中植入企业文化。制度是保障学校和企业健康运作的手段,具有规范性、约束性和激励性等特征。[5]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学校的运行和发展,还要借鉴企业制度文化,将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和企业制度文化相融合,为毕业生能适应企业制度和工作环境奠定基础。

优秀的企业制度文化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高效性,高职院校要积极借鉴其中的积极因素,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选择性地吸纳企业的制度文化,从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宣传和展示企业文化,同时,通过工学交替,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制度文化中植入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现代学徒制为平台,校企合作为载体,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实现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统一。[6]

3.共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教学队伍。高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学队伍,这既是现代学徒制培养的需要,也是校企文化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的关键所在,校企双方应该共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教学队伍,建立一支由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的专业教学队伍。

学校应该从企业引进一批既有教书育人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企业文化素养的优秀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并且,学校也应该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培训和顶岗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文化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优秀的教学队伍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学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共同组织教学和人才培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企业课程以企业考核为主,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把校企文化的融合融入到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去。

(三)共建校企文化融合平台,推动校企文化的融合

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促进校企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7]学校不能将两种文化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要进行甄别和优选,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式发展,不能被企业文化覆盖或替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努力创新,勇于改革,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改革教学方法,使专业课程和课程建设与企业零距离结合,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搭建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推动校企文化的融合。

总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发展和深化,探索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校企文化的融合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的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度,促使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徐峥.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研究综述[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1):38-42.

[2]漆福刚.现阶段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7-19.

[3]孔令艳.现代学徒制下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J].船舶职业教育,2015(4):18-21.

[4]董慧,薛伟业.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2):34-38.

[5]丁广明,孙峰平,徐燕.高等职业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现状及思考[J].教育观察,2014(19):82-84.

[6]任玥姗,刘志文.校企文化融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J].职教通讯,2012(34):61-65.

[7]李媛.论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的推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116-118.

G711

A

1674-7747(2017)23-0025-04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项目“现代学徒制视野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SJD48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双主体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B-b/2015/03/01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项目“高职院校教师自我发展的现状分析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488)

肖先举,男,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唐学红,女,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孙婷婷,女,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王德堂,男,江苏省化工新材料研发中心主任,教授/研究员级高工,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融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