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江姐》选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把握与要求

2017-01-28王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江姐元音共产主义

王芳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艺术体育

歌剧《江姐》选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唱把握与要求

王芳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作者通过对中国民族歌剧起源及发展的陈述,从用声、共鸣、语言三个方面对《江姐》之选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在声乐演唱上的把握与要求进行论述,以期让更多的人认识歌剧、了解歌剧、熟悉歌剧、热爱歌剧,进而传播这一“特色性”民族文化,让中国民族歌剧普及化、大众化,最终使其积极地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民族歌剧;《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用声;共鸣;语言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起源及发展

歌剧由歌和剧两部分组成(其重要的两个部分)。因此,也将歌剧说成是“音乐的戏剧”或“戏剧的音乐”,即音乐和戏剧最高形式的结合。如果要追溯中国歌剧之起源,由于它是对中国传统戏曲诸多因素的吸收,那么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对其都有影响,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歌剧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萌芽,至今也不到一百年,其发展与欧洲已存在四五百年的歌剧相比较相差甚远。虽然中国民族歌剧的产生迄今不足一百年,但作为其直接渊源的中国戏曲艺术,不仅已经存在了近千年,而且积淀下数量和质量极为可观的剧种、剧目、戏曲音乐、演唱风格与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源。这一博大沉雄的综合性资源,为中国民族歌剧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诞生,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生成和生长环境。除此之外,历史更为悠久且深厚的曲艺、民歌、歌舞、杂技、魔术等艺术种类,也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正因如此,中国民族歌剧在其呱呱落地之时,即已呈现出迥然不同于欧洲歌剧的内容特征与风格特质。

中国歌剧从其萌芽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最终迎来了它的春天和高潮。新中国成立之初,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一时期采用的题材是以革命历史方面的内容为主,剧情单一,人物塑造多以女主角为主,创作手法依据具体情况以故事发生地民歌或地方戏曲音调进行加工改编,音乐的创作倾向民歌化和戏曲化。1946年,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七场歌剧《江姐》[1],是中国民族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继《白毛女》之后,《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在探索发展道路上登上的又一个高峰。

《江姐》从题材来看属于正歌剧,主旋侓多样化。全剧故事情节发生在四川,因此该剧的音乐多以四川民歌中的音调为主要素材,在此基础上还大量采用了川剧、四川清音、京剧、粤剧等民族音乐的元素作为创作素材,将歌剧形式中的重唱、合唱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出更加丰满的音乐形象。此剧较之于先前歌剧音乐对戏曲形态浅表层的借鉴而具有较为明显的突破,尤其是咏叹调部分不再是简短的歌曲,而是借助于剧情的发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情感,增强了角色性格的独立性。其中的选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此首咏叹调借用戏曲中的板式手法并做相应的变化,以此来作为音乐的主干节奏,以适应戏剧性的剧情发展和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例如“我为革命生,我为革命长,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这一乐句就是将戏曲里的“板”、“眼”做了一定的变化,从“眼”着手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唱段,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女性英雄人物形象。在交响乐队丰富的伴奏音响下,艺术氛围显得更加浓郁,整场歌剧显示出恢宏壮丽的气势,剧情的矛盾冲突更加突出,从而使音乐的戏剧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可称之为民族歌剧咏叹调的上乘之作。

二、《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演唱的把握与要求

1.关于用声

歌剧唱法(即用声)是混声唱法(即美声),按照需要将真假声混合起来,真声、假声皆用,在中声区部分唱好真声的基础上,随着音高的变化,在高声区将逐渐增多假声从而变成以假声为主,要求声区转换没有痕迹,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2]《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该剧里典型的咏叹调,用抒情女高音来演绎,对刻画江姐丰富的人物性格以及整个作品的表现起到主导作用。《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在主体为民歌演唱方法的基础上,汲取了科学的美声唱法的腹式呼吸方法,使演唱者音域更加宽广,声音线条更加流畅,音色更加明亮,音质更加圆润。在演唱中,从“改戏为歌”到结合中国民间演唱风格与戏曲唱腔相融的特点,使演唱一改以往歌剧咏叹调真声成分较多的特点,而开始注重声区位置的统一,使“戏歌综合唱法”得到逐渐完善和发展。歌曲中很多地方借鉴了戏曲里的“拖腔”、“甩腔”、“喷口”的技巧。例如“粉碎你旧世界奴役的锁链,为后代换来那幸福的明天”一句中的“你”,“役”,“锁”,“代”,“来”,“幸”,“明”等字采用了戏曲中特有的拖腔唱法,对原唱腔进一步发挥,使旋律更加委婉、悠长,余味无穷而更加具有表现力。再如“链”、“天”的甩腔,将字头“n”,“t”力度运用好能带动字腹字尾的响度和爆发力。演唱时将字头咬紧,瞬间爆发到主元音上去,紧接穿鼻到高音区(头腔和鼻腔)把声音甩出去,唱完即收到“an”尾音。在表演上,将人物的造型从精神面貌、内心世界到外在气质等方面进行重描,融进民族、戏曲、西洋等因素,演员运用较高超的歌唱技巧、真挚的情感和富于生活化的表演,生动而有分寸地把握和表现好人物形象。《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将音乐内在的潜力发挥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层面,是将中西唱法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而带有戏曲色彩的演唱风格,又体现了中国民族歌剧特有的、全新的艺术审美风貌。

2.关于共鸣

共鸣在歌唱中非常重要。歌剧的演唱注重混合共鸣,将歌唱的共鸣腔体充分地调动起来,以明亮结实的声音达到增强人物的戏剧性和声音的致远性目的。在歌唱中有效打开共鸣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动而产生悦耳动听的美声。中国民族歌剧同样强调混合用声,强调混合共鸣,因此各个声部的唱法也是统一的,只是针对汉字元音的特殊性而共鸣的腔体可调整的比例不一样而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在共鸣腔体的运用上就有所体现。例如在演唱前半部分“春蚕到死丝不断,留作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暖人间......”只用了部分共鸣,突出语言的自然质朴和人物深沉、练达的内心世界。在演唱“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为革命粉身碎骨我也心甘”时则调动共鸣的整体性和立体感,表现出革命者大无畏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气概。又如“一颗红心忠于党,征途上从不怕火海刀山,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粉身碎骨心也甘”除了高声区声音洪亮,共鸣位置高,即使在中低声区,也始终保持头声共鸣的色彩。再如“百折不挠志如山”采用混入咽腔、口腔以及胸腔共鸣色彩而产生混合共鸣,同时保持了真声色彩。当然共鸣音色的变化并不完全在于某个共鸣腔共鸣效果的偏重上,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咬字、吐字与发生机能的平衡等,都会影响共鸣。这说明了吐字着力点和共鸣调节的比重是民族歌剧发声中表现不同风格特点的关键。总之,不同的唱法决定了不同共鸣的运用,不同的共鸣又丰富了多彩的声音造型,而独特的声音造型必将造就多样的咬字技巧。

3.关于语言

歌剧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字正大部分是指元音正,包括发元音的位置也要正。歌剧的演唱强调声音统一,共鸣统一,在发声状态和歌唱语言的转换上基本上是保持在一个状态上的,或转化动作尽量小。也正因如此,在歌剧演唱中,能演唱的字都是元音,所以,强调要正确把握元音,把不同的元音色彩区分出来,只有把元音唱好,才能使声音圆润流畅、美好而富有色彩性。《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整首歌曲的歌词的元音变化频繁,宽元音和窄元音反复交替出现,例如“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粉身碎骨心也甘”,“不贪羡荣华富贵,不留恋安乐温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谁不爱神州辉映新日月,谁不爱中华锦绣好河山”等乐句里的歌词,因窄元音舌位高、靠前,口腔容积小,演唱时须将共鸣部位向口腔后移,同时将口腔后部空间适当扩大,获得口腔后部的共鸣,即“窄元音宽发”。而宽元音本音有较大共鸣,发音时口腔开度大,声音容易白、散,因此可将原本较靠后的元音向口腔中部(硬腭)传送,使声音集中而有力,即“宽元音窄发”。同时《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在语言上也借鉴和运用了戏曲的咬字技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以及情绪的变化,还运用了“喷口”技术,例如“不贪羡荣华富贵,不留恋安乐温暖”里的“不”字的演唱,塑造了栩栩如生、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形象,渲染了人物性格。整个歌曲的演唱在“字、音、情三韵”上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并予以听众最美的享受,呈现出无以伦比的、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迷人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民族演唱从“土洋之争”到“洋为中用”,可以看出对西洋美声唱法的借鉴越来越多,经过中西方演唱方法的长期结合与不断探索,演唱方法和风格日臻成熟。但就演唱而言,只具有“世界的眼光”而缺乏强烈的“民族意识”是行不通的,某些能够很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演唱,诸如宣叙调和咏叹调的演唱,在不断西化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远离中国音乐文化特色。对于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来说,“什么是民族的?”“什么是世界的?”引人深思。俄罗斯民族歌剧奠基人格林卡强调,对于民族音乐“一是要有世界眼光,二是要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此语也恰如其分地为中国歌剧指明了方向。怎样让“民族的”去靠近“世界的”并得到“世界”的认可?发人深省。中国有着几千年的音乐历史文化积淀,较之于西方有着更为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我们应当拥有一种“揉和本民族音乐特点而不断尝试和创新的精神”,使演唱技巧与表演技巧日渐成熟,只有这样,中国民族歌剧才能在战胜诸多艰难困苦后,在一个和谐与富足的中国大环境中,迎来自己青春勃发的灿烂花季。

[1]詹桥玲.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J].音乐研究,2005,(1): 75-76.

[2]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历史论稿二[M].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徐国红)

On the Singing of“Delicate my Youth to Communism”from the Opera“Elder Sister Jiang”

WANG Fang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6,China)

After exploration in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a’s national opera,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singing of“Delicate my Youth to Communism”from the Opera“Elder Sister Jiang”in terms of sound,resonance and words,aiming to let more people understand and love opera,which further disseminates this kind of“feature”national culture.What’s mor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lso to let China’s national opera known to all and taken to the communic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national opera;Delicate my Youth to Communism;sound;resonance;words

J605

C

1009-3583(2017)-0150-03

2017-03-02

教育部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项目(15HSYSJD05)

王芳,女,贵州正安人,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江姐元音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党员干部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困境及思考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江姐”大战“鼠小弟”
Playing with “ar”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