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启示

2017-01-28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00

名作欣赏 2017年8期
关键词:刮痧传统文化

⊙杜 欣[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00]

影视观察

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启示

⊙杜 欣[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00]

由郑晓龙导演的《刮痧》,讲述了一个北京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发生的故事。以美国作为背景,以刮痧为切入点,剖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刮痧这种传统中医疗法,被看作一种中西文化的触发点,引发我们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思考。本文从文化的角度,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去分析电影。全文分为两方面:一、从人际关系的观念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来体现中美文化的差异;二、从文化传播自身的局限性和自我定位来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思考。

文化差异冲突传统文化传播

郑晓龙的电影《刮痧》,利用“刮痧”这个民俗元素,以热门的移民文化为主题,用传统的叙述手法,展示了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的一段插曲,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冲突和差异。影片开头便涌动着一种和谐、温暖的气氛,主人公许大同拥有游戏制作设计师的至高荣誉,拥有幸福的家庭。而这一切看似平静的表面生活下,却潜藏着中西文化的差异,并由此而引发出文化的冲突。影片由大同之父——一个中国老人,在探亲期间替孙子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治病,引发了一场中美文化关于刮痧的冲突。许大同在经历了与朋友昆兰反目、送父亲回国、同妻子简宁分居等一系列生活的挣扎与困境之后,通过公司老板昆兰和儿童福利局的埃韦利女士等人真正了解了刮痧等中国文化,使得这场由刮痧所引起的不同文化差异的风波得以平息,一家人得以团聚。

一、中美文化差异

(一)人际关系的观念不同

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隐形的行为准则。所以中国人注重感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情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形成了一个以人情为主导的社会。而美国社会受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以人为中心。所以西方人以科学认知为基础,注重理性,以事实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形成了一个以真理、事实为主导的社会。

中国社会更具有“人情味”,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往往在公事私事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之间不是以利益为基础而是以人情为基调。人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和纽带,情感上的联系超越一切理性、规则性的东西。而美国社会的基础是以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为重要特点的,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寻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利益关系,遵守公事公办的规矩而人情关系则十分淡薄,生意归生意,朋友归朋友,公私分得很明确。

中国儒家传统以“人情”为依归,人们在人情的相互往来中实现了物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共享。而西方人往往是理智超越情感,公事公办是他们的基本原则。在电影《刮痧》中,昆兰在法庭上没有应大同的要求为他作证一事反映了中美对待人际关系的观念不同。在电影中,大同请他的朋友昆兰在法庭上替他作证,即使昆兰是出版法方面的律师而非家庭法方面的律师,大同依然坚持让昆兰替自己辩护,因为他内心相信朋友昆兰一定会倾全力帮助他。按照中国人的观点,为朋友就得“两肋插刀”。但是当昆兰看过丹尼斯背上的“伤痕”后义无反顾地站到了证人席上,昆兰选择让证据说话,并没有因为大同是自己的朋友而徇私枉法。大同认为昆兰背叛了自己,他愤而辞职,与昆兰分道扬镳。在中国,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会把与自己有关的人情网放在首位。如果昆兰是中国人,他会出于友情方面的考虑,在冷冰冰的证据面前,依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信任朋友,选择遵循一种内心情感的归宿,会注重情理的。而在西方,处理一切事物都要符合法律,所以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即使对家人和朋友也不能仅仅依凭情感因素,必须以事实的真相为依据。那么,也就不难理解昆兰选择相信证据、拒绝为大同作证的举动了。包括在影片的最后,也是在昆兰亲自去唐人街的中医馆尝试了刮痧后,以自己身上像伤痕的刮痧痕迹为证据,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向法官证明了大同的清白。从侧面也反映了美国是一个讲求证据,尊重事实的法治国家。

(二)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

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有严厉的教育观念,一些训诫、体罚甚至打骂的方式都被称作是爱孩子的方式。在中国人的眼中,“子不教,父之过”。中国父母是有权也有义务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和管教的。中国父母认为打孩子是为孩子好、爱孩子,希望孩子成材,将来有出息。而在美国,当然父母也是爱孩子的。但教育孩子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他们给予子女自由、平等的权利和一定自由宽松的私人空间。父母只是子女的监护人,不能对其有过分责骂甚至动手打孩子。他们认为不论男女、不论年龄大小,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他们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他们的平等权利。

影片中,许大同在得知自己的儿子丹尼斯打了朋友的儿子后,在公共场合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动手打了丹尼斯,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昆兰夫妇也在场。中国父母在处理孩子之间的打架等类似问题上,一般是首先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不是选择先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后再处理事情。中国人面对任何事情,总是习惯于为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处理问题。这也就不难理解,大同说这是给昆兰面子的想法。这正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父母普遍在处理孩子类似问题时的思维方式。而作为美国人,许大同的上司昆兰,则深深地疑惑不解,这也为后来昆兰站出来指认许大同做了铺垫。美国人爱孩子的方式表现在充分保护法律赋予孩子自由的权利。影片中医院里的医生一发现孩子背后的血痕就马上通知法院起诉孩子的父亲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中西文化中,爱孩子是共同的出发点,而教育孩子的方式所基于的背后的文化和观念是不同的。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自身的局限性

刮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民俗元素;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一个术语。中国传统医学将人看成一个统一整体,讲究天人合一,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经典部分,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病保健方法在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中早已被人们所接受。然而在西方,他们不承认中医中经络的存在,不承认这种玄幻的、看不见更摸不着的中医理论。

两种文化之间,当他们“遇见”并相互碰撞,如何使本国的文化能够更好地被其他国家所理解,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浓厚的文化承载力。其中的中医文化代表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医发展史,是古代先人智慧经验的精髓所在。它是一种隐形的、将形体与精神连在一起的不可言喻的文化。如何让中国这种深厚的中医文化被各个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如何在传播的过程中,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而非用专业的中医术语解释,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正如影片中,在法庭上,当许大同试图解释“刮痧”时,他不得不使用中文“丹田”“七经脉”等术语,因为美语里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词汇来表达。因此在场的美国人不知所云,法官阻止他继续说下去,并要求大同“找一个官方医生,用简练的、一个老法官能看懂的英文”来说明刮痧。但正如大同的辩护律师所说:“没有一本美国的医学教科书有关于刮痧的记载,那是不科学的,没有人会为此作证。”中医文化强调空灵淡雅的性灵境界,也就决定了它在短期内不能被其他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在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中医文化时,我们应有这种文化意识,选择一种更容易理解的语言方式,而不是术语。在传播过程中,应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反观西方这方面的文化,有一种跨文化的意识,努力使中国的中医文化融入与之相关的文化中,并逐渐被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所认可、接受。

(二)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自我定位

对中国的文化,我们应该是非常有信心、非常开放的,向世界学习他们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向他们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绚丽。

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安排中西文化在内心的位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影片中,许大同在庆功会上自豪地对在场的美国人说:“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爱美国,这里是我的家,我实现了美国梦”“我为身在美国而骄傲”。他心甘情愿地接受着第一世界文化的挤压,表现出一种主动倾斜、靠拢、融入主流社会、接受强势文化的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如何展示给世界,应该慎重考虑。我们应克服中国现代的文化自卑感,努力谋求一个富于独特个性和尊严的地位,努力以一种积极、自信、宽容的态度在相互的文化碰撞中,获得一种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和中国文化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1]郑晓龙.《从北京人在纽约》到《刮痧》[J].大众电影,2001(3).

作者:杜欣,山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刮痧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年轻人不要盲目刮痧
谁远谁近?
选择刮痧板有诀窍
少年力斗传统
面部刮痧真的能美容吗
刮痧疗法适合所有人吗?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