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市新媒体产品如何“实战突围”

2017-01-28林文峰

黄河之声 2017年18期
关键词:受众内容

林文峰

(安徽省芜湖市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安徽 芜湖 241000)

浅谈地市新媒体产品如何“实战突围”

林文峰

(安徽省芜湖市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安徽 芜湖 241000)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环境。地市新媒体产品如何随着受众和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及时打破传统束缚,激发新的活力,打好“家门口”的内容竞争?

地市级媒体;新媒体;本土;实用

一、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规范操作

作为国内媒体格局的“神经末梢”,数量众多的地市级媒体无法像中央和省级媒体一样,拥有最优质的传播资源。但他们在自身辐射区域内具有天然的优势,反映当地居民“身边事”,反映特色地域文化、社会特征等,对于形成区域强势传播具有强力推动与支撑作用。不过这不能简单理解为,说的是家乡事,就能收获点击率与关注。地市级媒体做新媒体,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以及时、权威、全面、引导这四大特征作为内容生产的重要规范。

信息大爆炸时代,地市媒体对“不能固守一个阵地”已经形成共识。但一些单位尤其是纸媒的传播理念、方法与手段仍然缺乏变化与创新。这种略显僵化的思想体现在新媒体制作上,就是严格固定发布时间、相对限定刊发内容,甚至将新媒体仍然当作刊播平台,单纯上传文字与视频新闻,不进行受众互动与开发衍生产品。毫无疑问,这种做法是片面的。想让新媒体产品更具备传播力、影响力、扩散力,首先必须尽量以最快时间,实现有效到达,再通过内容的吸引力实现有效阅读的目的。

及时,就是打破地市媒体原有的刊播周期,不再等报纸首发、电视首播,而是第一时间保证新媒体及时发声,即时吸引网友注意,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具有双向性和多向性,有影响力的新闻经过刊发后很快能得到网友反馈,并引起二次裂变式传播,这就客观要求地市级媒体必须牢牢树立自身产品的权威性,不能在意识形态、社会舆论等方面出任何问题。

权威,意味着在把握时度效的前提下,发布最准确的事实。为实现这一点,地市新媒体必须主动作为,把握全局,抓住难点,对接权威部门,核准新闻信息,进行公开透明的报道。不能遮遮掩掩,更不能蛮干盲上,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听从党的领导,服从于真正的大局。“权威性怎么体现?无非内容的权威与作者的权威,其它如视角的高度、理论的深度、信息的准确度及来源、出处,都会是考量报道权威性的纬度。”[1]

传统媒体所说新闻报道的全面性,一般是指新闻报道要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专栏报道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念。但是在信息泛滥的当下,及时发布信息,引领导向、激浊扬清成了第一要义,新闻报道全面性有了新的解读点。“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精准研判舆情,恰如其分掌控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2]

地市新媒体的全面性,就是要尊重网络传播规律这一最大的“事”与“时”,打破传统媒体报道“成品连续剧”思维,抢先并连续发出带有时效性的“碎片”,用一个个亮点影响受众,潜移默化的在网民内心构建事物全貌,及时控制报道的“火候”与传播效果。

以安徽省芜湖市广播电视台为例,2016年6月末,长江流域普降暴雨,芜湖水情一度超过警戒水位。此时,汛情就是当地居民最想知道的内容。芜湖广播电视台王牌栏目《直播芜湖 生活传真》、《第一看点》等民生类栏目,均在黄金时段对一线防汛救灾情况进行报道。但台内并未局限于高收视栏目的固定报道,而是整合新闻资源,利用新媒体中心微信矩阵和“身边芜湖”APP,连续及时制作发布新媒体产品。这些内容或是及时的水情信息传递,或是权威辟谣,或是对市民救灾捐助的引导,在防汛救灾的关键时刻,有利的起到振奋人心、激浊扬清的作用。短短十多天超百万的浏览点击,也让这个有300多万人口的城市,感受到新媒体的力量。

信息过剩时代,不再是媒体挑受众,而是受众选媒体。要想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将地市新媒体的“声音”有效的传播给本土受众,就必须在报道内容上狠下功夫,创新求变。“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不同的人有不同信息需求和接受特点,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3]想做到巧妙引导,就必须改变思维,跳出刊播手段的局限,运用短视频、小程序、游戏、VR等新技术新方式,及时、有效、巧妙的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后,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H5《我的军装照》小程序,截至8月7日6时47分,游览量超十亿人次,打破多个传播纪录,可谓化宣传于无形。此类充分展示创新理念的策划,值得所有地市级媒体思考与学习。

从本质上说,转变传统观念最重要的就是摒弃简单的新闻搬运,“一元多发”并不是把微信变成报纸内容的原文照抄、把微博变成电视新闻视频的播放平台,而是要重新进行解构,制作具有说服力,尊重网络传播规律的产品。

二、凸显都市情怀,整合本土资源

“资源调动的广度和深度,往往决定了媒体的生存空间与质量,可以说,对当地新闻、文化乃至社会资源的掌控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内新媒体的市场地位与价值。”[4]

然而实际生活中,一家地市级媒体往往面对兄弟媒体的同质化内容生产,甚至其他自媒体未经授权私自“copy”的双重危机。在新闻资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自己能够脱颖而出?

在具体操作实践中,灵活利用“都市精神”、“都市情怀”等内涵,整合本土相关新闻素材,生产具有强烈城市符号色彩的新闻产品,是突围的道路之一。因为受众对媒体传播内容表示认可,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媒体提供的观点和事实多么及时准确,而是对产品传递的情感和价值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简而言之,就是地市媒体可以根据区域特色,着力打造和谐、亲善、发展、有爱有温度的“城市精神”内容产品,引发当地受众对于城市类信息的关注与聚焦,凸显自身以人为本、体贴关爱、有温度的亲民权威形象。

2017年7月底,一个凸显“都市情怀”的公益测试在全国各地的微信朋友圈突然火起来。内容为将一箱硬币放到街头,看市民的反应。一时间,北京,上海,武汉等多地的自媒体都制作了同样内容,测试方法相同,不同的只是事件发生地点,测试结果多为“暖心”、“感动”、“震撼”。这个策划起源于哪个微信号,已无从考证。但这是一个引发各地自媒体效仿的策划,成功博得网友眼球。合肥、南京、武汉等地的多家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单条点击量均超过10万+。百度搜索“我们把一箱硬币放到xx(城市名)街头”,检索结果为368000个。

可见,地市媒体进行新媒体内容建设,要想抢先获得竞争的优势,“更快”、“更深”是一个方面,同时也可以尝试新的途径,利用传播渠道中的群体性共鸣,打造能够最大化吸引受众关注的“城市主题”产品。

三、塑造个性魅力,活用网络元素

地市级媒体新媒体平台想在内容上“脱颖而出”,就必须真正“放下架子”,从“播新闻”、“说故事”变成平等却带有技巧的“聊事儿”。

一是在尊重新闻真实的前提下,提升标题的可看性。可以在标题制作上采用紧抓热点话题、运用故事化口吻、注入情感吸引、突出数字或知识内容等技巧,吸引受众阅读。

二是打造具有自身魅力的语言或编辑形象。目前,很多新媒体都会打造一个第一人称的符号(如“小编”)进行叙事,以轻松诙谐的语言风格和网友进行交流,用调侃、卖萌等手法,运用流行语和流行热点,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构建活泼、亲切、打成一片的形象。

三是时刻注意与受众的话题互动。小编或记者与受众,不再是“你发我看”,而是“你我共看共评”。对于网友的评论留言,小编要及时给予管理,还可以通过组织网友聊天群,或者线下活动等方式,增强与受众的绝对粘合度,培养相对的忠诚度。

四、注重实用性,打造关系媒体

当下,传媒环境与传播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转变,本土单一自采新闻已经难以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要求。地市级媒体想在新媒体平台中“突围”,必须创造新的看点,制造持续关注度。重塑媒体与受众关系,“公益行动”与“互动服务”就是两张最好的王牌。

中国的公益活动正在急速发展,地市级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仍然具备公平、公正、公开的美誉度与影响力,所属新媒体主动参与、组织公益行动,更容易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同时,只要进行妥善的事后维护,完全可以将聚集的人气与影响通过“讨论群”等方式保留下来,实现“圈内”的闭合性传播。同理,根据媒体特色组织“互动服务”,如“教育咨询群”、“车友俱乐部”、“亲子活动群”等,都将直接影响地市级媒体的话题发散力与传播效果。

作为“离受众物理距离最近”的媒体,未来地市级媒体可能最先大规模进行“圈子”传播,利用新媒体传播圈层化、断裂性、社交性的三个特点,以线上栏目,线下新媒体作为介质,打造一个个“熟人圈”,发挥闭合式人际传播的优势。

五、结语

时下,媒介融合和转型正处在风起云涌的高潮,地市级媒体近年来正通过建设“中央厨房”,制作多媒体集成报道等方式进行艰难转型。只要看清自身的优劣势,实施正确的改善策略和方法,仍然可以保证足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1]周志懿.图解:迎接十九大 报纸可以这样做.人民网,2017-8-28.

[2][3]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2-19.

[4]陈接峰.有用才是王道: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体生存法则.科学出版社,2016:22.

猜你喜欢

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主要内容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