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国之恋的倾情演绎
——解读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的爱情绝唱

2017-01-28张艾晨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名作欣赏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救世主牡丹江天国

⊙张艾晨[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天国之恋的倾情演绎

——解读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的爱情绝唱

⊙张艾晨[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遥远的救世主》是一部可以在当代文坛傲然独尊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男主人公丁元英与女主人公芮小丹之间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这场在唯美与现实、遁世与济世、责任与义务、苟活与赴死之间上演的爱情绝唱,不仅向读者展现了一种超尘脱俗、卓尔不群的爱情品格与人生境界,而且还从文化属性上对人物的行为逻辑与价值理念有着独特解读,这使该小说又多了一层文化与社会的厚重,以及对人性与道德的深深思考。

《遥远的救世主》 丁元英 芮小丹 天国之恋

《遥远的救世主》是一部可以在当代文坛傲然独尊的长篇小说。商业鬼才丁元英回到古城“隐居”时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对音响发烧友演变成了一对爱情发烧友,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遥远的救世主》也是一部可遇而不可求的完美佳作,作者豆豆以她特有的才华,探问一个有机的、无定形的、陌生的、未曾臻达的世界。

一、在“天籁之音”中开启唯美恋情

男主人公丁元英,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他用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因良心不安退出了公司,选择回古城隐居。女主人公芮小丹随性洒脱,独立自主,是没有世俗贪念嗔痴的女人。她从小在德国法兰克福长大,具有德国永久居住权,却毅然回国选择了危险系数最大的刑警作为自己的职业。她受好友肖亚文的委托,在古城帮忙照看曾经的老板丁元英,于是,芮小丹与丁元英便有了交集。两人初次见面,丁元英给芮小丹留下的印象并不好。丁元英的酒劲儿还没有完全醒过来,身上还带着一股酒气。芮小丹立刻想起了肖亚文的那句话:“‘酗酒、女人、花天酒地’”,这更增加了她对这个男人本来就不太好的印象。而芮小丹对丁元英印象的转折,产生发生在她对音乐《天国的女儿》的痴迷上,芮小丹偶然在丁元英家里,通过他那套独特的音响听到了那一首《天国的女儿》,而受到顿悟,那仿佛是来自于另一个空间的启示:在世俗生活中,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对于芮小丹而言,这种关于“另一种生活”的启示具有非比寻常的人生意义,其实此时她就已经触摸到了丁元英的内心,她对这个男人的内心感到了强烈的震撼。那一种天籁般的乐声,在她听过之后,仿佛已经盘踞在脑中挥之不去。事实上,她已经爱上了这个男人。

对于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李斯特认为,音乐之所以被人称为最崇高的艺术,“那主要是因为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净的感情和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中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天国的女儿》(Daughter of Heaven),是爱尔兰“光头”女歌手希妮德·奥康娜(Sinead O’Connor)的作品,其纯净到一尘不染的女声仿佛从天国里倾泻而下,仿佛是一双上帝的眼睛怜悯地注视着人类。一声,只一声,就会让人骤然有一种灵魂之门被撞开的战栗。这首歌曲没有歌词的演唱技巧,清新透亮极具空间感的嗓音牵引着你的思绪,随着深邃悠远的合成伴奏,跟随月光滑行,再加上婉约的钢琴,带来亲切而又深刻的奇妙的感受,就像晨曦一般,虽不炫目耀眼,却能在瞬间牵动心中对爱情的憧憬,让所有情绪回归自然。

正如黑格尔所说:“音乐作品投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芮小丹对《天国的女儿》十分痴迷,仿佛她就是天国的女儿,在听到《天国的女儿》的一刹那,就是与丁元英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高度契合。一曲《天国的女儿》开启了丁元英和芮小丹的唯美恋情。在两人的相识相知中,芮小丹深深地被他的才华和气度所吸引。她不像一般女人因男人的权势、金钱、身份、地位这些外在条件而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男人的爱,也不依附于另一方,以至于完全失去自我。他们的爱情是纯粹来自灵魂深处的情感召唤,他们的爱情关系不是从属的、依赖的,而是对等的,是彼此独立且相互尊重的。

二、在济世情怀中演绎爱情传奇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但这样的爱永远有一个界限——亲友之外,我们毫无所爱。像在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爱情传奇中出现拯救农民于贫困之中的济世情怀实属罕见。首先,芮小丹在其内心中有着对生命的大爱。为帮助死刑犯王阳明在心灵上找到归属感,芮小丹整整准备了三天为他救赎。即使在她休假期间,王阳明在执行死刑前很想再见到她一面,芮小丹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沈楠时,芮小丹体会沈楠家人的感受,到沈楠家门外才给她戴上手铐。这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的:“是的,当我临死时,见到我的故人仍然爱他的时候我第一次体验到了爱,爱亲爱的人,要用人间的爱;爱敌人,要用神圣的爱,那才是心灵的本质。”实际上,丁元英和芮小丹都是具有大爱情怀的人,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他们始终秉持这种关爱之心与责任之心,“私爱”的情愫里体现着悲悯苍生的普世情怀。其次,芮小丹是一个人格完全独立的女人,她的现在以及她所设想的将来完全是她自己的生存支点,丝毫没有给“从属”与“依赖”留有空间。她爱丁元英,但并不允许丁元英在她的生活里指手画脚,支配她的生活。她对爱情有着独特的见解,她没想过与丁元英天长地久,古城在她看来也留不住丁元英,她尊重丁元英。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芮小丹向丁元英要了一个“神话式”的礼物。它既不是珠宝,也不是房子,而是要让古城王庙村脱贫致富。王庙村的农民对他们来说是陌生人,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却因为他们都是有着同等生命尊严和价值的人而给予善意,给予爱,这才是爱的本质。

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爱情是与自身现实利益无关的爱情,是思想上的共鸣、灵魂上的交流,是“觉”的爱情。丁元英用“文化属性”上“强势文化”的行为逻辑和价值判断,策划这一场扶贫事件,深层次上是要引起芮小丹更深入的思考。芮小丹是丁元英在精神方面重要的依托,他们的爱情层次和知识底蕴使得他们不单单像一般情侣那样,只是身体上有紧密的联系。更加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的思想状态也紧密相连,两个独立的个体已经到了不能割舍的程度。他们二人的爱情不是享受私欲的爱情,而是悲悯人世的爱情,他们的爱里包含着音乐之情、文化之思、社会之观、国家之爱,以上种种无不体现出他们爱情品格的超越与传奇色彩。

三、在身份认同中完成绝恋仪式

在没遇到芮小丹之前,丁元英已经不相信爱情了,他尊重女人更远离女人,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但是他遇到了这个天国的女子,这个必须用灵魂来感悟其圣洁的女子。芮小丹明白丁元英对女人的态度,她也知道丁元英并不属于古城,她和丁元英的爱情不会长久,她只是想好好疼丁元英。她心里无数次独白,都是“疼他”——“你是什么人呢?你是我忍不住想疼的人,我把我积蓄了二十六年的能量在这一刻为你而迸发了。我知道你要走,所以我珍惜疼你的每一天。”

芮小丹是具备独立人格的爱情主义者,她的态度是:如果我不是我自己的,而是你的,那就不是我爱你了,那是你自己爱你自己,也就没有爱了。丁元英曾几次因芮小丹警察的身份与她讨论。丁元英说芮小丹应该辞职,而不是他希望芮小丹辞职,只要芮一分钟是警察,她这一分钟就必须要履行警察的天职。但是国家机器不缺一个迟早要被淘汰的女刑警,而社会应该多一个非常有作为的人才。芮小丹回应他:“因为怕死而辞职,我做不到。”这实质上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价值考量的问题,是有关身份认同以及人生价值选择的问题。芮小丹要用“收留他”“养活他”来证明自己站着和丁元英对话。

但就在一切看似完满结束时,芮小丹却在执行任务返回的路上与几个通缉犯相遇。她选择当场抓捕穷凶极恶的三名歹徒,而没有撤离寻求支援。在她行动的最后时刻她给丁元英打了电话,丁元英接起电话就明白芮小丹是要与他做最后的告别。丁元英在电话中什么也没说,缓缓挂上了电话。丁元英明白,她是刑警,只要在最后一分钟她还是刑警,就必须履行警察的责任。此时无声胜有声,丁元英用无言忍痛完成了对芮小丹选择的认同——对她身份的尊重与认同。“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在芮小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内心是宁静的。

丁元英最后得知芮小丹在与犯罪分子搏斗中因身受重伤双腿被炸断,面部严重毁容而选择自杀。文中写道:“无论他怎么对抗、缓解、掩饰,都无济于心头的疼,那是一种心如刀绞、无可忍受、无可遏抑的——疼。他以为他是明白人,他以为他可以从容、达观,但是当他静静地泡好一杯茶静静地喝到嘴里的时候,这杯茶却被喉咙的一团东西堵住了。也就是在他试图咽下这杯茶的一瞬间,一股生理无法控制的东西突然从胸腔喷出,他本能地紧闭上嘴,快步走到卫生间的洗手池,吐出的是一口鲜红鲜红的血。……他突然浑身无力,眼前金星乱舞,似有千万根针刺入心脏。那种像岩浆一样爆发出来的绞痛撕心裂肺,胸腔哽咽得让人想哭都哭不出来。”正是出于那份旁人不能达到的深痛与懂得,丁元英才最后选择以沉默接受她的诀别。之后,丁元英在家平平静静地试着做事,直到吐血。

丁元英和芮小丹二人是两种文化的交汇,他们彼此领悟,也尊重并欣赏对方身上与自己不同又类似的文化观念。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点,都追求自己心中真正想要追求的,正是这种同类的气息,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芮小丹理解丁元英对女人、对爱情的态度,丁元英也默默认同了芮小丹临死之前打来电话的最后告别,这种身份的认同与心灵的贴近最终让他们合二为一。

①⑤⑥豆豆:《遥远的救世主》,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第155页,第537页。

②③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精编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5页,第135页。

④〔苏〕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7页。

作 者:

张艾晨,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大学美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XJ-16005)、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培育项目“乃寅写作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救世主牡丹江天国
时光的水滴
尾声
一粒沙子
鸟儿,让牡丹江唯美生动
中国『吃货』成美国龙虾小镇『救世主』
海南
Apple Watch 2
婚姻没有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