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舞蹈创作中如何打破“我”

2017-01-28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藏羌舞蹈艺术研究所623002

大众文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编导艺术家舞蹈

徐 兵 (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藏羌舞蹈艺术研究所 623002)

论舞蹈创作中如何打破“我”

徐 兵 (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藏羌舞蹈艺术研究所 623002)

本文对当今舞蹈创作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打破“我”的程式化、陈旧化和主观化的建议,以期由打破“我”,而塑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创作理念。

舞蹈创作;打破;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艺术市场迅速改革,院团也企业化了。艺术市场多方面发展,日趋繁荣。然而,当前舞蹈艺术创作却有些现象令人不悦。

一、舞蹈创作现象

1.创作市场——“畸形”

院团企业化了,大批的舞蹈艺术家、演员迅速涌向市场,造就了舞蹈演出市场的繁荣。然而,在这样的市场面前,舞蹈艺术家们似乎缺乏些“底气”。因为艺术家们脱离了政府的资金保障,要在市场中赢得“收益”,着实艰难。造成当前舞蹈创作市场“畸形”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一方面投资方追求效益最大化。作为投资方,获得最大效益是最终目标,这个毋庸置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舞蹈艺术家的创作自由空间。一方面文化市场不成熟。当前中心城市的文化市场不景气,“舞蹈圈”比较小,经常看演出的观众比较固定。一些大型的院团为了打开市场不惜送票的做法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在二线城市,甚至落后地区更加糟糕。观众的关注度、文化素养等等,都影响着文化市场。一方面舞蹈艺术家要生存。为了生存,舞蹈艺术家们不得不“放下身段”,迎合观众的“口味”,创作一些质量不高的作品。市场上出现一些媚俗的作品也不奇怪。

2.表现形式——视觉化

当今网络盛行,观众的欣赏口味各色各样,舞蹈艺术家们为了迎合市场,在创作中大量使用辅美元素:炫目的灯光、夸张的服饰、夺人眼球的舞美……甚至不惜重金将传统的背景幕换成LED屏、3D技术等等。这些高科技的手段的普遍使用,大大削弱了舞蹈艺术本体的艺术展现,也让舞蹈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有一种“被驾驭”的感觉。诚然,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需要其他辅美元素的帮助,但不可喧宾夺主。

二、舞蹈创作中打破“我”的建议

(一)打破“我”的程式化

在舞蹈的创新上,应该找到合理的依据,找到适合的突破口,创新并不是盲目的。科学的创新理念,可以让作品更具魅力,而不切实际的创新,也只能够帮助舞蹈作品略带一些新意。真正能够让舞蹈既具有新意,还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笔者根据以下作品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打破“我”的程式化的一些启发,并由此实现创新的启示。

2007年央视春晚舞蹈《进城》这部舞蹈作品讲述的农民工的生活境遇,以民工的背景、生活状态为基础,展现这一城市中特殊群体,在生活中与现代城市之间的违和感,由此激发观众对民工情感上的共鸣。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编导以“高抬走”为主题动作,反映出民工生活艰辛却依然努力奋斗。由此深刻而全面的刻画出民工形象,使观众不自觉的感同身受。《中国妈妈》这部舞蹈作品本身所洋溢的女性情感,便已经为其定下了成功的基调。《中国妈妈》也是具有颠覆性的创作,其完全忽略了现代舞中在审美情趣和意识上的动作表达,而是借助更多生活化的动作为原型,创造与众不同的母亲形象。其舞蹈动作中的挽袖、拔草等均是直接来自于真实生活。另外,《中国妈妈》中也设计了大量故事性的桥段,例如母亲照看女儿的形象;对日军侵华的痛恨表达等,使舞蹈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且富有张力。

以上两部舞蹈作品,其编导针对观众不同情感的共鸣诉求,编排了独具特色的作品,《进城》民工的不卑不亢、顽强奋斗;《中国妈妈》中慈爱、善良而又坚持的伟大母亲形象。我们能够发现,编导是在生活中获取了大量的素材,并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打破了原有舞蹈创作的程式化,让观众真正感受到舞蹈作品带来的情感。

(二)打破“我”的陈旧化

情感是舞蹈创作的基础元素,编导所有投入的情感,也是打动观众的关键。因此,编舞过程中,必须要打破“我”的陈旧化,注重情感的融入,使舞蹈的艺术魅力得以体现。

1.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素材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虽然只有肢体活动进行表达,但是,却能够呈现出不同艺术种类的魅力。因此,编导需要合理的提取和使用舞蹈素材,具体为:第一,充分的结合社会需求,深入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或许立题不够新颖,不过却能够客观的反映出社会现实,故而得到观众的喜爱。第二,舞蹈作品应反映和重现生活。舞蹈源自于生活,而充斥生活的舞蹈作品,也是与观众产生共鸣的重要方式。第三,舞蹈作品应贴近自然。很多编导已经将技巧的融合、衔接等认知为舞蹈的全部,这显然是错误的思维。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是舞蹈创作和表演的首要任务。优秀的舞蹈作品,应该通过感情交流展现出丰富的舞蹈魅力。

2.富有感情色彩

情感对于舞蹈的重要性,在上文中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而情感在舞蹈作品中的融入,却是十分复杂的工作。简而言之,一部舞蹈作品的优劣,主要体现在情感上的共鸣,而作品能够富有感情色彩,则在于编导的情感投射。舞蹈中演员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当中都饱含着情感,都是编导的巧妙安排。因此,编导必须转变以往的编舞思维,从舞蹈动作技巧中脱离出来,将舞蹈的叙事功能提升或将舞蹈的造景功能升华。通过有效的肢体动作和音乐背景,烘托出感情色彩,使观众能够与之共鸣。同时,编导应该善用其所长,以真情实感去编创舞蹈。

(三)打破“我”的主观化

舞蹈创作中素材的使用,并不要求数量,而是力求精准。编导在选择题材的过程中,必然会积累大量的素材。对于编导而言,素材的获取实属不易,对于选题的思考,也让其迸发出很多精妙的想法。但是,必须要考虑到演员的表现能力和观众的理解能力。造型和动作相对复杂的舞蹈,可能会对演员造成挑战。内容复杂冗长的舞蹈也将使观众不惑。所以,编导需要打破“我”的主观化,灵活的使用素材,尽可能的避免上述问题,同时也发挥出素材的最大效果。另外,舞蹈创作并不是凭空的想象,应该对其中的创新采取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由此判断创新是否合理。

三、结语

舞蹈艺术创作中,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突破“我”,从生活之中汲取动机与素材。舞蹈艺术家们要勇于打破框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束缚,打破原有创作的程式化、陈旧化与主观化,实现“我”的突破,也只有如此,才能创作出符合生活实际的舞蹈作品,赢得观众的赞誉,实现舞蹈创作的创新与突破。

[1]徐兵.突破传统束缚,实现舞蹈创新[J].文艺争鸣,2017(01).

[2]解小歌.舞蹈创作走向市场的观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徐兵,1978.02,男,汉,四川夹江人,艺术硕士,副教授,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藏羌舞蹈艺术研究所,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与舞蹈艺术创作。

阿坝师范学院2016教学基本建设与质量工程项目《〈舞蹈编导〉课程教学改革--舞蹈创作中打破“我”的方法》,编号201612-28

猜你喜欢

编导艺术家舞蹈
试析新时期的电视台编导工作
阿里文化的使者——访阿里地区象雄艺术团舞蹈作品《甲·宣》编导白芨、《果沃情》编导次旦达瓦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论电视编导艺术的创新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