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应适时适度

2017-01-28黎丽凤

珠江教育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资料课文课堂

黎丽凤

(云浮太平镇中心小学,广东 新兴 527423)

小组合作学习应适时适度

黎丽凤

(云浮太平镇中心小学,广东 新兴 527423)

小组合作是新课改中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近年来,这种学习方式逐渐被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但也存在着运用过滥、只注重形式等问题。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延伸、辅导学困生等几个环节较适合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而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要适时适度,注重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适时适度;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原因之外,主要是因为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逐渐被接受,并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确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滥用小组合作,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导致合作学习事与愿违,实效甚微。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该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适时、适度,下面我就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些体会。

一、课前预习的小组合作

预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到了中高年级,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预习只是粗略浏览一下课文,抄写几个生字,便算了事,对课堂上的学习起不到半点帮助。笔者认为,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落实检查预习的结果才是有效的预习。常规的预习由学生独立完成,疑难问题或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则需要小组合作去完成。

(一)小组合作收集资料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中高年级都有一组课文是关于战争或关于历史文化的。这些内容,学生知之甚少,必须经过充分的课前预习,才了解每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资料或写作目的,并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这些信息可以从各种书籍或互联网等途径获得。但不少农村学生受家庭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收集资料,而有的学生收集资料没能抓住关键,进行小组合收集资料能够互补不足。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些课文涉及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及关于国际局势、联合国维和部队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课文很长,如果不充分预习,查找背景资料,就很难理解。我们可让学生按小组查找、收集资料(各小组的人员已按组内异质、资料来源、分析整理能力等因素分配)。通过合作,根据需要筛选资料,小组成员可共享最有价值的资源。这样,不同的小组互相补充,教师只需作适当小结、补充完美就可以了。

(二)小组合作试解疑难问题或提出问题

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往往以阅读提示、泡泡框、课后题等形式出现,个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不容易理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课前尝试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即使不一定有正确的结论,但小组成员间经过讨论,对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经老师一提点,就很容易理解了。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组内解决不了,也可以预先协商写好,再拿到课堂上提问,避免过多的问题重复出现。

(三)小组合作排练故事,表演课本剧

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让学生在预习时熟读课文,小组成员进行故事排练或编排课本剧,然后再到课堂上进行表演,既可增加趣味性,又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课堂上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发挥集体智慧,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如果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过于简单浅显,甚至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学生个体通过阅读课文就能解决,根本就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徒然流于形式,浪费时间,也使学生对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失去兴趣。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个体解决有一定困难,但小组集体努力就可能解决的问题。适合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应符合以下几种情况:

(一)探究疑难问题

学生在预习时碰到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教师引导、提示后可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如三年级课文《可贵的沉默》中,“‘极为珍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孩子的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妈妈的账单》中,“妈妈记的帐都写着0芬尼,有什么含义?”等这些有探究性的问题,或者一些说理性的文章、寓言所揭示怎样的道理。

(二)解答开放性问题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热情高涨,而且该问题的答案又是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这时候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如“冰雪融化后变成什么?”“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后人们会说些什么?”“巨人拆除围墙,让孩子们进入花园后的情景会是怎样?”“杭州青年小钱见到捐赠骨髓给他的台湾青年后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等等。

(三)配合动手操作或表演

语文课上动手操作的时候不多,而需要模仿表演的内容却很常见,这往往需要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文故事情节的表演等。我在教授《陶罐和铁罐》一文时,课前让各小组分角色排练,课堂上,很多小组都能运用神态语言动作把陶罐和铁罐的特点表演得惟妙惟肖,这样理解人物的品质、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轻而易举了。另外在大多数的口语交际教学上,都适用小组合作,如“夸夸我的同学”“以诚待人”等,在此就不一一展开了。

三、课后巩固延伸的小组合作

“课后的巩固延伸”是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学科内容的扩展与延伸,是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实践活动,而并非单调的本子加笔头的被动式作业。一些综合性学习,作业的批改、评讲等内容适用于小组合作。

(一)综合性学习需要小组合作

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本,每个学期在学完一些思想内容相近或相连的课文后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如收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家乡环境受污染的情况;走进田园生活、感受乡村风光等。这些综合性学习,有的要求收集资料,有的要求进行调查研究,有的要求制作手抄报、贺卡、小手工等作品,依靠小组集体的力量会比学生个体完成得更完整、更充分。

(二)作业和试卷的批改、评讲可小组合作

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之后,教师们都会用相应的作业或检测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传统教学中,教师将所有作业全批全改,教师的工作量巨大,然而,有的学生只会看重分数,却不理会答卷做错的原因。利用小组合作批改、评讲作业,一方面让学生有充当小老师的机会,他们会睁大眼睛寻找同学做错的地方,也会对自己的错题再三思考,直到确认自己的错误所在,写上正确答案,才不去计较同学打上的那个“×”。这样,学生就在“批”和“改”中巩固了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用更多的精力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当然,并非所有作业都让小组内批改,批改的量和批改的内容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学困生的辅导可借助小组合作

俗话说:十指有长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存在差异,存在基础差、学习不得法的“学困生”,要使他们有所提高,需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辅导。学困生分组时编排成“组内异质”,让小组长或成绩好的学生辅导和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相处的时间长,彼此了解深,往往比教师的辅导更有成效。

上述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适宜开展小组合作的情况。当然,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还要预先进行合理的小组分配和组内分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制定合理健全的评价奖赏制度;发挥教师的组织、调控、指引作用等多方面的配合。总之,小组合作是在新课理念下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适时适度地使用,并不断实验,不断总结,不断研究探索,就一定能取得实效,使课改取得成功。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和策略[M].济南:学苑出版社,2012.

[3]苏庆云.合作学习,提高试卷讲评实效[J].广东教育,2006(9).

(责任编辑:禤展图)

黎丽凤,女,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中心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资料课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背课文的小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