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时空穿越到自我审视
——《荒原狼》读后

2017-01-28刘建军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246133

名作欣赏 2017年8期
关键词:黑塞哈里信仰

⊙刘建军[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246133]

从时空穿越到自我审视

——《荒原狼》读后

⊙刘建军[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246133]

《荒原狼》思想深邃,艺术独到。从艺术上看,一方面,作家不仅通过穿越时空让历史人物重现,还通过所谓的“魔法剧场”穿越时空,进入战场,从而得以展示战争场面;另一方面,作家以梦幻般的力量让少年时代的生活场景得以重新出现,并任由个体意愿安排结局。从思想倾向上看,作家创作意图正在于信仰冲突和人性冲突的发现,并以此引起读者对冲突的结局进行衡量与评估。

时空穿越信仰冲突人性冲突自我审视

黑塞的《荒原狼》创作于一个特殊时代。在这个时代,资产阶级具有上升迹象,文化追求相对于资本积累已经退居其次。个体生存因为其对文化与资本的不同倚重呈现不同状态。虽然上升中的资产阶级生活于繁华之中,但是他们的精神状态呈现所谓的“空心”倾向。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整个社会价值观转变,他们内心失去平衡,自身价值观和社会流行价值观丧失了理想中的和谐状态。黑塞因为其不凡经历,对西方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群体产生深切的理解和同情,这促使他在小说创作中采用宽广视野,以新异的技巧,展现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荒原狼》的创作就是作家以穿越时空的方式,展现社会生活,并通过思想交锋,实现作家的自我审视的一种尝试。与其说作品中的人物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态度,不如说这是作家为了实现自我主张与申诉而使人物成为作家布设的棋子或构件。对历史与当下的社会艺术生活、战争场景、爱情生活的穿越式展现,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这种高超艺术技巧不仅令人震撼,而且使作品旨在表现的社会内容更能发人深省。因为这种社会生活图景的展示抛弃了正常思维对幻想的束缚,所以异彩纷呈,随心所欲。

首先,作家穿越时空,让历史人物重现,并表达对艺术问题的看法。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中,在思想交锋中透露睿智的思考。穿越时空的方式是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思想策略之下,让历史人物重现,活在当下,与主人公哈里对话。作家让哈里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历史人物。在他们的对话中,作家将历史人物的视角延伸到当下,让历史人物评论当下艺术思想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实,这些是作家在多重视角下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观照,它始终摆脱不了作家黑塞的视阈。所谓歌德对文学的看法,莫扎特对音乐的看法,其实就是作家黑塞的思考,它们反映了时代现实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的分裂与对立的观点,是出于对种种社会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的总结和反思。这种观点和现象频频出现在哈里和歌德、莫扎特的对话中,是否可以被认为是将历史与艺术观点进行结合的巧妙方式?

其次,作家不仅通过穿越时空让历史人物重现,还通过所谓的“魔法剧场”穿越时空,进入战场,从而得以展示战争场面。残酷的战争,使人美好的心灵遭到践踏,使美好的文化传统阻断。作家意在表明在暴力面前,任何思想都将变得软弱无力。富于学识的教授面对枪口只能选择沉默或无可奈何的软弱质询。因此,战争毁灭人的悲剧结局在这个层面上得以呈现。作家在故事中让具有反战思想的哈里参与战争,以他观照战争的视角来反思战争的疯狂和不可理喻。这能使读者对战争中文化与情感的沦丧深感惋惜。作品利用“魔法剧场”的奇异功能,借助哈里的思考,审视战争原因,并提出独具个性的观点:用战争来减少人口是疯狂的战争发动者的行为动机。作家只是冷静地借助故事中的人物向读者提出这种观点,不同时代的读者因此能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一部杰出的作品,它的意义因此得以体现。

再次,作家以梦幻般的力量让少年时代的生活场景得以重现,并任由个体意愿安排结局,小说主人公在这里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并自我疗愈。在“魔法剧场”里,作家让哈里遇到少年时代的情人,而哈里在这里充分感受爱情带来的自我实现与自我满足,哈里在少年时代的情场失意在这里得到疗愈和弥补。作家通过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以极其浪漫的方式使小说主人公实现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些与其说是近乎夸张,不如说是一种对人生现实状态的超越。它看起来违背常理,而作家正是以反讽的方式寓示生活被“常理”约束和控制的现实,从而使无数美好的情感和事物在诞生之前就被扼杀或者根本无法在世界上萌生一线希望。作家在“魔法剧场”的情节设计中,安排了这样一种虚幻场景,对哈里来说,他获得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对作家黑塞来说,可能他也通过写作获得了一种类似的体验,从而实现自我疗愈;对读者来说,既感到好奇,又感到震惊,从而对这一具有生命关怀精神的命题进行思考。人生存的愿望是无比美好的,人生存的实际条件是受到限制的,“生存愿望”与“实际条件”的矛盾自始至终困扰着每一个体。作品能激发读者对这个命题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愿望。

作品以“穿越时空”的方式展现社会生活的省察是基于一种外倾视角,它着眼于外部社会。而深入解读作品,人们会发现作品对信仰冲突和人性冲突的深入关注,是基于一种内倾视角。它直接指向灵魂与精神,在这种视角下社会图景淡化成背景。可以说,作家创作意图正在于信仰冲突和人性冲突的发现,并以此引起读者对冲突的结局进行衡量与评估。

首先,作家揭示个体信仰冲突,并将它视为时代与社会的产物,这可以作为作家创作意图的一种解读。作品以穿越时空的方式展现社会生活,隐藏着作家揭示信仰冲突的意图。高贵与平凡、知识追求与感官享乐作为不同层次的精神追求,显示了小说主人公哈里的信仰冲突。高贵与平凡的信仰冲突令哈里内心异常痛苦。在他和歌德、莫扎特的对话中,我们会发现他处于一种困境。他要追求一种具有高雅品位的精英式文化审美态度,但是,面对大众文化,他的价值观备受冷落。要永恒不朽,还是要一时的欢呼?20世纪20年代的西欧历史学家曾经说过,西欧的文化已经逐渐让位于文明。作品中的哈里何尝没有深刻体会呢?他追求崇高与价值感,所以对平庸大众的审美品位不屑一顾,但是当平庸大众的文化包围着他的时候,他不能心安理得地坐在书斋中研究艺术与历史,可以说平庸的大众文化精神已经渗透了他的心灵。

正是在这种信仰冲突的情境中,赫尔米娜得以诱导他步入世俗的欢乐世界。如果说,哈里的经历有些类似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那么,赫尔米娜就有些类似魔鬼靡菲斯特的角色。不过赫尔米娜不全像靡菲斯特,她轻佻中有严肃,肤浅中有思想,正是这些品性吸引了哈里,使哈里获得重生般的体验。这种“重生”是抛弃崇高信仰之后,对世俗享乐世界的皈依,同时,崇高信仰和感官享乐的剧烈冲突,又使哈里面临精神困境而常常内心煎熬。

其次,作家以人道主义视角关注人性图景的多种侧面,使读者能够借此透视人的精神状态的复杂性,从而产生自我审视的力量。作家叙述中的人性具有人和狼的双重性,这也许就是资产阶级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所呈现的两种对立的人性图景。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在20世纪20年代,不仅作家黑塞有这种认识,可能具有深邃思想的知识分子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不过,令人印象更深刻的是两种对立的人性因素互相斗争。作品中的哈里是一个充满人性冲突的个体,他与玛利亚结合,内心感到万分快慰,但是与此同时,他又落入价值失落的精神泥潭。所以,他一方面认识到这是堕落,另一方面又渴望感官的享乐。因此,堕落与抵抗堕落、感官享乐的追求与灵魂的自责纠结在一起,哈里因此受煎熬,人性在这里,表现为精神堕落与价值操持。这已经不同于作家叙述中的互相对立的人性与狼性两种因素,而且,精神堕落与价值操持的对立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

不仅如此,作家表述中的人性冲突还有绝望与希望的冲突。哈里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吗?读者的思考可能不尽相同。他渴望死亡、解脱,又认为在有限的生命中应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作家并不是意在陈述哈里的世界观,而是通过哈里的精神矛盾与冲突揭示一种思考的过程。哈里对死亡有一种迷恋,他的自我感觉是糟糕的,他觉得自己“老了”,心态灰暗,但是,他在消极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改变的寻求。所以,当赫尔米娜出现时,哈里意外惊喜,他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频繁接触中,他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他的希望之光开始闪现。这是因为长期积淀心头的思想重负的卸却,也因为青春与热情对知识与思想相抗衡的胜利。如果可以说哈里新生了,那么他的人性冲突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哈里也受到灵魂的责问,但是这又何妨?因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常常会在精神上自我冲突,经常会有两种以上的思想在交锋,而不同的人性因素就会此起彼伏。当一种思想战胜另一种思想的时候,他就完成了一次转变。哈里转变了。

作家黑塞在书的前面说,这是写给狂人看的书。言下之意,这是一部以“狂”为风格的书。其实,“狂”只是其外表,而“真”是其实质,这样评述并不为过。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场景在今天看来已不足为奇,而值得称奇的是一种幻想中的强烈的理性色彩。如果依照佛家的说法,那种幻想境界也许就是“天堂”,能否实现,读者心中自有见解。与此同时,人们不会忽略,作家提出的精神冲突问题,也会引起人们对精神出路的思考。其实,对这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也许比思考的结果更有意义。在冲突中思考,人们会走得更远。

作者:刘建军,安庆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现供职于广东省广州市生旭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黑塞哈里信仰
微言大义
车夫总在刹车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及时刹车
Harry’s Monkey哈里的猴子
信仰
五四时期赴法勤工俭学青年们的信仰抉择
你已经拿到了
夜间
哈里的新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