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高校声乐教学融入地方戏曲元素的多维论证

2017-01-28邓慧群

北方音乐 2017年13期
关键词:河南声乐戏曲

邓慧群

(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河南高校声乐教学融入地方戏曲元素的多维论证

邓慧群

(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河南高校声乐教学融入地方戏曲元素不管是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是从中国声乐发展的自身要求来看都是必要的、迫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地方戏曲,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看到,在现代声乐与中国戏曲中有共通之处,也有诸多艺术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让河南高校声乐教学借鉴和学习地方戏曲有了可能性。这需要我们在尊重二者共通之处的基础上多维思考,多措并举,真正推动河南高校声乐发展,也为地方戏曲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河南高校;声乐教学;地方戏曲

中国戏曲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地方戏曲正是在历史前进的进程中不断融合,不断吸收,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局面。在中国历史数百年的时间里,河南地方戏曲也同样如此,从最早的宋金杂剧到之后元代的曲艺,明清地方戏,甚至包括地方民歌、宗教音乐等形式和唱腔,形成了有丰富内涵和艺术水平的河南戏曲。在现代社会以及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濒危物种”的背景下,中国戏曲更是首当其冲,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经过长期发展,不仅有着丰富的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而且也承载着民族和文化的属性。河南戏曲作为地方戏种,也是如此,河南作为古时中原地区,其戏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当代中国声乐发展进程中,以河南高校声乐教学为主体,思考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地方戏曲融入其中,更加凸显世界声乐发展的时代性要求和中国声乐发展中民族性自身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声乐教学融入地方戏曲元素的必要性

河南作为中国曲艺资源丰富的地区,其高校声乐发展要想取得实现新的突破和时代创新,不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也要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要以地方戏曲为基石,实现新创新。

(一)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时代以及世界声乐发展趋势推动下,世界音乐的发展多元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各个民族和各国音乐体系都在世界音乐发展的潮流中寻找定位,去彰显特性、突破自我,而其音乐背后的民族性就成为其独树于世界音乐之林的支点,可以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正是这样一种代表性观点。中国声乐的发展同样无法逆于世界发展趋势,正是要在这样的历史际遇中积极挖掘中国戏曲的精华,不断吸收和借鉴,才能完善中国现代声乐体系的发展。河南戏曲与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在声乐教学中吸收地方戏曲元素,才能更好地以优秀的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去武装自己,形成发展优势。

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改创新要求下,河南几所音乐院校和相关专业相对集中的仍然是以民族和美声为主的声乐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固化的缺陷,导致了培养的学生音乐创造力不高,音乐感悟力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局面。想要实现声乐教学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就是要扩大视野、更新观念,以“兼容并包”的大胸怀和大智慧深深扎根河南地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戏曲,挖掘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特色和元素,真正带动河南地方高校声乐专业不断向前推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

时代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相矛盾的地方,但是我们更多的应该看到的是共通之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一定程度的“没落”现象,我们也看到,河南作为中国文化大省,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导致一些地方缺乏对传统文化和戏曲的重视程度,造成传统文化、地方戏曲逐渐出现被大众所淡忘的情况。而河南声乐甚至中国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几千年文明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河南地方戏曲虽然优秀丰富,但是却面临着学习和传承者越来越少的局面,这是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终将直接影响中国硬实力的提升。在这种时期,重视高校声乐教学,强调将河南地方戏曲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也就是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扬提升到地区乃至国家的战略高度,从而不仅给中国现代声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河南地方戏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不难发现,河南作为中国曲艺资源丰富的地区,其高校声乐发展要想取得并实现新的突破和时代创新,不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也要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要以地方戏曲为基石,实现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声乐真正发展起来。

二、河南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地方戏曲的可行性对比

中国声乐发展初期,西方美声唱法传入并成为中国声乐发展的标杆,我们的声乐发展始终处于西学阶段,随着我国声乐的发展,声乐教学中有关民族性的问题开始被人们重视,可以说,这种借鉴中国戏曲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方式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正是在这样的积极探索中,我们更要析清声乐与戏曲之间相融相通与艺术差异之处,从而为河南高校声乐教学中更好地融入地方戏曲元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声乐与戏曲的相融相通性

不管是中国戏曲,还是河南地方戏曲,我们不难发现,其与声乐演唱的发音原理是相类似的,都是在人的发音结构和形状中通过肺部引导气息,形成声音的来源,气息在通过声道以及通过振动,穿过胸腔、喉、鼻、口、头腔,实现声音的变化和优化。所以,从这最基本的发声原理来看,声乐教学与戏曲形成了紧密联系。不管是声乐还是戏曲,其优美和悦耳的标准几近相同,都是追求气息,强调共鸣以及吐字发音三个方面,这就是说气息要稳,准确以及灵活控制气息,保持弹性以及饱满的气息;共鸣强调浑厚、嘹亮,在发声时充分调动各个器官的相互配合,实现各个发声部位的尽其所用、各司其责;吐字发音方面,二者都强调要清晰、有韵律,将演唱的内容真实地传达给听众。最后,声乐和戏曲都是建立在情感表达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的表演和发声都是在通过文字在韵律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抒发,与听众进行情感交流,给听众创造意境和情感的世界,从这一方面来看,二者不管是从艺术感染力,还是所带来的表演效果追求,都是一致的。

可以说,中国声乐与戏曲的这种相融相通性就带给我们高校声乐教学中借鉴和学习地方戏曲的可行性。作为地方高校,河南地方戏曲要更好的为其声乐教学提供新的生命力,就必须要尊重这些共通之处,将其作为联系的桥梁,实现河南高校声乐与地方戏曲的完美嫁接。

(二)中国声乐与戏曲的艺术差异

高校声乐教学之所以应该融入地方戏曲的元素,就是因为在地方戏曲与声乐有着明显的艺术差异性,也正是二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让我们思考如何赋予现当代中国声乐发展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最明显的艺术差异就是演唱风格有着明显差别。河南地方戏曲种类繁多,演唱风格也受到地域、民族以及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其唱腔有抒情、叙事以及戏剧等类型,因为生旦净丑等角色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演唱风格,但是与声乐演唱相比,这种差别却不是本质化的。声乐演唱方面,不管是从角色,还是流派都没有戏曲这样复杂,所以说,戏曲与声乐演唱相比,这种艺术差异算得上是本质差别。除了艺术的风格差异,我们也看到二者演唱方式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气息、共鸣以及吐字方面,声乐方面的美声唱法来源于西方,与中国戏曲唱法截然不同,民族唱法也是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化,通俗唱法与戏曲关联同样较少,也正是这种艺术差异,使得声乐存在向传统戏曲学习借鉴的可能性。中国戏曲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管是从演唱风格还是演唱的方式都丰富多彩的,在我们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完全能够通过回归传统戏曲的视角,运用戏曲的方式和理念实现问题的解决。

三、多维度视域下河南高校声乐教学对地方戏曲的借鉴和学习

我们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习和借鉴地方戏曲,就是要建立在多维度视角下,将地方戏曲中的优秀元素和成分运用到弊端的解决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应与时俱进,融入地方戏曲元素,强化学生艺术实践,充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一)高校声乐教学教材与时俱进

河南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中使用的教材相对单一,唱歌方面的章节较多,涉及戏曲以及其他演唱形式的章节较少或者几乎没有,导致学生在接触声乐学习的时候无法以更宏观的视角去形成演唱的理念和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声乐教材中不仅要添加有关地方戏曲的重要内容,也要将地方戏曲中有关的舞蹈、手势以及表情等元素加入其中,从而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广度,做到教材时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提升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强化声乐的艺术实践

使戏曲与声乐学习的课堂成为学生艺术实践的舞台,发挥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声乐学习的同时像戏曲在舞台表演一样,接受更多的评审和磨砺,在艺术实践中真正实现不断提升演唱和表演水平。此外,要强调声乐学习还要融入社会,像戏曲一样行走民间,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声乐学习和训练放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在更为“原生态”的环境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与外界生命接触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三)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河南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讲授知识和要点的同时要进行弹奏,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演唱和表演,这种情况下无疑增加了声乐老师的负担和压力,而教师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失误,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传统高校声乐教学的课堂中引入小乐队,专业的钢琴伴奏以及相应的身段和表演专业老师,通过课堂教学细化分工,实现声乐专业学生能够像戏曲表演一样一直在与实际贴合度很高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学习,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声乐教学的环境,要形成足够大的展示舞台,既是学生声乐学习的课堂,又是学生声乐演唱和表演的舞台,培养学生更自然的舞台风格以及更丰富的舞台经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就河南高校而言,地方戏曲有诸多值得高校声乐教学借鉴和学习之处,需要我们去花费更多的精力不断地挖掘和开发,获得的经验更可以引入中国声乐发展的更大舞台,我们也只有不断去回顾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中的音乐和艺术精华,真正实现中国声乐领域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中国声乐的发展站在时代的前沿,真正实现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1]张伟.构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写在2015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之后[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03).

[2]李艳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困境与对策构想[J].北方音乐,2015(19).

[3]卞开萍,赵伟伟.中国民族声乐创作特色研究——以《秋水长天》为例[J].艺术百家,2015(05).

[4]宋委.声乐人才的培养与声乐教学艺术——评《声乐教学艺术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5(08).

J616

A

邓慧群(1988—),女,汉族,河南省许昌市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声乐教学与演唱)。

猜你喜欢

河南声乐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