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战争因素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2017-01-28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7年24期
关键词:张爱玲战争小说

⊙喻 心[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论战争因素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喻 心[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张爱玲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把她的作品与她个人背景联系起来不难发现,张爱玲一系列的人生经历都和战争环境有关,战争对张爱玲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艺术风格、创作观念和心理都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可以说乱世造就了张爱玲的成名,如果说张爱玲能从战争中看到的不仅是小我,还有大我,那么张爱玲的文学造诣又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战争 张爱玲小说 影响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抹亮丽的色彩,历来受到很多人的欣赏赞扬。有不少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有所建树。目前对张爱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女性主义文学、中西方文学的比较、其家庭背景与思想创作等等,但阅读其文学作品后不难发现,战争因素对张爱玲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艺术风格、创作观念、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战争与张爱玲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其文学作品与战争的联系上可以继续深入的研究。

一、战争感受与战争文学情怀

出身书香之家,幼时就心怀沟壑,张爱玲俨然已化身为一个传奇,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20世纪40年代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高峰期,那时的张爱玲生活在被日伪占领的上海,然而在她的创作中,我们却很少发现清晰的表现战争的语言文字。张爱玲把经历过战争的情感体验无意识地流露到文学创作的文字中,以一种更为值得纪念的方式加以展现和描述,让我们得以窥见她创作思想深处的灵魂,而这一切有时常常会被无意识地忽略掉。

虽然张爱玲在作品中没有明显地提到战争,但是她对其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安排却离不开当时战争环境的大背景。在《倾城之恋》中,香港战事的爆发恰巧成就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封锁》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是在战事封锁期间发生了一段美妙的爱情故事;《色·戒》一书中更是以真刀实枪的战争作为小说背景,为此展开了王佳芝与易先生的传奇爱恋;《半生缘》中战争的无常变幻牵动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张爱玲应该说是十分钟情于战争的描写,这是很值得探索的,究其根源,就不得不提到她年轻时期亲身经历的那段战争岁月。

战争对于她的记忆是沉重的,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张爱玲这样说道:“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然而现实中,张爱玲怎么能睡着。经历过人情冷暖、世事变迁后,她的心被磨得更平整,战争的刺激对于她是真实而又可怕的印记,战争的种种恐怖时刻回荡在她的脑海里。张爱玲能做的便是冷眼观察着战争中的人生,她把自己的心牢牢地关紧,做到处于乱世中而不惊,居于险境中而平和。

二、战争对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影响

战争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类充满了传奇与欢喜,借此来忘却现实生活中战争所带来的沉重;另一类大气成熟,用传奇的形式叙述着一个个毁灭或沉沦的故事。

夏志清教授在谈到张爱玲的小说时说:“一般青年女作家的作品,大多带些顾影自怜的作品,而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却很少有这种倾向。原因是她能享受人生,对于人生小小的乐趣都不肯放过。”虽然是在战争中,《色戒》中的王佳芝为了引起易先生的注意,身着婀娜动人的旗袍,张爱玲极好地勾勒出其曼妙的身材,细致的描写无形中也是在为作品加分。在那样一段战争岁月,张爱玲并没有顾影自怜,而是袭一身温婉的长裙走过烽火硝烟,留下了传奇的文字,更是化身为一段传奇历史,看似无声无息,却在转身间在世人心中留下了一道美丽的倩影。

之后,张爱玲显然深受战争的影响把小说中的人物大多都塑造得郁郁寡欢。为此,张爱玲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她在作品里多次运用象征衰败、落魄、死寂的死亡意象。张爱玲的这种性格的养成无疑与那段战争岁月有一定的关系,那段经历让她体会到人生的变幻无常,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人情冷暖。

三、战争对张爱玲小说创作中市民特征的影响

纵观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往往越是乱世之中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得不说,身处的大环境多多少少会触及作家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自觉拿起文学的笔尽情倾吐心中的郁结。虽然在张爱玲的作品里没有高度崇高的责任感与爱国主义,但她把精力放在小人物的身上,关注着他们在战争中颠沛流离的命运,从中可以看出张爱玲悲天悯人的情怀。

张爱玲并不是直接描写都市生活,而是重点写发生在战争中的故事给市民们以精神上的启发与思考。恰巧市民们的精神惶恐正如张爱玲一些小说篇名写的那样,首先是“倾城”,整个世界好似坍塌了一样混乱,所有的一切财产与承诺变得不可相信,萦绕在每个人周围的只有虚弱感与无力感。然后到来的是“封锁”阶段,在这期间时间与空间被隔开,市民们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然而,人们的内心还是有些许希冀,他们期待着和平,能做的只有“等待”,可是生命却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消耗殆尽。他们沉浸在一时的安稳中,也不对未来有太高的期盼。这种沉溺于安稳现状,真实地展现出当时处于战争中的一部分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小市民的思想意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真实感。

张爱玲自己曾说:“我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认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的。”张爱玲把男女之间最本质的东西还原得更真实,她不提战争,极力把自己的作品划分为市民文学,这也表现出她一定的智慧,不失为战时对文学创作的一种保护策略。

四、战争对于张爱玲小说创作心理的影响

在《烬余录》里,张爱玲这样回忆自己在香港战争中的经历:“时代的列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惊心动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正是这种认知,使得张爱玲更愿意追求安稳的生活。虽然战争对于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极大的,但是张爱玲往往着重于揭示战乱中人们的精神惶恐,而常常三言两语对战乱进行淡化处理。

对于张爱玲这种淡化处理战争的方式,一方面是为了契合所表达的主题,也不排除是为现实环境所采取的一种保护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张爱玲对于战争只停留在个人经历的层面,而没有意识到其本质也是国民苦难的经历。战争,对于个人和整个国家而言是一样的,甚至说对于国家是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张爱玲意识到这一点,她的文学创作或许会出现一个新的突破。

五、战争成就了张爱玲

在“抗战”爆发以后,上海成了一个人人想要逃离的地方,因而对于张爱玲来说这也算是一种历史对于命运的安排。正如柯灵曾说:“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那么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所以说,正是战争成就了张爱玲。在那段历史中,日本侵略者和伪政府对于新文学的态度是,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于是,这样的政治环境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她把那个动荡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人生未知感的凄凉与无奈描写得淋漓尽致,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代里张爱玲找到了表现人的平庸、苍凉与绝望的最佳时机。

可以说,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她在小说中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在小说人物的表现上赋予人物以现实的灵魂和坎坷的命运,在人性的描写上散发着原始的光辉之外,她在语言与技巧上的表达,时刻都表现出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的水平。在乱世之中,张爱玲抓住了机遇,战争因素对于张爱玲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时战争的大背景,是不可能有张爱玲的成就的,正是战争成就了张爱玲。

可以确定的是,战争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战争影响着张爱玲的一生,让她以平民的角色去生活,创作了战时广受大众接受和喜爱的文学作品,从中所传达的精神信念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战争中的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期盼。正是有了那样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才使她格外向往和平安稳的生活,正如她的婚约上写得那样:“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只有在战争中切身体验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的和平的珍贵与美好!

①于青:《张爱玲传》,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②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中文简体字版)2005年版,第293页。

③张爱玲:《小团圆》,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④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苦竹》1994年第2期。

⑤张爱玲:《烬余录》,《天地》1994年第5期。

⑥柯灵:《遥寄张爱玲》,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1期。

[1]张爱玲.惘然记[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2]金宏达.回望张爱玲·昨夜月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作 者:

喻 心,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

猜你喜欢

张爱玲战争小说
张爱玲的美国时光
象牙战争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