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国地望变迁新考

2017-01-28

南都学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铭文王朝青铜器

陈 东 阳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鄂国地望变迁新考

陈 东 阳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姞姓鄂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年代久远的古国,历史文献记载很少。但在商代,鄂国就是一个有实力和声望的古国。商代末年作为纣王三公之一的鄂侯因劝谏纣王而被杀后,鄂国、鄂侯不见于文献记载。近年收集和出土的周代有铭青铜器中,有一部分属于古代鄂国之器。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记载和鄂国青铜器铭辞以揭示古鄂国历史地望的变迁。

一、早期鄂国的历史及地望

商代鄂国在历史文献上记载很少。《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鲁仲连曰:“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舍之死。”这段文献说明,鄂国立国应在商末以前,鄂侯为纣之三公之一,说明鄂在商王朝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与商王朝的臣属关系,应是商王朝的重要联盟之一,也反映了在商代,鄂国是一个颇有声望和实力的古国。

商代鄂国地望,共分两说。一说为裴骃、徐广等诸家依据《史记》《今本竹书纪年》《韩非子》等文献,而认为鄂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沁水以北的清代邘台镇一带(参见:徐少华《鄂国铜器及历史地理综考》,载《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3期)。当代史学家、古文字家、清华大学的李学勤先生认为商代鄂国在今焦作沁阳县城或偏南一带(参见: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二说商代鄂国在山西省乡宁县北10公里“鄂墟”。近年来,山西省乡宁县政协一班人,在编篡《鄂人溯鄂》时,根据乡宁县地方史志记载,对鄂墟进行详细调查,并结合乡宁县民间传说,确定鄂墟是一处与商代鄂国有关的早期遗址。河南沁阳县与山西乡宁县二者相距不远,结合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商代古鄂国应在河南沁阳、乡宁二县一带。

二、西周早、中期鄂国的历史及地望

鄂国原在黄河以北,什么时候是什么原因南迁于周代南土,历史没有记载。但从商鄂国故地与周初分封了邘、雍和苏诸国的情况分析,可能在周成王初年,作为周王朝灭商的重要联盟鄂部族即离开故地而南迁。

南土顾名思义就是周王朝的周边疆域。周代南土包括南阳盆地和淮河中上游两个地区,西起秦岭南坡的汉水支流丹江流域,东至淮河中游今安徽寿春一带,南以汉水和大别山为限,北抵汝、颖、涡诸水上游的今河南汝阳、禹县、太康、永城一线,南阳盆地、淮河中上游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同处于我国南北地理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和东西交通汇集的重要区域。这里是周王朝高度重视和苦心经营的南土,也是南方古老的苗、蛮、越族北进中原的前沿,也是沿海东夷各族向内地发展、渗透、立国的集中场地,即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相互竞争和交融的中心。

西周早、中期发现的鄂国青铜器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一) 鄂叔簋

鄂叔簋在20世纪中叶由上海博物馆收藏,从器物纹饰、铭文风格看,应属于西周初年,器物形制与周王朝青铜器一致。这说明商代末年,鄂侯被杀后,特别是经过周人灭商的大动荡后,鄂部族是周人的重要联盟,作为周之封国立于诸侯之列;西周初年,鄂部族与周王朝联系较密切,文化有较多的一致性。

(二) 湖北随州市安居镇羊子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

1975年,湖北随州安居镇羊子山出土了西周早期的铜器鼎、簋、尊、爵四件,其中一尊作侈口、长颈、腹部下垂、圈足、腹部一兽首鋬,兽尾上卷,器身有四道弦纹,内底有铭文“鄂侯弟历季作旅彝”。20世纪50年代上海博物馆收集的西周青铜卣、洛阳市博物馆收集的西周青铜簋,内底共有铭文两行8字,与上器相同。这三件鄂器同为鄂侯弟历季所作,应为同一组礼器中的几件。1980年,羊子山的一座墓葬出土鼎、簋、卣、尊、爵等18件西周早期铜器。2007年,羊子山M4又出土27件西周早期铜器,其中有8件“噩侯”器和2件“噩仲”器。

湖北羊子山墓地大量“噩侯”“噩仲”器的出土,为研究西周早、中期鄂国的历史与地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李学勤、张昌平等学者认为羊子山墓地为鄂国公室墓地,西周早期鄂国的中心区域应在今随州市安居镇一带。湖北羊子山墓地鄂侯铜器的出土,也说明在西周早、中期鄂国被周王朝分封在周土,作为镇守、屏藩周王朝领土的南大门,是周王朝的重要联盟力量。

(三) 鄂侯驭方鼎

鄂侯驭方鼎藏于上海博物馆,以前曾有著录,不少学者做过研究。鼎内共有铭文11行86字,记载周王南征淮夷后回师经过坯地,鄂侯驭方纳献于天子,并与周王同宴、会射,周王赏赐鄂侯,鄂侯驭方为感谢天子而作鼎铭载。从铭文内容看,周王南征回师的路上受到鄂侯的朝见,并与之宴饮、会射,说明鄂国当时与周王朝关系良好。鄂侯驭方鼎时代应为西周中期偏晚。

(四) 鄂侯作王姞簋

鄂侯作王姞簋传世有3件,均有铭文2行17字:

鄂侯作王姞媵器,王姞其万年子子孙永宝。

鄂侯嫁女于周天子为王妃媵器中的三件。按照铭文看,西周时期鄂为姞姓,是黄帝部族的12姓之一,为上古社会以来一直活动于中原的古老族系之一。鄂侯嫁女于周王为王妃,实为周、鄂关系较为密切的反映。诸学者认为,此簋应为西周中期偏晚。

(五) 禹鼎

禹鼎属于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出土于陕西,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该鼎有铭文205字,记述鄂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反周,王乃命西大师、殷八师伐鄂,曰:“裂伐鄂侯驭方,无遗寿幼。”禹跟随武公一举攻下鄂,俘虏鄂侯驭方,作禹鼎记载功劳。从铭文看,鄂侯驭方应与作鄂侯驭方鼎的驭方为一人,时代应相差不远,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导致关系相当良好的周、鄂反目成仇,鄂为周师所灭,惨遭重创。

从以上青铜器铭文看,在商末姞姓的鄂国为周的联盟,在灭商战争中立下功劳。西周初年被周王朝分封在湖北随州一带。西周时期,周王室非常重视周土的经营,一方面是因为这一带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出于对这一带众多异姓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多不稳定的因素考虑。鄂国的南下,立国于南阳盆地东南随枣走廊一带,与分封在南阳盆地北部的谢国一样,是周王朝为加强周代南土屏障、控制汉江地区和淮河流域而做的重要部署之一。

鄂与南淮夷、东夷的联合反叛,不但使周王朝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失去平衡,并且直接威胁到周王朝的安全,周王朝不得不一举灭掉了鄂国,从根本上消除了其对周王朝的威胁。

三、西周晚期及春秋早期鄂国的历史与地望

2012年,在南阳市夏响铺村北部发掘出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鄂国墓葬,出土了陶器、漆木器、铜器等大量器物,其中带铭文的青铜器有三十多件,有“噩侯”“噩侯夫人”“噩姜”等铭文。根据考古人员推测,这是春秋早期的鄂国公室墓地,应埋葬有三代鄂侯及配偶的墓地。鄂侯、鄂侯夫人、鄂姜等墓葬的发现,说明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早期,鄂国并没有灭亡,仍存在于南阳盆地北部、白河流域附近。但西周末年,周王朝为了填补鄂国的空白,屏藩南土,封申侯、吕侯于南阳,《诗经》中记载了申、吕封于南阳的盛况。当时周王朝虽然灭掉了鄂国,但仍保持鄂国的封号,把鄂侯置于周王朝的控制范围之内,也就是在申国范围内,继续保留鄂国的祭祀。

四、鄂国的地望变迁

根据少有的文献记载和出土的鄂国青铜器铭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商代,作为姞姓的鄂部族已经立国,商末时的鄂国在商王朝占据重要地位;商朝末年,鄂国参加了灭商的战争;西周初年,作为周王朝的联盟,被周王朝从黄河以北分封到周王朝的南土,即今湖北随州一带,成为周王朝的南方屏藩;西周早、中期,周、鄂关系亲密;西周晚期,鄂侯驭方联合东南夷、淮夷反叛周王朝,被周王朝灭掉鄂国。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周王朝把鄂国置于势力范围之内的南阳市一带,保持鄂国祭祀。以后鄂国不知所终。

鄂国作为一个古国,空白期很多,大多需要推测,鄂国在商末以前的历史以及西周中期至晚期这段历史,都需要考古工作者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铭文王朝青铜器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THE INVARIANCE OF STRONG AND ALMOSTSPIRALLIKE MAPPINGS OF TYPE β AND ORDER α∗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