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不同文化视角下藏族题材影像作品的视觉美学
——以两部藏族题材电影的影像作品为例

2017-01-28王黎娟西北民族大学730030

大众文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喇嘛藏族色彩

王黎娟 (西北民族大学 730030)

浅析不同文化视角下藏族题材影像作品的视觉美学
——以两部藏族题材电影的影像作品为例

王黎娟 (西北民族大学 730030)

尽管电影是一种“舶来”艺术形式,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根植于这个民族的土壤中的,电影也不例外,它充当着传播一个民族文化的角色,通过视觉媒介的手段来加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也是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藏族历来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随着改革的开放,青藏高原这片热土不仅吸引着中国导演人的瞩目,也引起了国外的导演关注。本文从视觉美学的视角浅析国内外两部具有代表性的藏族题材电影的影像作品,就是为了展现藏族文化的核心本质。

藏族题材电影;画面;色彩

一、画面构图

影片《静静地嘛呢石》多采用规则性构图方式,可能与藏族自身导演更注重宗教文化的缘故有关,采取这种保守而稳定对称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影片开头是藏历新年的前一天,小喇嘛和师傅诵念佛经,擦拭法器。画面采用对称的构图方式,显得师徒之间安宁而温馨的相处画面。在给小活佛帮忙干完活的时候,小喇嘛陪小活佛玩羊骨头,此处同样采取对称规则构图,即表现在活佛家的庄严神圣,又隐含小喇嘛想看会电视的内心渴望。

影片《喜马拉雅》打破以往藏族题材影片的陈规,多处采用对分式画面构图,天和山各占画面一半,山与天齐处,形成左右呼应或上下呼应,显示山的险峻,在如此险峻的山上却有一条崎岖的山路,人和牦牛走在如此险峻的路上,更显得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人为了生存的艰韧不拔。山水各占画面一半,断裂的山石漂浮在蔚蓝的湖面上,用水的清澈烘托山路的陡峭、杂乱的山石和人的内心一样,隐喻前方的路会更加艰辛,人随时都有可能和浮在水面的大石块一样,命丧于此。

影片《静静地嘛呢石》中小喇嘛坐在马上和牵着马走在回家路上的父亲从左下向右入画面,苍茫的天地间,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作为主体的人慢慢走入画面,虽然显得渺小,但是在这荒凉的天地间,人却是最有生机的主宰,配上独有藏族韵味的音乐,父子间独处的愉快时光,漫长的回家路途也变的轻松愉悦,富有诗意。影片《喜马拉雅》中多处采用对角线构图,画面从左上到右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运盐队终于突破重重困镜,众人在年轻头人卡马的带领下,迎着风雪,拉着运盐的牦牛在风雪中翻过了雪山慢慢走向平坦,寓意一种生活的希望。两部影片在构图方面各有特点,影片《静静地嘛呢石》比较保守,构图方面“墨守成规”,但这恰恰符合整部影片的基调,宗教色彩浓烈,虽然加入了现代元素,藏民族文化遭遇现代文化的冲击,两种文化的碰撞让万玛才旦演绎的活灵活现。

二、色彩

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影片《静静地嘛呢石》中小喇嘛回到家后和弟弟玩,问弟弟学校在学校里学的什么,弟弟说是汉文。小喇嘛手拿弟弟的语文课本和弟弟坐在土墙上,旁边是插着红、黄、蓝色三色的经幡,在藏族文化中,宗教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藏传佛教中的经幡有五种颜色(蓝、白、红、绿、黄),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小喇嘛背后是群山,此画面中色彩方面主要用的是自然色彩,没有任何的后期加工调色,与整部影片的风格是一致的,淡淡的徐徐道来,表现的都是淳朴自然的藏区风光。影片《喜马拉雅》整体颜色鲜艳,明暗色调对比强烈,片中托尼小儿子和侄子两个人之间独处的画面,很明显与影片《静静地嘛呢石》对比在颜色方面更加明艳,群山被雪覆盖,天空更加蔚蓝,同样是喇嘛,就连衣服的颜色都更加鲜艳。两者都是表现藏区独有的自然环境的,无论是天空、大地,以及片中人物的着装等,影片《喜马拉雅》比影片《静静地嘛呢石》在色彩方面更加具有视觉震撼力,从受众角度来说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能够更加直接的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

三、光线

影片《静静地嘛呢石》中室内取景,完全没有人为的补光,所以画面质量不是很清晰,可这正是万玛才旦所追求的真实、朴素,片中所有的情景让观众感觉跟现实生活中是没有区别的,没有刻意的人为安排,摄像机只是充当眼睛的角色,真实而客观的把所发生的事记录下来,然后展现给世人,正是这样的朴素记录恰恰是打动观众的地方。影片《喜马拉雅》喇嘛推算出十天后是运盐队出发的日子,可作为天尼头人的儿子拉赫帕死了,偏执的天尼拒绝和卡马合作运盐,自己却年老又多年不运盐,孙子又太小,儿子的死给天尼的内心造成无法言说的痛苦,不运盐一家就没活路,运盐又没有合适的人选,内心纠结的和苦闷,此时光线从上打下,照在天尼和梯子上,天尼的心境就像在这个密封环境中一样,压抑、复杂。

两部影片在光线的运用上相比较,万玛才旦的作品刻意避免人为的干预,追求的是贴近自然的客观记录,小成本但朴素自然。影片《喜马拉雅》追求大片风范,采用人工补光为影片添彩,特别在刻画重要的作用,人物内心活动中,光线起到了非常作用,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通过光线的运用,淡化空间背景,突出主人公,通过影片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化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四、结语

有着藏族身份的导演拍摄出来的影像作品,无论在电影的构思上,还是在对本民族文化的把握上,都比非藏族导演拍摄的作品更为贴近本民族的生活。但是,在视听语言方面与异族导演拍摄的影片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欠缺,视觉冲击力弱,不容易吸引广大的观众的眼球,而且受不同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本民族的导演拍摄的影片所表达的思想并不被广大受众所理解和认可。而异民族的导演从他视角切入,相比较藏族导演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感知更为敏感,作品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认可,在院线上映都会有高票房,而我们自己导演拍摄的作品受众面少,几乎上不了院线,更谈不上票房,没有票房就失去了经济的支撑,也就谈不上发展。所以在全球化影响的今天,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与振兴,需要我们少数民族电影工作着的能力,借鉴世界各国成功电影的模式,吸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打破旧的观念,重新认识和定位方向,跟随世界的步伐,积极的为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事业努力,通过塑造鲜活的荧幕形象,展示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电影加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既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饶曙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2]尕藏才旦.《藏族独特的艺术》.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9).

[3]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4]刘恩御.《色彩科学与影视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4).

[5]吕志昌.《影视美术设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0).

王黎娟(1985—),女,汉族,甘肃天水人,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影视艺术专业。

猜你喜欢

喇嘛藏族色彩
The Light Inside
《拉喇嘛益西沃广传》译注(三)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演变》《藏族少女》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喇嘛洞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