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本土题材漫画创作的现代性走向及发展探究

2017-01-28李建文湖北工业大学大学艺术设计学院430070

大众文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题材漫画创作

刘 畅 李建文 (湖北工业大学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430070)

中国本土题材漫画创作的现代性走向及发展探究

刘 畅 李建文 (湖北工业大学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430070)

目前,我国国内漫画市场占主流的仍然是低龄化、学龄期的儿童漫画,或是快餐式消费漫画,适合成年读者的优秀漫画作品非常缺乏。中国动漫产业的商业运转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未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其实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国老一辈艺术家就用动漫将中国的声音传到了世界,如《铁扇公主》《三毛流浪记》《大闹天宫》等。改革开放之后,已经落后于世界的中国动漫不得不加紧脚步向商业转型,但是商业化大潮冲击加上不成熟的中国漫画市场,让优秀人才惨痛流失。近些年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国内各大漫画网站、杂志逐渐新兴,中国漫画又有回温现象。笔者总结这些优秀漫画的成功经验发现,中国本土题材的文化挖掘和现代化革新,其实有着深不可测的潜力,能帮助中国现代漫画走向更加宽广的艺术空间。文章就中国本土题材漫画创作的现代性走向及发展进行了探究。

本土漫画;艺术语言;图文交融

一、实现中国本土题材漫画现代艺术语言构建

1.文化落差的协调与审美标准的重构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本土题材艺术创作一直都以或高雅或严肃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雅文化在传统美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传统国画、文人诗词当中。革命题材展现凝重的历史记忆,使人们产生民族认同感的根基;传统文学、传说题材则力求将中国文化宣扬到更宽广的领域。在中国,漫画是一门产生于现代中西方文化交融、商品经济建设中的现代大众艺术形式,一直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喜爱,拥有十分广大的读者基础。正因为这样,其所形成的“大众性”也正是实现其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的重要优势。在进行与中国本土题材结合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创作的最终目的带有教育意义就使其脱离了漫画的通俗,也不能将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改编成毫无思想价值的纯商业化作品。实现现代大众传媒中的雅俗共赏,就是消解传统文化的“阳春白雪”与现代漫画的“下里巴人”之间文化落差的改革途径。

首先,漫画作为一种通俗、娱乐、消费的大众传媒文化形式,带来的中国本土题材艺术表现在“世俗文化”中游弋的自由度就能够被创作者充分利用。要创作出满足群众寻求新奇的消费需要,吸引广大读者注意力的作品,就要运用一定程度的表现手段来强化作品的最终效果。比如将故事情节设置得更加跌宕起伏,富于传奇色彩;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个性化,丰满其处事、判断的内在逻辑,而非传统模式化的“红”“光”“亮”,赋予其真实生活的性格特征,即使是性格中的缺陷,只要处理得当也能让人产生亲切感。不过这也很容易让处于这一时期的漫画创作者进入一个误区:如果模式化的创作套路走到极端,外在加载的形式终究还是与核心的艺术精神相背离的。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在创作中需要着重考究。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入也给漫画这种通俗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展现出其独特艺术风貌的可能性,为之后提出的人物形象、画面表现、现代版式等各方面现代化改革提供精神文化层面的指导。其审美趣味的提升,对于确立现代漫画作为一门独立艺术门类时所应有的地位,也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2.东西方文化交融下主流审美标准的变革

中国目前社会的精神价值观存在两种分化,一是带有政治诉求的国家主流价值观念,二是在全球商品经济下的世俗审美价值的大流中,如何协调文化差异、重构审美标准,是中国本土题材漫画创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本土题材艺术创作产生于文化交融的现代艺术大潮中,从西方写实传统中吸取了艺术中得科学性与逻辑性,作为现实斗争的武器。无论是社会动荡中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呼喊,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组织策划的革命历史题材艺术创作活动,都带着极强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中国本土题材现代动漫作品,如号称中国动漫走向产业化探索第一步的《宝莲灯》、针对少年儿童的爱国教育大餐《沙家浜新传》等。这些动漫作品只反映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审美需求,并没有真正站在大众传媒艺术创作的角度,来审视现在的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时代潮流下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的全新审美取向究竟指向何处。

其实中西方文化交融在整个社会文化上不仅带来了传统的对流还有现代的错位。现代西方文化除了给予中国现代艺术真实、严谨的美学观念,还从东方民族和原始艺术中吸收了非常多的精华,这才有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长足发展。面对当前西方文化的现代艺术感官刺激和人文主义关怀的强大冲击,中国原创的本土题材漫画创作到底该拿什么挽留读者的关注?和欧美大片相比我们的画面特效、商业运作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那为什么中国的动漫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仍旧面临着投入大、收效低的困窘?答案发人深省,简单的再现历史真相、讲述传统故事、标榜模范信仰并不再是吸引人的艺术创作。眼光看着世界潮流走向时,还得稳稳地站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己的脚跟。无论是在哪个时代背景下民族精神的深层含义,其实都是人性深处内在情感的体现和召唤,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实质核心。而处于当今这个商品经济时代中的人们,正热切需要这样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普世价值;一种历史背后需要传达给现代读者的现实意义;一种关注当下,与心灵产生共鸣的艺术审美价值。

3.表达理念的革新——图文交融的独特魅力

在精神内核革新的指导下,表达理念和本体创作语言的回归与发展也是迈向更高层级的重要手段。漫画作为一门运用图像和文字讲故事的艺术,如何将两者结合并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是每一个漫画创作者都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现代漫画产生于图画和文字艺术的交融。在其发展进程中,这种关系一直被人们所熟悉和运用,针对于中国本土题材漫画表现的现代化转型而言,它有着特别的创作规则。因为一旦文字蕴涵了更深层次的意义,那么在画面表现的自由度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文字解析与图像配合也会增加相当大的难度。笔者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着眼于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关系,对中国本土题材漫画创作中图文交融的提升方式的进行实验研究并得出如下创作总结。

漫画中的图文融合体现在图画和对白、旁白、文学脚本等文本类信息的关系上。它们之间的结合方式数不胜数,但总体而言可以被划分成这样几种不同的种类:以文字为主导的结合方式,文字的叙事性与图像的描述性的特质被放大。其次是以图像为主导的结合方式,以多格连续的图像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文字以辅助的拟声配音效果出现。突出对于动作的画面表现力时这种方式的效果十分明显。第三,双重特质类型。第四,蒙太奇式的结合方式:在某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所需要的文字信息内容可以被处理成图像或图标的形式置入到画面中,而成为图画内容的一部分。最为常用的是相互依存式结合,图文之间起到互相诠释和相互指向的作用,二者都无法脱离于彼此而单独表现出完整的含义。以上这些现代连环漫画中运用的图文结合方式,在对于中国本土题材漫画表现研究中都有涉及和运用。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一种相对而言最不常用的平行并置式图文结合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学题材漫画的融合可谓浑然天成。

在对于市场上中国传统文学漫画作品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传统文学漫画作品定位于儿童文化普及类漫画读物。虽然针对儿童理解能力、接受范围等限制,用丰富的画面来对原意进行解析无可厚非,但当今中国漫画市场上这方面的作品饱和度相当高,也少见非常优秀的成果脱颖,因此着眼于青年读者的传统文学漫画创作的现代转型才有如此价值。仔细分析所得,传统的创作理念停留于对原诗故事情节的图解,图文结合方式为图文重叠双重特质类型。图像和文字表述同样的意思,类似于中国传统连环画的上图下文和文学插图中的图文关系,然而就现代漫画作为一种快餐式消费的普遍认知而言,这种无效率、亦无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已经跟不上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环境的需求了。

于是,笔者力图探索出一种平行并置式图文结合使用方式,更好配合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深刻内涵。漫画创作现代性改革、艺术性提升的手段要从拥有更加浓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中寻求依据。中国古典文学以含蓄为实质,以不同于莱辛所论史诗、叙事诗的抒情诗为主要体裁,其中隐匿、婉转的深意难以用直白的叙述图像表现,却能与中国传统绘画情境完美交融。自古中国诗画理论中就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说法,这是因为这二者都以瞬间动作场景的描绘来传递不可见的内心情感,并且互不重复、遥相呼应,融合于意境这一艺术核心。因此文学诗意引入漫画表现时,以现代的观点对传统文学进行再创造,将其和作为旁白的诗文平行并置来共同表现原文意境、情绪、观点是最恰当的形式。

当今漫画界知名画家夏达早期作品《蒹葭》、《游园惊梦》等都显示出这样的思路。《游园惊梦》借昆曲中“游园”“惊梦”两折的诗文来描绘庄周梦蝶的情景。图文在故事情节、环境场景上、情节构造上并不重叠,但是二者完美地统一于那梦幻之美、风雅之美的意境中。威尔·艾斯纳《在屋顶上的哈姆雷特》也是一个经典范例。艺术家完全跳出莎士比亚著名剧作《哈姆雷特》构架的舞台,表现美国现代社会一角发生的故事,并借移其经典对白,来诠释人物的内心挣扎。作者在将台词嵌入对话框的同时,运用画面中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的舞台、道具、时间、背景等元素,为其增添属于漫画家自己的精神内核。

二、中国本土题材漫画创作现代化转型需面对的一些问题

1.民族精神的弘扬

“民族性、本土性在人文知识中的凸现,标志着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已达到了相当程度,可能导致一种文化改变其原生态,因此民族性、本土性才会成为一个问题,而对民族性、本土性的坚持则意味着要把地方性特质引入更宽广的领域,使它成为普适性知识中的一个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独具魅力的成分,从而自立于世界知识之林。”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审美价值也由于商品经济的广泛渗透,逐渐消解成大众的、世俗的审美需求,并不可逆转地向着全球化的价值观念靠拢。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民族,我们有能力也有极大的必要去主动将深刻性的民族含义推广出去。为了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精神的传承,艺术工作者们必须用优秀的艺术形式来表明本民族的存在,并力图得到世界的认可。创作手段经济快捷、传播方式广泛便利的现代漫画能给本土民族精神的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持。

2.传统艺术的推广

在对于中国本土题材的漫画创作中,为了在形式上得到文化的统一,可以引入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漫画创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像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艺术等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不仅可以提升现代漫画的艺术性,也可以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喊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声音,树立起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中国早期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了一系列带有浓厚“中国风”的动画片,比如《牧笛》《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制作就是运用了传统水墨画的技法,每一帧都是一张精彩的国画艺术作品;再有《葫芦兄弟》中就明显带有皮影的艺术特色,平面、概括的人物造型极具民族性。还有获第七届中国漫画奖特别奖的《梅兰芳》,将中国京剧艺术以漫画的形式推向了世界舞台。在形式上借用民族元素进行再创造,不仅能使传统艺术形式得以发扬和推广,也能使其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三、现代漫画革新需提升艺术文化领域中的学术价值

基于漫画创作受众阶层的背景和市场的需要,其创作内容多带有浪漫主义的情怀、奇幻冒险等主题,鲜少有被赋予厚重思想和深刻内涵的作品出现。因此以题材的拓宽、叙事方式和表达形式的创新能使漫画艺术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提升漫画这种新型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层次、学术地位,使其在文化传播领域承担更重要的责任,从单纯的娱乐、消费商品转变为能进入学院殿堂的独立艺术门类。

在漫画艺术的形式探索上,恢宏的革命题材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也给创作提供了一种更大的发挥提示,不仅为气势磅礴的场景设定和多样独特的分镜头设计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和丰富的可能性,更为其在艺术风格上的探索找到了来自传统艺术的源泉。

全球文化交融中,现代漫画努力寻找前进方向之时,要站在本土的文化领域里,吸收本民族的个性,争取自我的独立空间。

四、结语

现代漫画创作中对于中国本土题材的关注是一种社会文化和漫画这个艺术门类本体发展的必然性。他们之间的结合将为双方都做出巨大的贡献。首先对于现代漫画这种新兴艺术门类而言,加深了图画和文学的合作,加强了现代与传统的联系,增多了其承载内涵的深刻性和现实性。并且从传统绘画的根源里能寻求艺术上的启迪,从传统文化中能挖掘帮助我们前进的坚实支持,从而提升现代漫画在艺术文化领域中的学术价值。第三,能帮助中国漫画产业在国际漫画领域的发展,拓宽渠道,实现文化出口,创造属于自己的漫画品牌。对于中国本土文化而言,能运用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拓展宣传面,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实现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1]冯宪光,傅其林,马睿,魏红珊,李姝.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上)[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

[2]冯宪光,傅其林,马睿,魏红珊,李姝.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下)[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

[3]陈文忠.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4]林华瑜.“革命与爱情”的现代性叙事图景——中国现代小说的题材叙事研究[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5]邹小宇.中国画题款的内容对画面意境的生发作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刘畅(1989.10-),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题材漫画创作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一墙之隔》创作谈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