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族“筷子舞”的特点分析

2017-01-28红河学院661199

大众文艺 2017年6期
关键词:哈尼族蒙古族筷子

刘 燧 (红河学院 661199)

哈尼族“筷子舞”的特点分析

刘 燧 (红河学院 661199)

我国是一个具有优秀的沉淀厚重的民族文化大国,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不同的条件下,创造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不同风格特色的舞蹈。在对哈尼族舞蹈研究中笔者发现一种与蒙古族“筷子舞”同名的舞蹈形式,地域环境、宗教信仰不同的两种民族都传承着同一名称的舞蹈形式。本论文通过对哈尼族“筷子舞”表演形式上进行分析,挖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舞蹈的表演特点和民间舞蹈文化底蕴,让更多研究者对民族文化中多样的舞蹈文化进一步了解,让传统舞蹈中的民族文化的得到发扬。本论文的研究提出了自身对哈尼族与其它民间舞蹈相对比下,不同研究方法和意见,以作为今后的一个研究参考依据。哈尼族和蒙古族是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远隔千里的两个民族

哈尼族;筷子舞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 《云南哈尼族鼓舞文化研究》 项目编号:2015Y462 阶段性成果,2015年6月

一、地域文化环境

(一)哈尼族的地域环境

哈尼族生活在我国的西南部,是一个质朴的民族。云南是哈尼族的集聚地,全省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和澜沧江一带,就是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宽广的地区。其中哈尼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红河、元阳、绿春等地,其他分布普洱市的墨江、江城、宁洱、西双版纳州等地州都有哈尼族的分布。哈尼族只要生活在海拔约为800~2500米的半山腰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每年的雨量充足,土壤肥沃,在加上地形的影响。哈尼族主要从事农耕行业,有稻谷、玉米、棉花、茶叶等农作物。其中是茶叶文化发展的较为迅速。在哈尼族居住的地方南糯山,有着别具一格的茶叶文化,是著名的“普洱茶”生产地。

(二)哈尼族文化背景及现状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背景,哈尼人们信仰神明,崇拜大自然,热爱每一块土地。所以,哈尼人们世代常会用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对神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哈尼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中到现在仍保留着哈尼族族生活的文化状态。云南省境内的哈尼族舞蹈,大都为娱乐、祭祀、生产舞蹈。而这些舞蹈的共通点都具有真诚朴实、外柔内刚。生活在江城县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流行的有“阿米车”、“跳笙”、“噶尼尼”。其间还有一种比较传统的舞蹈就是“筷子舞”,除了当地的一部分人知道外,还藏在深闺人未识。此舞蹈虽不被很多人所认知,但舞蹈的典型动作“摆胯”、“扭腰”与哈尼族其它舞蹈有着相似的风格共同点,也都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动作发展组成,体现了哈尼人质朴的情感、淳朴的民风。“筷子舞”属于“噶尼尼”里面其中的一种舞蹈形式。其实,舞蹈存在有一段历史了,至今缺乏较好的挖掘整理。

二、“筷子舞”的舞蹈表演形式及风格

(一)舞蹈表演形式

哈尼族“筷子舞”是庆祝丰收、喜庆婚宴等喜事上跳的自娱性舞蹈。一般是由男性两两对跳的形式来表演。随着发展也逐渐成为由男女两两对跳、女性围圈群舞、男女群舞的形式来表演。“筷子舞”的表演形式与“噶尼尼”舞蹈类似,只是在手上的动作有区别。哈尼族“筷子舞”动作特点有转动肩部,膝盖弯曲,动力腿脚尖前点地,主力腿半蹲,臀部重心向下,双腿不时的变换重心。舞蹈中表演者一只手拿筷子,另一只手拿竹杯,双手上举和放置腰前相互交替打击筷子和竹杯。双手在上举敲打时身体稍向上挺,而在腰前打击时身体向前倾斜,上身随着手的舞动来进行自然的扭动,腿部就前点上下屈膝,臀部也左右的摆动,摆动时的幅度大。可是男性和女性跳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性在跳“筷子舞”的时候气氛很热情,动作幅度很粗犷,群众也可一起两两而舞,各自随现场气氛发挥。女性在跳“筷子舞”时动作的幅度相对含蓄,摆动的幅度较小。在舞蹈过程中,舞者有的会拿着筷子敲打竹杯面,有的会用筷子敲竹杯内部,有时还会放下竹杯,只用筷子两人配合。舞蹈的动作具有柔韧性,整个过程气氛也很欢快。“筷子舞”的表演形式反映了哈尼族人与人相互间情感交流的淳朴、爽朗、热情,并带着对生活自然的态度。

(二)舞蹈中的动作风格特点

哈尼族是生活在高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受地理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在劳动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体态,舞蹈动律中多为“下稳上活,扭身摆胯,扭身起伏,转肩摆首”等特点。“筷子舞”基本动律特征也显现出以上的特点,虽然舞蹈中没有固定的套路和队形,但在动作的变化上是复杂多样的。动作中“下稳”的特点就是人们在田间农耕,长久积累下来腿部力量的体现,动作多为摆动胯部及下肢而舞,动作稳健不僵硬。“上活”是指身体的上身和手上的动作,同时“转肩”肩部关节随节奏前后转动,在扭动中有力和有韵。“扭身”与“摆胯”的统一体现了舞者灵活多变的形象。舞蹈的动律随身体的起伏而扭动,屈膝向下,节奏重拍向下,使舞蹈的动作具备了连贯性。在具有“屈膝向下”、“摆胯”、“扭身”的舞蹈动作特点中,舞者完成每一次的扭身、摆胯等动作时,每一个动作都成屈膝和身体起伏的状态。扭身、摆胯体现了哈尼族舞蹈的“下稳上活,稳而不僵,扭身摆胯,扭身起伏”的特点。哈尼族每逢一年中丰收的季节,当人们把稻谷收仓后,都会聚在一起吃饭庆祝丰收,席间人们就手舞足蹈的跳舞,并用手中的筷子和竹杯子相互敲打出来响声当作节奏,边唱边舞,这就形成了哈尼族“筷子舞”自然生态质朴的独特风格。舞蹈动作基本上都属饭桌上的即兴发挥,舞者的动作夸张变化,运动路线复杂多样,人们把平日里自身的肢体动作稍加变化就把庆祝丰收的宴会气氛一下提升的欢快起来,劳作中的辛苦就全然消失了,就因为这样哈尼人们把“筷子舞”用来庆祝丰收狂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值得庆祝的好事、喜事越来越多,哈尼族逐步把用以庆祝丰收时边唱边跳的“快子舞”转移到婚宴、乔迁喜庆等喜事上来,演化成了群众一起跳的一种民间娱乐性舞蹈。这种舞蹈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跳,在跳的时候人们围在桌子周边,用筷子敲打竹杯,产生一种美妙欢快的节奏,随着节奏的动感,人们还会用筷子相互打击,发出更多的节奏和更丰富的舞蹈动作。

三、舞蹈中道具的运用

哈尼族的“筷子舞”是用日常生活中的筷子和竹子做的竹杯作为舞蹈道具,舞者手拿筷子和竹杯,用敲击时发出的声响来表达内心喜悦的情感。哈尼族的“筷子舞”在筷子的运用上与蒙古族舞蹈中的“筷子舞”有着本质的不同,蒙古族的“筷子舞”需双手执筷,并用筷子敲打身体部位来舞。哈尼族筷子舞一只手执筷,另一只手执竹杯,在表演时,用筷子敲击竹杯外侧和内侧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在舞蹈中,筷子与舞蹈动作的结合没有舞蹈的装饰性。

而蒙古族“筷子舞”的舞蹈道具是舞蹈者双手各执一把筷子,用手腕灵活的翻转筷子,用筷子与筷子互相打击,或是筷子与手臂、肩部、腰部、腿部遗迹和地的打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打击节奏欢快,情感丰富。现在的舞蹈中用的筷子一般都是用十只绑为一把,分别为左右手各执一把,并且把筷子染上颜色,在筷子的底部还要绑上各种颜色的绸带。在舞蹈的过程中随着打击声,绸带在空中飞舞,使整个表演更生动形象。“筷子舞”在舞蹈过程中,动作的快慢,筷子打击的轻重,所表现出舞蹈的感觉也各自不同。舞蹈动作快,筷子打击也快的时候,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潇洒、矫健。舞蹈动作慢,筷子打击慢时,又是另外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现存蒙古族“筷子舞”的表演形式,更多为表演艺术,舞蹈中技巧性、表演性、装饰性突出。

四、哈尼族与蒙古族“筷子舞”的异同比较

(一)相同点

舞蹈表演的内本质相同。都是两个民族对自身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都是时代变迁的产物,都是人们对生产劳动的不断提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哈尼族和蒙古族的“筷子舞”原本都是属于各族自身的自娱性舞蹈和宴乐舞蹈形式。舞蹈是为了表达人们在喜庆节日是心中的喜悦,伴着现场的气氛而即兴的舞蹈,道具都属生活物品,舞蹈中都需敲击节奏而舞,用这样的形式来与他人进行交流传递情感。这样的自娱性舞蹈节奏轻松、欢快,节奏感很强,动作变化多样,舞蹈中人们容易融入其中。两种民族的“筷子舞”起源都是有由男性来跳,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演变为男女都可以表演,这两种民族的“筷子舞”都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

(二)不同点

1.动作风格方面

舞蹈的动作风格特点不同,首先,是由于区域环境的不同,两种民族都以独立的方式存在于自身的环境与民族中。其次,舞蹈动律体现一个民族的舞蹈特点的标准。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所以蒙古族的性格是很豪爽、热情开朗的。就形成了上半身要保持圆滑松弛,双臂要柔软舒展,下肢要保持躺拖状态,膝盖部份要平稳,上身微微向后倾斜,最主要的动律就是体现在肩部上。而哈尼族主要是生活在山区和半山区,以农耕为生,所以哈尼族的体型大多是下肢较粗,这样就形成了下稳上活,扭身摆胯,扭身起伏,转肩,重拍了往下的动律特点。哈尼族和蒙古族所生活环境、性格特征的不同,自然舞蹈的风格就不同。道具形状不同,使用方式不同,虽都属击伴奏,但在击打与舞蹈中,哈尼族的“筷子”舞蹈需边唱边跳,风格质朴而浑厚;蒙古族则用双手持筷,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地面发出声音,制造喜庆的气氛,节奏鲜明,气氛欢快,豪放大气是蒙古族的舞蹈风格。

2.道具方面

舞蹈道具运用的不相同。在舞蹈中,舞蹈里所运用道具都是我们生活中可以用到的、随处可见的生活物品。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道具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是最原始的,最普通的,如:竹子、碗、劳作时用的工具等,都应用到了舞蹈中来。名称相同的两个舞蹈,在道具的使用上也未免相同。在两个民族的比较中发现,两种民族在舞蹈名称上是相同的,但是在道具的运用上是有所不相同的。虽然都是用生活中最普通、最实用的筷子来作为舞蹈道具。但是,两个民族对道具的使用却是不同的。哈尼族和蒙古族都是喜爱歌舞的民族,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大家聚集在一起,边吃饭边喝酒,人们借此气氛就情不自禁的用手里的筷子来作为道具,用自己的歌声来作为节奏,就这样边吃边喝边唱边舞,把心中的愉悦表达出来。两个民族的道具,从在外形上,我们很直观的就可以看出,哈尼族是用一把筷子和一个竹筒来进行配合而舞蹈,而蒙古族是把十只筷子捆成一把,在筷子的底部绑上绸带来舞。在道具与舞蹈动作的配合上,哈尼族是用筷子与筷子相互打击,筷子和竹杯的内侧和外侧打击,加上动作来进行舞蹈。蒙古族则是用筷子来打击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地面,让道具与舞蹈很融洽的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哈尼族和蒙古族对道具的使用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却是相同的。

五、结语

哈尼族和蒙古族“筷子舞”的表演形式各具特色。通过对哈尼族和蒙古族的地域文化环境、舞蹈的背景和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产生的根源,为舞蹈的繁荣昌盛提高养分,民族舞蹈又为民族文化服务,反映文化的本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都会通过舞蹈的动作、风格、动律体现出来。蒙古族长年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主要以放牧为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所以舞蹈中多为彪悍的特点,舞蹈上身动作圆滑松弛,双臂舒展,下肢成躺拖状态,膝盖保持平稳,上身微微向后靠,这样的舞蹈姿态体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豪放的风格。在研究中发现,两个民族的舞蹈动作风格特点和道具使用上有所不同,形成哈尼族、蒙古族“筷子舞”不同风格也有其它诸多的因素,但是两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其发展到今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传承才使得两个民族舞蹈都得到不失民族特色的再现。

综上所述,不同的民族,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使得民族舞蹈文化在舞台上日益凸显,深受人们的喜爱与关注,并在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而有的民族舞蹈文化,因为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发展受到的局限性,至今得不到认识和推广。不同舞蹈风格、表演形式的确立是要需靠更多本民族土壤,及舞者来完成和发展的。只有将民族优秀文化通过好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保存下来,才能使成长在民族艺术环境中的舞蹈艺术得到更加健康和繁荣。虽然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舞蹈文化不同,但都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出的优秀文化。

[1]山雨彤.略论哈尼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及其艺术成果[J].曲靖师范学院院报,2002.1

[2]李袅香.浅谈哈尼族舞蹈[J].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1

[3]陈改户,刘宝明.哈尼族简史[M].民族出版社,2008.4

[4]朱露露.浅谈蒙古族舞蹈道具[J].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2013.2

[5]杨卫东.试论哈尼族舞蹈《同尼尼》[J].民族艺术研究,1990.12

[6]陈秀芳.哈尼族民间舞蹈[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7]石小锋.浅谈蒙古族筷子舞[J].宁夏省北方名族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学院,2009.24期

[8]朱露露.浅谈蒙古族舞蹈的道具[J].大众文艺,2013.2

[9]驰俊浅.析蒙古族舞蹈筷子舞的艺术特征[J].黄河之声,2013.6

[10]梁岳鹏.浅谈蒙古族舞蹈中筷子舞的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0.6

刘燧(1978.11-)女,四川.西昌,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舞蹈学、舞蹈人类学,单位:云南省红河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哈尼族蒙古族筷子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学校您好
竹筷子
Chopp ed!
筷子礼仪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